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是以间断性的内容信息符号组成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文本。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数则相对独立的材料。这些材料大多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中心话题。各材料单独看是相对独立的,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合在一起又能完整地、全方位地表达意义。各则材料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可以任意排序,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在表意上具有非连续性特征, 在形式上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自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开始,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之前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人物传记改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令人耳目一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试题命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选材特点。每个文本一般由3—4则相对独立的、非连续性材料组成,其中可能有一则材料为图表。几则材料围绕同一主题,但各有侧重,形成互补。选材多是新闻文本节选,如调查报告、专题评论等,多取材于社会生活热点。如2019年全国I、II、III卷三套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分别涉及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桥梁建设、中国志愿服务等,都是社会发展中的新鲜事物,体现社会发展的变革方向,反映社会发展积极变化丰富多元的一面。
2.文本特点。(1)客观性。文字和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多为新闻材料,各材料内容的呈现以客观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朴实,具有客观性。(2)非连续性。文本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结构跳跃性较大,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逻辑关联,只是在某一主题的统摄下,根据命题者意图组织在一起,具有典型的非连续性特点。(3)简明性。文本中有平实的文字叙述,有醒目的图表展示,便于同学们快捷、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材料避免长篇大论,没有复杂的段落结构。(4)技术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对图表与文字之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进行科学解读,从阅读技术角度来说,要有较强的读图、读表能力以及合理归纳、准确概括的能力。
3.命题形式。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设三道试题,设题形式有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其中客观题两道,多为选非题;主观题一道,重在考查综合提炼概括信息能力。所不同的是,2019、2018年两道客观题全为四选一,2017年两道客观题中,一为四选一,一为五选二。客观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以及逻辑推理判断能力,难度适中;主观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作者观点的提炼与把握,考查的范围较广,难度稍大。
4.结构分值。从三年高考真题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整套试卷中的位置尚不稳定。2017和2018年高考试题都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安排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后,2019年将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调至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使之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紧密衔接,以保证考生解题思维的连续性。从篇幅上看,非连续性文本字数大都保持在1100~1300字之间。随着新高考步伐的推进,非连续性文本的字数将会有所增加,以此考查同学们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在分值上,三道试题总分值为12分,保持稳定,但分值的分配稍有变化:2019、2018年两道单选题各3分,主观题6分;2017年单选题3分,多选题5分,主观题4分。
5.考点指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活用能力及阅读技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主要考查内容有“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等。
6.创新价值。作为一种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一,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非连续性文本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板块丰富,文字浅显,可激发学生阅读趣味,提高阅读效率。其二,能扩充文本形式,扩大阅读视野。阅读文本形式的扩充,使我们的阅读空间和视野扩大。其三,能指向生活。非连续性文本取材于生活,指向现实问题的解决,阅读的过程也是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要贯穿于教学与考试的整个过程中,考前做好知识及相关能力的储备,为应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試时要注重方法技巧,规范作答。
一、宏观上,明确“一个中心”,注重“两个结合”
1.“一个中心”是指通览各则材料,明确文本揭示的中心话题,确保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偏离正确航向。非连续性文本的“中心”是由各则材料共同表现的,每则材料就像连续性文本中的各个段落,明确了各段落的主要内容,就可以由段到篇,综合归纳出全篇的主旨所在。同理,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首先要准确概括出每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整合归纳出文本的“中心”,这样就可以高屋建瓴,确保答题的正确方向。
如2019年高考全国II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文本由三则材料组成,全都是文字性材料。通过比较阅读,首先提炼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通过提取重要信息,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等,可知本材料主要介绍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材料二,通过四个世界之“最”,如“世界总体跨度最长”“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世界最重的沉管”等信息,可以明确本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港珠澳大桥是“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材料三中,报道港珠澳大桥建造综合运用一系列的“能力”,如“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预测能力”“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介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采用的先进技术。根据对三则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分析,可以直观明了地得出结论,这个非连续性文本的中心话题就是“中国桥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明确于此,无论是解答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例如本题的第6题“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就可以居高临下,从容镇定,不偏不倚地切中要害,获得满意的答案。
2.“两个结合”是对我们阅读层面的“广度”的要求,也是对日常阅读行为习惯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阅读与生活相结合。因为非连续性文本的取材大都来自于生活,如热点新闻事件、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敏感的社会问题等,意在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民生,使试题更加接地气,更加人性化。因此,复习备考时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并积累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广告、新闻、图标凭证、问卷调查、统计报表等都是生活中鲜活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如2019年全国I卷的“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国II卷的“中国桥梁建设”、全国III卷的“中国志愿服务”等;2018年全国I卷的“通信安全”、全国II卷的“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全国III卷的“图书出版业发展新趋势”等,2017年全国I卷的“央视纪录频道收视人群构成调查统计表”、全国II卷的“小区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问卷调查”、全国III卷的“博物馆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事业增加值统计表”等。这些试题中的每一个文本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甚至身处其中,曾经亲身感受到桥梁建设、志愿服务、通信技术、科技成果创新、图书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从中获得的种种便利。对于诸如“央视纪录频道收视人群构成”“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等内容,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面对、无法回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耳闻目睹,司空见惯。我们如果平日里养成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注意积累、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前“入题”,感知“试题”情境,如果在应试中遇到这样的阅读材料,自然就可以不慌不忙,从容作答。
第二,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随着高考改革的纵深推进,语文学科考查的综合性特点将会更加突出,充分彰显大语文理念。因此,那种传统的只靠课堂学习和纯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样,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训练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之内,因为其他学科也有很多独具学科特性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在备考时,要把涉及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无论是天文、地理、歷史、数学、科技、考古、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都要广泛涉猎,获取第一手题料,了解相关知识,将它们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紧密结合,以此扩大视野,全面备考,做到有备无患,以扩充知识储备容量,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应试能力。如2019年高考全国II卷的“中国桥梁建设”和2018年高考全国I卷的“量子通信研究”的相关内容,明显属于科技领域的范畴,这是语文课本里所没有的;2019年全国I卷的“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国III卷的“中国志愿服务”以及2018年全国II卷的“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涉及文化、道德、科技、法律等相关知识,辐射面更广。如果不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不扩大视野,博览群书,遇到此类问题的文本就可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二、微观上,牢记“五步”阅读法,训练“四种”能力,养成“一种”习惯
1.运用“五步”阅读法,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文本内容,这是解题的必要准备。与其他文本阅读一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首先重在一个“读”字。总体上先粗读,即“鲸吞”;后细读,即“牛嚼”。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阅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与结构。综合阅读能力训练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训练从多则材料中快速、准确地捕捉信息,再根据题干要求分析信息,最后围绕题目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要能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提升文本阅读能力,适应考查要求。
(2)定向阅读,提取碎片化信息。阅读时目的性、方向感要很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常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于标题、图形、数据、文字等各种要素中,阅读时要对这些要素作定向阅读,理清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迅速对文本碎片化信息进行提取,把握文本要点。
(3)比较阅读,统览信息,洞悉各材料的异同点。特别要对图表材料中的数据进行仔细审读和比较,分析数据变化相关因素和原因,弄清数据背后的内在逻辑。文字材料相对独立,但有时异中有同,要善于求同存异,精准比对,领会意蕴。
(4)深度阅读,整合要点,培养反思品质。倘若不深入思考、探究材料背后潜藏的问题本质,就会造成外在表象与内在意义之间的断裂,从而导致对文本的误读。只有进行质疑、探究、发现的深度阅读,才能对文本进行正确的整合、推理、判断,最终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精准把握精髓。
(5)归纳阅读,准确概括材料内涵。围绕文本的中心话题,明确各材料的内涵及表现的侧重点,并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作出简要、精准的概括。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明晰文本结构,又为解答问题做好准备,便于在解题时快捷、高效地找准答题区间,抓住对应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在“五读”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培养四种能力。如果说,“五读”是为了解决文本内容的问题,那么,训练“四种”能力则是重点解决答题技巧的问题。二者彼此兼顾,共同发力,就为解答问题奠定了牢实的基础。
(1)快速阅读能力。未来的高考语文,阅读量更大,阅读范围更广。北大中文系教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一再强调,“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毫无疑问,非连续性文本在长度、广度和难度上都会有新的突破。不提高阅读速度,必将影响答题速度,留下终生遗憾。训练快速阅读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回忆法。要提高阅读速度,必须从按字、词阅读的习惯中解放出来,逐步发展到按句按行进行阅读,比如根据文章主干与内容以脑图的形式形成具有自己记忆特点的场景或图像,形象鲜明便于记忆。第二,检索法。在扩大视觉幅度的基础上,通过扫视在文本中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关键词和相关内容,筛选需要的信息。第三,归纳法。在阅读中迅速抓住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中心意思,加深记忆。第四,循序法。非连续性文本条理清楚,阅读时可以依循段首句、图表标题或事理顺序来速读,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归纳。第五,跳读法。根据题目涉及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跳跃式阅读,避免无效或干扰信息的影响。
(2)图文转换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般由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组成,因此,图文转化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训练这种能力,一要做到“图文并重”,包括标题在内的文字信息,往往暗示或概括了主要内容,具有导向作用。“图文”相互诠释,更易于准确解读文本。二要注意读图顺序,读表格要纵向、横向结合,从数据变化中寻找趋势,总结规律,探索原因。三要紧盯主要信息,如图表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条形统计图的最高与最低、曲线变化幅度最大的与最小的等,这些往往是命题关注的信息。
(3)整合提炼能力。要能够把不同材料中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进行精准整合,犹如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这样就会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明确文本的脉络。同时,要挖掘文本中列举的现象、陈述的事件的深层含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并准确地提炼概括。
(4)探究提升能力。要训练联想想象能力,视野和思维由文本中到文本外,由表层到深层,进行缜密的生发联想,进而合理推断,最终运用文本中的相关知识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一种”习惯,是指“规范答题”的习惯。读懂了文本内容,提高了综合能力,并不代表应试就能得高分。同学们的思维成果最终要在试卷上展现出来,只有得到阅卷人的认可,才能获得满意的得分。这个“满意度”就是“规范答题”。这里的“规范”包含三个方面要求:第一是表达规范,每条答案都要按照“观点+陈述”的形式呈现,即先归纳提炼要点,再引用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简要的分析阐释;第二是逻辑规范,众多的答案要点要条分缕析,合乎思维习惯和事理顺序,更重要的是各要点之间不能重复,不能包含,不能交叉;第三是书写规范,一是每个要点之前要用数字标出序号,做到条理明晰,二是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美观大方。
作为一种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重在检测精准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围绕主题探究表达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强化训练整体感知能力、逻辑联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只要在“读”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练”的技巧和规律上细琢磨,在“写”的规范和美观上严要求,通过科学有效的专项阅读训练,面对应试就一定能从容自如,取得满意的答题效果。
下面,以例析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_____________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_____________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5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分)()
A. 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遺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
答:
阅读指要:
1.明确“一个中心”,确保答题不偏离主航向。
这个文本的中心话题是“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
2.概括各材料主要内容,锁定答题区间。
材料一:介绍可移动文化遗产预防、治理、修复等保护方面的技术;
材料二:通过对比,具体介绍温度、相对湿度对纸张寿命的影响;
材料三:介绍国家图书馆对毛里求斯档案文件进行实验性去酸和修复。
3.图表转换成文字,通过比较凸显异同。
温度在15℃和35℃时,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递减;温度越低,倍数差异越大;温度越高,倍数差异越小。35℃时,纸张的寿命均低于标准寿命。
4.归纳整理材料内涵,提炼概括文本主要信息。
围绕文本中心“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介绍了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相关方法(信息区间在材料一);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介绍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常识(信息区间在材料二),并用典型实例介绍具体保护方案的运用(信息区间在材料三)。
解题指津:
第4题: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A。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一中。该项中“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显然指的是“脱水”; 而根据材料一中“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可知,“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属于治理方面的技术。B、C、D三项分别属于“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附着物”和“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都属于“修复”的内容。
第5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该项中的“纸浆补书机修订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曲解文意。答题区间在材料三中。原文说“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可见去酸方案是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纸浆补书机修订法主要是修补书页。
第6题: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综合阅读”“定向阅读”几步,可以锁定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根据材料三提供的毛里求斯的气候信息,再结合材料二给出的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表格,可以得出在毛里求斯“湿热多雨”的气候状况下,纸张的寿命较短;根据材料三“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再结合文中对于纸张去酸的介绍,可以得知毛里求斯档案文件柔韧性极差,容易受损。
参考答案: ①毛里求斯气候湿热多雨,温度和湿度较高,纸张的寿命较短。②毛里求斯档案文件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酸性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且该文件形成于18世纪,距今时间久远,从而使得纸张严重酸化。③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极差,容易受损。
(作者:韩延明,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