崔 一 朴惠珍
中国大学里的朝鲜语教育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最早进行朝鲜语言文学教育的高等学校是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它于1945年7月开设高丽科,即朝鲜语言文学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延边大学等相继开展朝鲜语言文学的教育和研究。改革开放后,尤其在中韩建交之后,中国的朝鲜语言文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以山东半岛等沿海地区为中心、开设朝鲜(韩国)语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招收朝鲜(韩国)语本科专业的大学有107所,[注]数据详见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s://gkcx.eol.cn/specials/school/53。招收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的大学有31所,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大学有10所。[注]数据来自研究生报名系统,https://souky.eol.cn/web/special/schoolrecom?specialid=10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之规定,“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512/t20151228_226196.html。换言之,博士研究生处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顶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博士学位论文也被认为是评价一个大学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本。同时,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往往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课题等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考察,可以了解一个大学某一学科研究的总体趋势。
今天,“双一流”建设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中指出,学科发展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换言之,“双一流”建设要求我们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要具备更为鲜明的特色,更为优异的创新能力。因此,为了在“双一流”建设的全新局面下更好地制定朝鲜文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方针及措施,有必要对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历程做一次历时性考察。
就规模和历史而言,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两大重镇。延边大学于1986年取得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于2001年取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方向为朝鲜(族)语言文学。虽隶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语言文学学科却都兼顾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的朝鲜(韩国)语言文学和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朝鲜族语言文学。这种兼容性拓宽了两所高校朝鲜文学研究的口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科的发展潜力。
截至2018年,延边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以朝鲜(包括韩国、中国朝鲜)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有84篇;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论文中,以朝鲜(族)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有71篇。[注]数据根据中国知网(www.cnki.net)、万方数据平台(www.wanfangdate.com.cn)以及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的相关记录统计。可以说,无论是学生规模,还是指导教师队伍的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此两所大学都可谓是中国的朝鲜文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两大重镇,其博士学位论文可以作为考察和分析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样本。本文将以历时性的考察为中心,辅以同时性的横向比较,考察和分析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其倾向,分析其成就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
文学研究论文的分类有多种标准,最为普遍的分类标准有文学史的时代划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具体来讲,根据文学史的时代划分,[注]中国学术界和韩国学术界在文学史的时代划分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学术界通常将文学史划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而韩国学术界通常不采用“当代”的提法。中国的近代和现代相当于韩国的近代,中国的当代相当于韩国的现代。本文采用的是中国学术界的时代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文学研究、近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根据研究对象,广义上可分为作家研究、作品研究、批评研究等。如果更为细致地加以分类,文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作家研究、作品研究、主题研究、[注]主题研究,指的是以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意象、形象等作为研究对象。作品群研究、[注]作品群研究,指的是以某一类在年代、作者、素材、主题、体裁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作品群为研究对象。文论研究、流派(包括思潮)研究、形式研究[注]形式研究,指的是以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文体等作为研究对象。等。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文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国别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延边大学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84篇中,数量最多的是古代文学研究,共有47篇,占总数的55.95%。其次是近现代文学研究(20篇,23.81%)和当代文学研究(12篇,14.29%)。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70篇中,数量最多的同样是古代文学研究,共有40篇,占总数的57.14%。其次是当代文学研究(16篇,22.86%)、近现代文学研究(14篇,20%)。
朝鲜古代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朝鲜古代文学研究可谓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从延边大学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朝鲜北学派文学研究——兼论与清代文学之关联》(金柄珉,1990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9篇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有6篇论文是以朝鲜古代文学为选题。此外,还有《朝鲜古典小说叙事模式研究》(金宽雄,1991年)、《实学派文学观念研究》(李岩,1991年)、《高丽文学美意识研究》(蔡美花,1994年)、《朝鲜朝中期山水田园文学研究》(崔雄权,1997年)、《朝鲜神话研究》(许辉勋,1998年)等。中央民族大学的情况也与此比较相似,古代文学研究所占的比重达到62.5%(35篇)。例如,前三届(2003-2005年)的9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4篇学位论文选题为古代文学:《〈三国史记〉的文学价值研究》(徐建顺,2003年)、《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俞成云,2004年)、《中国苏州弹词与韩国盘索里比较研究》(池水涌,2004年)、《李奎报散文研究》(刘彦明,2005年)。
在上述国内第一批朝鲜文学研究博士研究生中,金柄珉、金宽雄、蔡美花、崔雄权、许辉勋担任延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李岩则担任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两所大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指导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直接影响所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两所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相对偏重于朝鲜古典文学研究,原因也在于此。
2000年以后,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视域的扩大、研究队伍的壮大,朝鲜文学研究的选题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朝鲜-韩国当代文学、中国朝鲜族文学、在日朝鲜人文学等成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例如,延边大学的《解放后朝鲜族小说文学形象化研究》(李光一,2002年)、《金学铁与鲁迅的杂文比较研究》(金红梅,2011年)、《在日朝鲜人精神创伤的文学研究》(金正雄,2014年)。相对而言,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朝鲜族文学研究开始得要早一些,选题比重(6篇,8.5%)也要高于延边大学(4篇,6.1%)。例如,《20世纪末朝鲜族小说意识倾向研究》(吴相顺,2004年)、《中国朝鲜族小说与在日朝鲜人小说比较研究》(金英兰,2011年)、《朝鲜族作家朴善锡与韩国作家李文求文学中的“恨”情结比较研究》(金贤哲,2015年)、《金哲诗艺术特征研究》(俞丽,2015年)等。这一倾向性应该与中央民族大学朝鲜文学专业隶属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有关。
延边大学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数量最多的是作家研究和题材研究,各21篇,各占总数的25%。其余,主题研究15篇(17.86%)、批评研究8篇(9.52%)、文论研究5篇(5.95%)、形式研究4篇(4.76%)、流派研究3篇(3.57%)。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数量最多的是作品群研究,共有31篇(44.29%),其次是作家研究(15篇,21.42%)。其余,主题研究13篇(18.57%)、文论研究4篇(5.71%)、作品研究3篇(4.29%)、形式研究和流派研究各1篇(1.43%)。另外,还有一篇是文学教育研究。
朝鲜朝时期的“北学派”作家研究是延边大学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一大亮点。“北学派”积极主张学习“北方”,即清朝,他们不仅引进清朝先进的“实用之学”以“利用厚生”,而且与清朝文坛有过密切的交流。金柄珉在延边大学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朝鲜北学派文学研究——兼论与清代文学之关联》中,首次将“北学派”界定为文学流派并在学理上加以论证,对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文学观念、文学创作与意识世界及审美世界,以及其与清代文学的关联、“北学派”文学的性质与地位进行了深入阐述,堪称开创了“北学派”文学研究的先河。在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后,金柄珉指导学生们撰写了一系列“北学派”博士学位论文,如《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徐东日,2002年)、《朴齐家诗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金哲,2006年)、《李尚迪与清代文人的交流》(温兆海,2008年)。其中,《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荣获“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
中央民族大学的古代文学选题范围相对更宽泛。既有《李奎报散文研究》(刘彦明,2005年)、《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倪文波,2006年)、《李齐贤汉诗创作研究》(何永波,2007年)等各朝各代作家研究,也有《〈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马靖妮,2007年)等重要作品研究,还有《朝鲜高丽朝假传体文学研究》(李杉婵,2012年)、《朝鲜十九世纪汉文短篇小说研究》(王苏平,2015年)等特定作品群的研究。广泛的选题有利于拓宽学科及所培养人才的研究视域,但是同时也难以产出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
作品群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延边大学的《朝鲜朝中期山水田园文学研究》(崔雄权,1997年)、《在满朝鲜人文学研究》(金虎雄,1997年)、《朝鲜朝梦游录小说研究》(孙惠欣,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俞成云,2004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朝鲜长篇小说研究》(金艳,2011年)等。这些论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社会历史批评、考据学等研究方法,阐明了朝鲜山水田园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联以及朝鲜朝山水田园文学独特的艺术价值。
文论研究方面,现有的学位论文全都出自延边大学。如,《高丽文学美意识研究》(蔡美花,1994年)、《朝鲜现实主义理论的早期形成过程研究》(崔昌竻,2002年)、《朝鲜审美情感“恨”的研究——兼与东亚美学视域中的“怨”与“哀”比较》(富天娇,2013年)、《朝鲜古典诗学范畴及其批评体系》(张振亭,2013年)等。其中,崔昌竻的《朝鲜现实主义理论的早期形成过程研究》从非本质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研究方法,阐明了现实主义文论在朝鲜的接受、阐发、重构的过程,为朝鲜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此论文经过一定的修改之后,以《现实主义与朝鲜现代文学》为题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并荣获2013年度“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
延边大学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文学研究为35篇(占41.67%)。另外,还有19篇(占22.62%)论文在部分或局部采用了比较文学的视角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文学论文的强势更为明显,比较文学研究为34篇(占48.57%),部分采用比较文学视角的论文有5篇(占7.14%)。
比较文学研究的强势,取决于两所大学在朝鲜文学研究方面所占有的独特优势。中韩两国的古代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通过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互为参照、互阐互释,极大限度地拓宽朝鲜文学研究的领域,加深朝鲜文学研究的深度。数千年来,韩国在积极接受或借鉴以汉字、儒释道思想、律令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传统和优势,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
腰椎间盘突出以腰痛、下肢麻木、步态不稳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患者不仅存在剧烈疼痛,肢体活动也会受到一定限制,故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1]。尽早明确诊断是积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关键,否则病情恶化会导致严重后果发生。目前,MRI与CT是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对象,通过MRI与CT检查结果的比较,分析了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优劣。现报道如下。
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文学学科在区域、民族及语言、研究视角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而言,延边大学地处“东北亚金三角”核心区域以及“一带一路”的东端,教师队伍中的多数人有着多语种(中韩日/中韩英/中韩俄)、跨文化视域优势。而中央民族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层次的少数民族高校,在跨文化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两所高校在中韩、中日韩比较文学领域里确立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比较诗学研究、形象学研究等比较文学的各领域都有优秀的论文出现。如延边大学的《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以高丽后期至李朝前期朝鲜诗话为中心》(马金科,2005年)、《朝鲜诗家论唐诗》(孙德彪,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的《比较视野中的金时习汉诗研究》(吴文善,2009年)、《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朝乐府诗研究》(赵妍,2010年)等。比较文学研究的相互印证、互阐互释等方法论优势在这些论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通过比较,朝鲜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借鉴以及朝鲜古代文学的独特美学价值得到了更为清晰的论证。
比较文学形象学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学界之后,被广泛地运用于跨界叙事研究中,曾一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方法论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朝鲜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成为中国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一大选题。如延边大学的《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崔一,2002年)、《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以十七、十八世纪的使行文学为中心》(刘广铭,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的《〈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马靖妮,2007年)、《“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杨昕,2009年)、《韩国当代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朴铃一,2018年)等,他们通过对异国形象的阐释,勾勒出跨界体验与跨界想象在朝鲜文学中的艺术价值,进而开辟了中朝文学跨界书写研究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
如上所述,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以朝鲜文学的本体研究为中心,将视域拓展到朝鲜文学与中国、日本等周边国家文学以及文化的交流、相互关联等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随着朝鲜文学研究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跨学科研究生开始攻读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中国文学出身的研究生们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而外国文学出身的研究生们在外国语能力方面具有优势。他们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如中国文学出身的马金科(《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以高丽后期至李朝前期朝鲜诗话为中心》)、孙德彪(《朝鲜诗家论唐诗》)、邹志远(《李睟光文学批评研究》)、张振亭(《韩国古典诗学范畴及批评体系》),他们以中国古典文论作为参照系,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阐明了朝鲜古典文论的独创性及其价值。中央民族大学的《李奎报咏史诗研究》(师存勋,2011年)、《朝鲜朝怀古汉诗研究》(刘清涛,2015年)、《朝鲜文人李建昌汉诗文研究——兼与中国古代文学之比较》(付春明,2018年)等出自汉族研究生之手,体现出他们在朝鲜古代文学,尤其在汉诗研究方面的相对优势。而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出身的洪雪花的《意象主义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回返影响研究》、日本语言文学学科出身的富天娇的《朝鲜审美情感“恨”的研究——兼与东亚美学视域中的“怨”与“哀”比较》等学位论文在比较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中国的第一代朝鲜文学研究博士研究生们克服了学术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等种种困难,凭借优异的研究能力和超乎寻常的努力,完成了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如金柄珉的《朝鲜北学派文学研究——兼论与清代文学之关联》运用了精神分析学、接受美学、文艺系统论,金宽雄的《朝鲜古典小说叙事模式研究》、尹允镇的《朝鲜现代小说艺术模式研究》运用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等,许辉勋在《朝鲜神话研究》中运用了神话原型批评等,在研究视域和方法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术界的对外交流逐步扩大,研究生学习和汲取前沿理论及方法的渠道增加,搜集资料和学术信息也变得更加容易,基本上实现了与世界同步,从而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法论的运用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随着比较文学形象学、后现代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等方法论的引进,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具备了在东亚乃至世界的宏观语境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以跨文化研究的视角阐明人类多元共存的文化价值。如上所述,比较文学研究是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一大特色。如延边大学的《洪大容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化之关联》(韩卫星,2006年)、《朴齐家诗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金哲,2006年)、《李尚迪与清代文人的交流》(温兆海,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的《世纪之交韩中女性小说比较研究》(崔铃,2003年)、《中国朝鲜族小说与在日朝鲜人小说比较研究》(金英兰,2011年)、《中韩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与权正生成长小说比较研究》(文花,2018年)等当代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些论文摆脱了过去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单一视角,立足于朝鲜文学的历史与现实,以解决朝鲜文学本体论问题为宗旨,对朝鲜文学与中国、日本等周边国家文学的交流、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不仅拓展了中国文学和朝鲜文学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展示了中朝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性。
朝鲜文学虽为“小语种”学科,但是在中国周边国家研究中具有颇为重要的地位。要实现朝鲜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现有的成果做出更为冷静的反思。纵观两所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虽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动力。
第一,方法论的“物化”。方法论归根结底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博士学位论文对创新性的要求极高,必须具备新的研究对象、新的资料、新的方法论,即“三新”。然而,部分学位论文患上“创新强迫症”,急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方法论,结果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不是运用方法论去解决问题,而是到头来证明的只是方法论的正确性。这就仿佛“物化”,将对真理的解释视为真理本身。方法论永远只是用来解释真理的手段,而不是真理本身。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明确的问题意识,选择适当的方法论,而不应该首先选择方法论,再去套用论点和论证。
第二,文本分析不够细致。文本分析堪称文学研究的生命。就如延边大学的第一代博士学位论文,正是因为立足于细致的文本分析,所提出的观点和结论时至今日依旧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在今天,学术研究的诸多环境越来越完善,先行研究成果的涉猎变得越来越容易。其结果却是越来越忽视甚至省略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不少论文几乎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部都是转引。粗制滥造的痕迹随处可见,几无创新价值。更有甚者,通过对先行研究的所谓“重构”,在“剽窃”和“借鉴”之间打着“擦边球”。发达的学术检索、丰富的学术资源,却导致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悖论”——信息越多,创新能力越低。
第三,选题缺乏创新性。学位论文选题中存在一些“赶时髦”的现象。悠久的传统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朝鲜文学研究的优势。但是近年来,基础研究的受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大学里的学术热度降低,踏实做学问的研究生逐渐减少。不少研究生在选题时“赶时髦”,其实也是一种投机取巧。换言之,他们选题是根据先行研究成果的多少,大多倾向于选择那些先行研究成果较多的选题,并以此为“捷径”。这样一来,传统和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学位论文缺乏创新性和独立的问题意识。
首先,积极关注国内外朝鲜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中韩建交以来,韩国成为中国重要的周边国家,中国对朝鲜语言、文学及文化方面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借此良机,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小语种”学科的局限性,越来越受到中国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相比于朝鲜族研究者,他们在中国文学与文化方面有着更为深厚的功底,对文学研究前沿发展的敏感性也更高。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文学研究者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跨文化研究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话语的生产性。
其次,关注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纵观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除了传统的作家、作品研究之外,也有很多文学与历史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学,甚至医学等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者们不仅需要关注方法论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而且在选择和运用方法论时,一定要以问题意识作为依据。
再次,要摆脱国别研究的狭隘性,实现朝鲜文学研究的“边缘觉醒”。复旦大学葛兆光提出的“从周边看中国”、南京大学张伯伟提出的“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等思路,将朝鲜文学等中国的周边文化作为反观中国文化的途径乃至方法,为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范式。同样,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也应该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如上文所述,如何提升和加强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两所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课题。《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中明确要求,“双一流”人才培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文学研究博士研究生培养在过去的30年岁月里取得了众多优秀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确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同时为提升朝鲜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朝鲜文学研究的“中国化”以及比较文学研究“中国学派”的建构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量的增长只有转换成质的飞跃,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发展。在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之后,国内的朝鲜语言文学学科呈现出数量减少、影响力减弱的现象。一言以蔽之,朝鲜语言文学学科正在经历重组、整合、优化的调整阶段。面对朝鲜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们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放眼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的学术前沿,努力实现视域的转变和方法论的更新,积极参与朝鲜、韩国、日本、欧美的朝鲜文学研究,尤其要积极关注和参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进程,从而培养出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