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多元化发展策略

2019-12-07 06:06王兴全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文化

王兴全

(乐山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乐山 61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地方高校学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媒,既面临着外在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又具有着内在的办刊优势和劣势。在新时代国家文化强国、出版强国思路的引领下,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如何扬长避短,通过创新发展增强其社会影响力,提高竞争力?在办刊实践中如何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去?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内在办刊环境分析

(一)优势

(1)地域资源优势。地方高校学报附属于所在高校,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地域资源,这些资源使地方高校学报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重点大学学报一般都位于一二线城市,这里高校林立,科研机构众多,地域资源存在共享;同时各个重点大学在科研能力、学科优势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在资源的分享上也存在着多寡不一的现象。而地方高校学报大都位于地级市三线城市,这些地方往往也只有该所高校存在,它们对当地资源具有独享性。而且由于地区不同,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不同的历史遗留文化等,具有各自独特而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人文、自然资源,这种资源是地方高校学报天然拥有的,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1]。

(2)地域学科、人才优势。地方高校始终是地方高校学报赖以成长和发展的源泉和根基。无可否认,地方高校学报所依托的地方高校其师资力量、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等与依托名校的重点大学相比明显不足,但各所地方高校都有与本地域结合较密的地域优势学科,有与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经济等地域特色研究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学术研究中心,从而也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某一个研究领域的专家队伍和专业人才。这对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无疑具有着“近水楼台”的办刊优势[2]。比如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专业性较强的大学,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与机械、陶瓷经济与管理是其三大特色优势学科,形成了以“国家日用及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和“华夏建筑陶瓷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因此,由景德镇陶瓷学院主办的《陶瓷学报》,就结合自身的优势办刊,现已成为了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陶瓷类专业学术期刊。

(二)劣势

地方高校学报是由所在高校主办,经费是其投资,人员靠其配置,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学报要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高校学报完全局限在这种定位之中,办刊思维僵化,办刊模式单一,传播功能缺失,市场办刊意识薄弱,再加之一些地方高校都是把本校的学报当作教辅部门看待,支持的力度远远不够,这些都给学报的发展带来诸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1)优质稿源比较匮乏。笔者近期对所在地区周围地方高校学报进行了调研,初步抽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稿件的采用率远远低于30%。因此,包括地方高校学报在内的各类学术期刊稿源的数量大都是不缺的。但是,我们也看到,投寄到地方高校学报的稿件质量并不高,这是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学报办刊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从作者队伍来看,呈现出“三低”的特点,即低年龄化、低职称化、低学历化,且主要是以在读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为主;从稿件的性质来看,无课题的多,有课题的少;校内课题多,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少或者几乎没有;从稿件内容来看,具有学术性、创新性、研究类的稿件少,主要是以综述性、实用性较强的教改型和论述型的稿件居多。

(2)小众化较明显,发行量较小。高校学报不同于大众阅读性期刊,在学术性、理论性限制下,受众小这是其本质特征。再加之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高校学报更多受制于区域局限和行政办刊思想的束缚,传播功能弱化,学报编者对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多少并不是很关心,对读者的利益考虑得更少,甚至根本不予考虑。所以,目前地方高校学报的出版发行模式都较为单一,主要是纸质出版,以册定价,按册发行,由读者主动订阅的极少,大多为学报之间的免费赠送和交流。通常情况下,每期的学报只会刊印数百份,极少有超过千份的。高校学报这种封闭、局限式的交流和传播,自然无法吸引到更多读者,地方高校学报的影响力难以提升。

(3)综合性强,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高校学报是反映所在学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窗口,因此,在栏目设置和刊载内容方面不得不覆盖该校所有学科,难免出现“千刊一面”“万篇同律”的现象。正如张耀铭指出的 “学术期刊,尤其是拼盘式的综合性期刊,‘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编辑方针趋同,编辑模式趋同,栏目设置趋同,甚至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趋同,大家一味走‘泛综合化’的路子,众刊一面,使读者失去了新鲜感和阅读的兴趣。”[3]这种现象对地方高校学报自身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二、外在办刊环境分析

(一)机遇

(1)国家文化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出版强国这是新时期国家强国之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2008年以来,我国明显加快了文化出版体制改革的步伐,2010年底对所有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完成转制。从2011年起,新闻出版总署又开始逐步推进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12年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又出台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实施指导意见。在这场转企改制的浪潮中,地方高校学报类的学术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对改还是不改,怎么改还存在争议,但这却是提升自主办刊能力的绝佳机遇。地方高校学报可以挣脱思想束缚,以开放的、市场化的办刊理念指导办刊实践,开拓自身发展的空间,为实现国家出版产业大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提供必要的条件。

(2)网络化速度加快,网民迅速增加,数字化出版将成为媒介传播的主渠道。目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Blog、Web2.0、IPv6等新技术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技术平台和商务平台已构建,实现期刊网络化的技术已无障碍。同时,由于三网合一的逐步实现,用户获得互联网应用的终端手段正在多样化,智能手机、掌上阅读器等移动阅读载体正得以快速普及。因此,网民数量正成几何级数的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4]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无疑将是21世纪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和传播的主渠道。因此,国家对数字出版十分重视。2010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其目的就是要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支柱产业。

(3)高校重新定位给学报发展提供了机缘。近年来,国家积极出台政策,要求对高校进行重新定位,引导部分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变。许多地方高校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改革措施,力求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地方特色。那么,地方高校学报作为地方高校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等方面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作用,这也为地方高校学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缘。因此,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对高校办学重新定位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应该认真明确定位,利用好自身这个特殊的学术媒介平台进一步做好“双为”服务,既要服务好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又要服务好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实现“双赢”,从而祛除同质化办刊带来的痼疾。

(二)挑战

对地方高校学报而言,其办刊外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核心期刊”的挤压。我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主要采用的是以刊评文,而不是以质评文和以文评文。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中,衡量标准就是要看有多少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这种简单的数据相加模式无疑使“核心期刊”成为了“众目所望”。但是地方高校学报大多没有进入到“核心”阵营,对读者学术影响力较弱,学术竞争力也不强。因此,对地方高校校内作者来说,是不可能把优质的论文优先投向本校学报的;对于其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更不会把稿件投寄给社会学术影响力不大的地方高校学报。也正如此,研究生论文由于没有核心期刊的限制和要求,成为了地方高校学报稿源的主流群。这种优质稿件的不足,使地方高校学报尤其是一些地方职业院校的学报陷入了难以发展的困境。

地域局限也是威胁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因素之一。受地域因素的影响,许多地方高校学报采取了各自为政,孤立办刊,把学报作为了一种内部刊物,严重脱离市场化的办刊环境。稿件的研究内容主要以所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为主,地方色彩浓厚,科研成果是针对本地区经济和完全局限于本校。在自身不重视信息传播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学报难以受到普遍关注,也难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另外,由于受到地域性的局限,地方高校学报稿件来源主要是本校教师、科研人员撰写的论文,导致其学术观点有些雷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报的创新发展,学报的学术质量也难以提高。

三、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策略

(一)本地化

本地化是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前提。地方高校学报依托所在地方及高校生存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学报既要为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也要为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在地方高校学报实施本地化办刊的发展战略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本地化是起点,也是过程。综合性、完全封闭的办刊模式不适合学报的发展,不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播和繁荣。专业化、国际化才是各个高校学报发展的目标。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学报本身起步不同以及各个高校重视程度不一样,其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均衡性。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在目前办刊实力还不能同其他优秀期刊相比的时候,本地化才是其立足点,即要学习国际化的办刊模式,同时结合本地化的现实进行刊物资源整合和特色塑造,苦练内功,赢得不断发展壮大。

(2)地方高校学报自身谋求发展的单向动力不够,还必须在本校、本地双动力的支持下获得发展。地方高校学报作为一种纯学术性期刊,小众化是其本质特征,市场经营性不强,完全依靠自身求得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应该在积极争取本地政府、本地高校、本地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全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条件将本校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与所服务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学报融入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并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宣传者和建构者,成为对外展示本地、本校文化和科研成果的窗口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同时,地方高校学报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为地方高校服务,培育出本土或研究本土的学者。

(二)数字化

学术期刊既是学术文化作品生产者也是学术文化的传播者。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和网民规模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学报自我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不可否认,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彼此沟通的首选渠道。但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目前主要采用的仍是单一纸质出版发行,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存在信息容量小,速度慢,成本高,体积大、不利携带,检索不便,浪费自然资源,不利于环保等缺陷。而数字化出版发行则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受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付出成本低。更为重要的是,对地方高校学报而言,通过数字出版,借助互联网,可以突破地域的局限,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使学术成果信息即易传出去又易传进来,实现学术资源的互通共享,有利于国际学术文化的交流。对地方高校学报而言有下述方面的要求。

(1)编辑出版过程的数字化。编辑部工作繁杂,编辑流程长,主要有收稿、登记、初审、复审、终审、作者退修、编辑加工,直至发排、核对、送印刷厂印刷。我们可以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通过OA在网上进行组稿、约稿,完成稿件的送审和编辑校对。这样既可以实行生态办刊,节约了资源,又加快了编辑出版流程,缩短出版时限,同时,也为学报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的基础。

(2)传播方式的数字网络化。对地方高校学报而言,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弱,完全实现数字化办刊的技术和条件还不具备。为此,大多数学报还是在保持纸质期刊不变的情况下,借助同CNKI、万方和维普等大型数据库平台的合作以及建立自己的网站等方式,将纸质的刊物内容上传电脑。但随着手机用户的急剧增加,如何将出版资源碎片化方便手机用户阅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3)出版内容的数字化。目前学术期刊数字化主要停留在传播方式即技术层面上,没有向内容开发层面提升。地方高校学报数字化建设的最终路径应该是由单一的纸质出版向纸质和数字并行出版,最终走向完全数字出版,创办电子期刊,这样可以实现“将学报拥有的学术资源通过数码技术或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挖掘、整理和传播,探索综合类期刊与专业期刊相结合的发展方向”[5]。

(三)品牌化

特色就是品牌。期刊要发展,要具有竞争力,就需要办出特色,就需要打造品牌,赢得读者的青睐。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其学报与其学校的知名度是相匹配的,即一所地方普通高校是不可能突然办出一份知名度很高的学报。但是,地方高校学报却可以发挥自己的一些特殊优势,创建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专栏,并打造成品牌,以此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和提升学报的整体水平。

(1)通过设立特色栏目创建品牌。“以栏显刊,刊以栏名”,一个期刊的品牌是否叫得响,栏目是否成名,刊物是否具有特色十分重要。在目前学报的综合性定位暂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学报必须依靠特色栏目吸引特定的读者群体、打造学报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学报必须根据本地的特色、本校的学科及科研人才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塑造出刊物的学术个性。

(2)通过质量建设增强品牌的公信度。设立了特色栏目,并不等于就创出了品牌,要想让栏目成为品牌,还得靠高质量的文章来赢取公信度。刊物的学术水准越高,就越能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也就越能赢得更多的读者。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学报在发展中必须把质量建设放在首位。首先要做好校内外作者群的建构,保障有充足优质的稿源;其次,要组建高水准的审稿团队,不应局限在本地、本校选择;再次,实行严格的审稿制度,杜绝校内关系稿、人情稿和金钱稿;最后,必须要提高编辑人员自身素质,增强学术鉴别能力和专业化办刊能力。

(3)重视对品牌的推广。一个品牌能否引起大众的重点关注,得益于对该品牌的宣传。目前,地方高校学报宣传的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地方高校学报要想在众多的信息资源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除了通过传统的人际关系传播外,更应该实施多种传播手段,举办相关的高级论坛、研讨会,以此来宣传特色栏目,树立栏目形象。

四、结语

地方高校学报是由所在地方高校主办的学术刊物,它不仅是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也是传播国内外学术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报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解脱旧有办刊理念的束缚,突破单一行政办刊模式,树立市场化办刊理念,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策划智慧,打造精品,办出特色,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文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谁远谁近?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