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气、神传统范畴下的设计艺术批评课程教改研究

2019-12-07 12:22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陶瓷 2019年5期
关键词:造物范畴章节

/龙 洲(景德镇陶瓷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文化自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如何在批评教育中体现中国特色?如何传承中国式的批评思维?成为设计艺术批评学界关心的改革重点。

由于任何一门艺术批评都需要借助术语和范畴进行,范畴在批评实践与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以批评范畴作为教学上的突破口,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尝试以中国古典批评范畴为索引,与西方主要批评方向进行连接,建立起一个中西融合的网状知识结构,是现阶段高校设计艺术批评教学改革中最稳妥且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形、气、神作为古代造物批评中最基础且重要的批评范畴,是贯穿古典与现代设计批评最好的切入点。本文从这三个范畴出发,对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设计艺术批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探索,是以培养研究生古典批评思维为目的,以陶瓷批评为特色,启发学生探索融贯古今、横跨中西的现代批评模式的一次尝试。

一、基于形、气、神范畴的设计批评课程框架

在中国浩瀚的造物文化中,造物设计思想与传统思想关系密切。早在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就有很多哲学范畴都是从造物活动的原初意义引申而来,讲究经世致用和意象思维的先哲们把很多生产实践中对事物产生的认识,进行概括提炼升华为哲学的基本范畴。之后,传统哲学中的这些基础范畴,又反过来成为传统造物文化的理论要素,为传统造物设计思想提供思辨理论的源泉。而形、气、神范畴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组。古典设计与哲学之间存在的这种独特的、历史积淀形成的亲密关系,是其艺术门类所没有的。这种特殊的双向关系和思辨优势,不仅能反映设计批评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还能为当代设计艺术批评拓展新的思路。

从设计艺术在哲学层面上所具有的“天人合一”本体观出发,以形、气、神范畴为纽带,利用三者之间所存在的辨证关系,可以推导出在设计批评领域内形、气、神范畴所对应的具体批评内容,进而建构出一个具有传统哲学思辨逻辑和中国文化特质的设计艺术批评模式,即形气神批评模式。这一模式既可以作为批评实践领域的方法论,又可以作为培养批评专业人才的课程设计框架。

将形气神批评模式作为课程框架运用到课程改革中,能够突出以下优点:

第一,将形、气、神传统范畴运用到设计艺术批评教学,是对中国本土批评思维人才培养的一次创新,使得整个课程内容极具传统哲学思辨逻辑和中国文化特质。一方面立足传统批评思维,是基于古典范畴的一次现代化“解构”后的“再结构”。另一方面是贯穿中国古代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批评经验,把形、气、神范畴升华为普遍性批评范式进行辩证性探索的研学过程。

第二,强调了设计艺术史论与理论的融合。在所构建的批评教学内容中,“形”范畴涉及以“装饰”为中心的美术史和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史内容;“气”范畴则涉及造物的材料学与工艺学内容;“神”范畴涉及造物思想与设计伦理等内容。通过一定的史学、理论和材料工艺学知识建立起系统的批评方法和阐释原则。在这种方法与原则下,学生在进行批评实践时的主观解读就会避免走向绝对唯心主义道路。

第三,使用“三位一体”思维超越“二元对立”思维。“设计艺术形气神批评模式”是借助“形”“气”“神”范畴之间的辨证关系,建立起的“形气神合一”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超越“非彼即此,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

第四,强调了哲学思辨与作品细读的统一。提倡批评要通过哲学思辨的方法,从“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从人的终极关怀,从当代人的社会文化境遇的立场出发,以宏观角度剖析设计艺术品的社会文化及价值取向,进而概括设计艺术的即时特征和未来走向。再通过与作品细读的结合,对前者的描述与概括进行意义现实的保证,防止走向虚无。

二、形、气、神三位一体框架下的课程内容设计

形、气、神范畴运用到设计艺术批评教学中,重点揭示模式下各范畴间的辨证关系,对三位一体的批评思维进行推导演示,进而整理出“形”“气”“神”范畴下具体批评内容对象,并总结出设计艺术批评所呈现的诸多特点,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批评实践中探索出有关设计艺术的新的批评方向。

对《设计艺术批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入批评实践的教学部分,研发出形、气、神批评范畴视角下课程的教改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讲义和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内容上凸显“中国特色”的难题。以形、气、神批评范畴为索引,与当代主要批评内容和方向进行连接,建立起一个中西融合的批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可将主要课程内容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形、气、神范畴下具体的设计艺术批评内容”。该部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是“形范畴下的功能与审美批评”,内容包括有关功能的用户体验、有关装饰的审美体验以及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统一;第二章节是“气范畴下的工艺技术批评”,主要是对气范畴下的陶瓷材料、陶瓷工艺进行解释,感受材质美与技艺美的统一,厘清手工生产力与机械生产力的关系和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关系;第三章节是“神范畴下的造物思想批评”,基于古今中外的造物思想,对工匠精神、设计精神、有关功能的设计思维以及有关装饰的意涵解释等内容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是“形气神范畴下的设计艺术批评思路与模式”。该部分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批评思路”,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这三个范畴的辩证关系,探索可行性与实践性的批评思路与模式,形成形神合一、形气合一、气神合一、形气神合一的具体批评方法;第二章节是“形气神批评模式的多元化拓展”,在形气神批评本体的基础上将批评视角向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拓展,培养学生横向的多维度思考能力;第三章节是“针对不同设计艺术形态与类别的批评方法探究”,主要是针对不同设计艺术形态与门类进行批评研究,以陶瓷设计所在的产品设计为中心,讨论其与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其他门类设计批评视角的差异性。以陶瓷自身设计形态的变化性为重点,讨论在关于纯陶瓷工艺品、陶瓷工具与机械、陶瓷装饰以及现代产业陶瓷设计品进行批评时方法上的区别。

第三部分是“在形、气、神范畴视角下进行设计艺术批评的特点总结与运用实践”。该部分主要分为二个章节:第一章节是“形气神范畴视角下设计艺术批评的特点总结”,以经典的陶瓷批评具体案例文章精读为基础,介绍形、气、神视角下,陶瓷批评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 、“真”“善”“美”的统合、以“艺”载“道” 、重体验,倡觉悟 、“二元对立”的超越、“以人为本”等特点;第二章节属于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在形、气、神范畴视角下对设计艺术进行批评文章撰写实践。先从经典批评案例分析着手,尝试对经典批评案例进行再批评研究,再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关陶瓷设计艺术的批评文章撰写。

三、引入传统范畴对设计艺术批评教改的作用和意义

开展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批评教育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彰显独立性与不可取代性的批评思维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批评类型才会从浅层次的非学术状态转向专业性的科学化状态,学生在批评方法的运用上才会摆脱对其他批评的模仿与复制的依赖。形、气、神作为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中最重要的基本范畴,运用到“设计艺术批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对像陶瓷设计艺术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造物门类批评有很高的适用性。

首先在理论层面,设计艺术批评要依据我国设计艺术的特点进行研究,绝不能一味地对国外的美术批评和艺术批评复制与模仿。一门学问要走向成熟与独立,其必然要走向科学化。从中国古典批评范畴中的“形、气、神”出发,就是力求建立彰显中国设计艺术批评自身独立性与不可取代性的模式与范畴。在具体理论教学中,以“陶瓷”为特色,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设计艺术的精神特征和形式特征为基础,以重视中国古典批评范畴的运用为目的,制定出凸显“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批评课程讲义与课件。

其次在现实层面,理论模式的建构是当代设计艺术批评的首要任务,模式的建立并不是让学生在批评实践过程中“以理论套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加独特的、自由的研究视角,拓展新的思考方向,启发新的批评课题,进而帮助研究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批评意识和学理化批评方法。以形气神范畴为核心的批评模式是一个简单易懂,符合中国人传统思维的批评模式。利用这种批评模式撰写批评文章,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受众的鉴赏模式、阅读方式以及提高他们的审美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设计艺术创作者提供具体的自我批评方法,及时发现创作中的得失功过,不断调整创作心态与风格,把最优秀的作品提供给受众群体。

最后在批评教学层面,以形气神范畴为核心的批评模式,也是一种批评教学模式,为高校的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建设提供参考。这种模式的运用可以启发教师的教学法,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该模式的案例可以作为教学范例,为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提供具体方向和重点。以“陶瓷”为特色,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与批评实践,启发学生研究探索如何将古典批评范畴的内在意义转换到当代设计艺术批评实践中去。在强调为批评实践工作寻求理论支持的同时,也强调设计艺术批评实践联系的重要性,为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进行批评工作提供经验。

四、结 论

形、气、神传统范畴下的设计艺术批评课程改革,加强了对学生中国式批评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索中西融合的现代批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的学习与研究,帮助其理解中国设计艺术的精神特点和形式特征,重视中国古典批评范畴视角的运用。学生通过将课程所学内化吸收,转换运用到当代设计批评的实践中去,可以为今后开展批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造物范畴章节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以木造物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