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文本探究

2019-12-06 07:39王丹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

王丹

摘要: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中国近现代美学与教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百年来,不少学者基于这一命题在学理上的争议性和实践上的局限性而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和阐述,其中的不少争议为我们反思蔡元培的这一命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当我们在此基础上,重新回归到该命题提出的文本本身时,将更客观的把握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出已经有百年之久,人们对于这一课题的肯定与否也争议了百年。但相较于对该命题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言,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通过对文本自身的深入探究与分析,真正理解该命题的内在含义,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照中探寻出其思想自身对于我们当下的启示。

一、《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创作背景

基于蔡元培深入研究与贯通中西文化,我们可以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探究这一命题产生的背景。

首先,近代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就一步步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种种学说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宗教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尼采喊出的一声“上帝已死”宣告了西方长久以来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的时代的结束。同时,审美主义思潮的风行对整个世纪文论、美学话语产生广泛影响,20世纪的西方思想家大多将“审美”作为人类社会的新出路。所以蔡元培在他留学海外的时期或多或少会受到当时整个西方的文化认知的影响。其次,20世纪初的中国,是在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共同冲击下寻求深刻变革的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看到了宗教在历史上对西方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意识到除了“理性教育”之外还存在一种“感性教育”,他们也在积极寻找并试图建立中国自己的情感教育路径。在蔡元培看来,科学与艺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动力,“外人能进步如此的,在科学以外,更赖美术”,[1]540“欧洲文化,不外乎科学与美术”。[1]109在这样的认知下,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构想,试图达成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完善。

二、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文本解读

(一)“美育”与“宗教”

从字面上来看,商务印书馆在193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有关于“美育”的词条,这个词条是由蔡元培亲自编写的,内容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174由此可以看出,美育的落脚点还在于教育,是将美学的理论运用到教育过程中,最终目的是为了陶冶人的感情。从实现的方式上来看,蔡元培在后来的著作《美育与人生》当中提到:“人人都有感情……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冶的作用,叫做美育”[3]354。所以美育不仅是美学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理性活动,也是对美的对象的欣赏与审视——感性活动,并且美育是在理性活动与感性活动的统一中达到对于人的陶冶。从性质上看,美育的特性即“普遍性”与“超越性”。“普遍性”就是指美不具有人我之分,也不具有利害关系,因此能够在人们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实施美育。“超越性”是指美具有与宗教同样的情感作用,但能够超越宗教的一些弊端和局限。蔡元培把教育作为宗教的本质,认为:“宗教本旧时代的教育,各种民族,都有一个时代,完全把教育委于宗教家”。[4]182可以看出,蔡元培所说的“宗教”更多意义上是指“宗教教育”,突出的是宗教原始的教育作用。可以说他是要以“美育”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教育”。

(二)以美育代宗教的原因探究

第一,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源于历史事实所带来的启示。蔡元培很早就发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中有许多美育的内涵。他说:“乐为纯粹美育……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之成分者也行……其美育之作用”。[5]180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和认知,使蔡元培相信以美育進行中国国民的情感教育更有可能性。第二,智识、意志脱离宗教之外,只有情感之作用与宗教契合。蔡元培认为:“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6]179伴随着发达的科学文化知识将人类对于自然力量的宗教想象推翻,智识和意志的作用就脱离了宗教,就只留下了情感作用与宗教保持密切联系。这里的情感即蔡元培所认为的“美感”。他认为,美育和宗教密不可分,但美育常常受宗教之累,难以发挥其陶养情感的作用。所以美育就必须与宗教脱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以“纯粹之美育”将宗教教育取代。第三,宗教激刺情感,常常带有负面作用,而美育具有“普遍性”与“超越性”,这两种特性来克服宗教的弊病进而代替宗教教育。美育是教人破除人我之分的,完全可以培养出美好品格的。而宗教教育,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极易导致国内矛盾的激化,这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是有害无益的。所以,是非常有必要以美育代替宗教的。

三、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争议

(一)“美育”和“宗教”的不可分性

“以美育代宗教”的前提就是把美育和宗教看作是互相分离的两个概念。就如他在后期的论述中所言:“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7]180。这样的说法难免笼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美的艺术往往借助于宗教产生,而宗教又往往包含审美意识的成分。近代以来有许多学者反对将美育与宗教完全分离的观点。陈独秀认为美育与宗教是可以同时发挥作用的。在周作人看来:“宗教的根本精神却是与艺术的存在同其寿命”[8]94。还有代学者潘知常直接提出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将中国美学带入了一个百年迷途之中,他认为二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互相依存又互相演进的,二者没有“取代”和“排斥”一说。从宗教与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众多学者的分析中来看,艺术和宗教从来就是难以分离的。而以艺术为主体的美育自然也很难与宗教完全区分,甚至代替宗教。

(二)美育落到实践的困境

首先,美育中“美”的概念不清晰导致实践困境。这表现在蔡元培对于“美”这一概念表达的并不明确。单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文本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有时候是在强调以“美育”代替宗教,有时又在阐述以“美感”代替宗教,有时也表述成以“艺术”代替宗教。所以实践的困境就是到底要以“美感”还是“艺术”还是抽象的“美”去代替宗教。在这种不确定性中,人们难以找到一个“美”的标准去开展具体的美育实践。另一方面的困境是,美育实践难以明确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蔡元培认为,人们要通过欣赏审美对象来获得审美体验,以此来陶养情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分别是:美的东西一定能陶养情感?进行美育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如何来判定审美活动之后主体真正获得了审美体验?这些问题都是在这个课题实践之前就应当要明确的,同时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对于这些问题,蔡元培没有具体指出如何解决,也没有提出一套系统的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方法和美育评价体系,这样就会影响美育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影响美育的实际开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在爱登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A].蔡元培全集(4)[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A].蔡元培全集(8)[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A].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A].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5]蔡元培.美育与人生[A].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6]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A].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蔡元培.美育[A].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8]周作人.宗教问题[A].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1-10)[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蔡元培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帮忙也要看情况
蔡元培的气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