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题的复习与解答

2019-12-06 08:48唐惠忠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木芙蓉诗人诗歌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看,2020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将会在遵循诗歌鉴赏的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化鉴赏”的前提下,继续遵守以下规则:

一是试题尽管只从某个角度入手,但依然涵盖了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两方面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因而我们必须理解诗篇的意思,才能进行有效的“个性化鉴赏”。

二是照顾到当前中学生古诗修养的实际情况,选用的古诗(包括词、曲)与古文一样,是“浅易”的。最合适的可能还是经典性的作品。如果涉及“用典”,其典故必然是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否则会加上注释。

三是既然是主观题,就会尊重同学们的“个性化鉴赏”。艺术鉴赏见仁见智,古人亦有“诗无达诂”之说。因而,我们在作答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会受到尊重,但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

在古诗鉴赏的复习过程中,应当把教材里的古诗词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梳理。这是因为,教材里的古诗词多是经典之作,是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整理,总体上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概况,这对于赏析的入题、解题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从思想内容上,可把这些作品分成表现爱国之情或抒写报国无门的感慨的;咏史抒怀的;抒写思乡(思亲)情怀的;抒发个人志向的;表现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的;赠别、互勉的……把各类诗篇找出来,然后对它们所用的艺术手法加以整理。最后,对每一类思想内容的诗歌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归纳、琢磨和记忆。这样,鉴赏古诗的知识就基本掌握了。

二、提高解题能力与技巧

这方面最有效的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习题进行必要的训练。现阶段的古诗鉴赏与其说是检测同学们古诗鉴赏的水平,不如说是重在引导同学们加强古代诗歌修养,发挥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因此,复习过程中所选诗篇应该是浅易的,题目设题角度一般是具体的。

请看下面的2019年高考真题。

1.(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错在“受恩必报”,由颈联、尾联可知,诗人说的是男子受恩要有一定的原则,不可以投机取巧去求别人帮助自己入仕,而应凭借真才实学。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二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渔乡”,渔民聚居的地区;“雁夜”,指秋夜。这一联和其他三联卓然不同,正是有了这一联,全诗才具备了诗的气质。同学们须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这两方面入手答题。

2.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 B

解析: 錯在“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 本题问“山色”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其特点。“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给人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描写满溢的江水在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又给人寂寥之感。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观览后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去国同王粲”则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掌握具体的答题策略

1.结合注释,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组织答案。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由诗作后的注释看,李弥逊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之士。他反对议和,但因当时秦桧当权,他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不得不离朝退隐。这首《春日即事》写了晚春景象,也抒发了他隐居的心情。首句“小雨丝丝”四字,写细雨很形象,但并无鲜明的季节特色;而“欲网春”三字一出,便将晚春时节巧妙点出,赋予小雨以人情,使诗歌增添了情趣。次句的“落花狼藉”四字,是进一步渲染晚春景象;“近黄昏”,点明了时间。前两句通过“小雨”“落花”“黄昏”等,把晚春描写得十分清冷;而作者那种惜春之情、黄昏之叹也于诗中可见。第三句,诗人写他现在隐居时宾客不到、门前冷落的境况。第四句与第二句照应,写作者在鸟儿纷纷归巢噪晚的黄昏时刻,打发了一天的时光,也独自关上了房门。这里的“宿鸟声”,反衬出隐居生活的寂静,而“自掩门”更透露了孤寂清冷的心境。从后两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自己现在的境况是很有感慨的——这种感慨不同于“陶渊明式”的心境。第(1)题赏析“网”字,第(2)题简析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分别考查我们在鉴赏诗歌过程中品味语言、领悟作品思想内涵的能力),都要在以上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2.看清要求,选准答题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例2] 阅讀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此题由两小题三问组成,开口面较小,测试重点落实在对木芙蓉由外在形象到人格形象的鉴赏上。第(1)题两问,分别考查对诗歌形象及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的理解。题目问得相当明确,两个“都”字在竭力提示我们应将思维定向为发现两诗的共性上;另外,《木芙蓉》中的“霜”和“红”、《窗前木芙蓉》中的“破小寒”,以及对“青女”的注解,都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至于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木芙蓉》中的“着意”“无言”“任”等词,都在不停地提醒我们注意;而《窗前木芙蓉》也有多处运用,倘若我们不懂得“破”与“凭”字之意(分别是“冒着”“致意”的意思),还可根据“酸”“留连”“愁”“怨”“看”等词作出判断。第(2)题也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相比较而言,《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较易理解:“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便展现了木芙蓉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之后依然傲然挺立而且更加绚丽的姿态,其中“着意”一词是以神来之笔,刻画了木芙蓉正积蓄着无穷的勇毅以迎战霜雪的风骨;诗的后两句中“犹胜”一词,表明是要将木芙蓉与桃李作比较,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是诗人所不屑的,反其意而悟便可绘出木芙蓉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而《窗前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则复杂些:先是辛苦孤独,似有凄酸之情;既而傲视寒霜、慷慨激越,有誓不低头、绝不悲叹之志。

参考答案: (1)耐寒/拟人。(2)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 (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 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2)题目开口面大的,可自选角度切入。

[例3] 试从一个角度切入,给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分)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无须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展开即可—— 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方面切入均可。答案示例: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 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①建章:汉宫名,后代泛指宫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茄一声愁绝。

(1)全词抒发了一种什么“愁”?

答:

(2)又是如何表现“愁绝”的?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說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此词为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时年53岁,国破夫死,流离异乡。

(1)“许多愁”的“愁”在词中指什么?

答:

(2)“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诗眼是“锁”字。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华年,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地消逝。由这一“锁”字,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惟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这类题型,是要求品味经古人锤炼的字词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原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2.(1)戍边之愁。(2)以“边草尽”表现戍边时间之长,通过漫山冰雪、千里月明烘托戍边生活的凄凉愁苦,借明月、胡笳表现思乡心切。(这是一首边塞诗,从“边草尽来兵老”“千里万里月明”等,不难看出 写的是“戍边之愁”。解答第(2)小题时,一定要结合原作具体分析, 若笼统地答成“借景抒愁”之类,不得分。)

3.(1)“愁”在词中指“物是人非事事休”。(2)作者历经国破夫死,流离异乡的遭遇,内心充满悲苦。听说“双溪春尚好”,也想借“泛轻舟”来消释一下。然而,这种悲苦、哀愁又岂是“泛轻舟”就能消释的?“载不动,许多愁”一句,表现了作者内心沉重的痛苦与难以治愈的创伤。(解答本题,要注意诗人的境况是国破夫死、流离异乡,内心的愁苦是无法说清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既然有这种不易化解的愁苦,作者也就无意去“泛轻舟”了,“载不动,许多愁”说的是愁多,不是“泛轻舟”就能消释的。)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木芙蓉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雨中的马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这些花儿爱变脸
奇奇小笨探秘植物王国(四)会变色的花
芙蓉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