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
摘要:榆林小曲是榆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曲艺表演形式,榆林小曲的丝竹之音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极大的艺术魅力,让独具地方特色的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和举措。文章在简要论述榆林小曲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系统的总结出了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价值,并对其实践性作分析及探讨。
关键词:榆林小曲;中小学课堂;价值;实践
榆林小曲又名“榆林清唱曲”,是流行于榆林城区内的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传统艺术形式。榆林小曲的曲调主要是从南方传播过来的,原先不叫“榆林小曲”,原来都叫“耍小曲子”、“听小曲子”或者“唱小曲子”。因为榆林是九边重镇,靠近万里长城,当时来往的江浙一带的人很多,主要是做官和经商的人,他们爱好家乡的音乐和曲艺,并将家乡的“丝竹韶音”传入榆林,经过几百年无数艺人口口相传,无数文人雅士参与创作,一种以江南丝竹音乐为主,并与榆林本土艺术融合的新的曲艺形式——榆林小曲诞生了,这是我国音乐史上唯一保存了江南丝竹音乐为主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欣赏、研究价值。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榆林小曲是我国南北民间曲艺和音乐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产物,它的艺术风格既委婉缠绵,又高亢激昂,南韵北声融为一体。榆林小曲虽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留存下来的曲目并不多,现存曲目仅有80个左右,而且还有许多是同名异词或异曲,如《大顶嘴》(一)(二)、《九连环》(一)(二)(三)、《卖杂货》(一)(二)(三)等,如果再把这些曲目略去,真正留存下来的曲目也就55首左右。其中描写男情女爱离愁别怨的曲目(28首)和民俗民间故事的曲目(19首)占据多数。榆林小曲生于榆林,主要传唱于榆林城区一带,直至今日榆林小曲依旧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只是境况很不乐观。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剩下的演员艺人已为数不多。但是,榆林小曲的丝竹之音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蕴含着极大的艺术魅力,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艺术学习起着滋养作用。所以,将榆林小曲融入中小学第二课堂,不仅符合中小学教育特征与需求,而且对促进榆林小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由此可见,让独具特色的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一、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的现状分析
(一)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的现状
2014年榆林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启动了榆林小曲进校园活动,由榆林小曲协会的梁玲、李艳娥、乔文新、张永利、梁梅等小曲老师相继把榆林小曲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重点移向了中小学。现在已有榆林市第九小学、榆林市第一小学、榆林市第一中学、榆林市第十一中学等共十一所中小学校把榆林小曲作为教学课程并组建榆林小曲社团。2015年9月,榆林小曲走进了榆林市第九小学的课堂,聘请榆林小曲文化传承人王青老师和梁玲老师作为授课教师,采取一周两次授课或社团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同学的不懈努力下,榆林小曲进校园在榆林市第九小学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在传承过程中梁玲老师还不断增添道具的使用,她从很早以前艺人们所流传下来的道具——单碟,发展到加入了团扇、双小碟、江南小伞等道具,丰富了学生们的表演效果和观众们的视听感受。
(二)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所获得的成果
2015年榆林小曲传习所的艺术工作人员和榆林市第九小学的学生们以唱榆林小曲的形式共同参加了CCTV4《远方的家——长城内外》系列纪录片的拍摄,于2016年1月18日在央视4套和各大视频软件上播出。2017年中央电视台CCTV-14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栏目组在著名主持人鞠萍的带领下来到了榆林,榆林市第九小学的二十四位小同学参加了在市委区委为此举办的少儿文艺活动演出,演出在榆林阳光广场举行,演出的节目《绣荷包》《搭戏台》一举成功并得到鞠萍的好评,而且在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栏目中播放。此外榆林市第九小学榆林小曲社团在陕西省第三届少儿戏曲表演大会上荣获了二等奖,多次参加榆林市春节联欢晚会。除榆林市第九小学而外,其他学校因榆林小曲进校时间较短,所以很少参加大型的社会活动,目前只局限于在校内活动和传承,但时而也会参加区市内的演出。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学习难度过高。榆林小曲虽然听起来婉转动听,但真正学习起来难度特别大,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难之又难,使传授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所以要求教师们在传授的过程中应当先从易懂易学的小曲曲目入手,比如《绣荷包》《搭戏台》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这也同时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各类专家们编辑或改变新的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曲目,既丰富了小曲曲目创作,又能够使小曲课程更有效的在学校中开展。
2.经费紧张和没有相关配套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的困难所在。要想让榆林小曲长期存在和发展,最有效的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加大经费的投入,提高艺人们的待遇。而在进校园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硬件设施和相应的教学模式,小曲课程的开展很难进行,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组建小曲研究团队,加强榆林小曲进校园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价值探析
(一)增强学生艺术能力
实施榆林小曲进校园有利于学生艺术鉴赏和演唱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如视频、音频等形式,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切身感受榆林小曲的艺术特色和表演形式,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学唱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升华学生艺术素养。通过不同角色人物的演唱和表演,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使学生对曲艺艺术产生浓烈的兴趣,激發学生艺术能力上自信心。
(二)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曲艺的魅力,是中小学教育的人文要求。榆林小曲是榆林地区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曲艺,从音乐层面上本质地反映出榆林城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榆林地区和城区的教师和传承艺人们应当有责任有义务的把榆林小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介绍和传唱给孩子们。只有从我们身边的传统艺术着手,把我们最亲切、最熟悉的地方艺术精髓展现出来,才能使本土地域文化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三)改善艺术教学格局
引导学生感受榆林小曲的独特魅力和底蕴,可以改善当地中小学艺术教学的格局。中小学现行的音乐教材内容大多是经典名曲,在歌曲的选用上稍显陈旧,少了些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单纯的学习教材所限定的内容和局限于现行教材的知识和艺术形式,只会导致基础教育艺术教学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艺术课堂氛围僵化死板,长期进行只会使学生对艺术教育感到乏味丧失兴趣。因此,为了丰富中小学艺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艺术课堂教学的兴趣,所以有必要把榆林小曲引入中小学第二课堂。
(四)凝聚民族精神
将榆林小曲引入中小学课堂可以更好地培养当地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我们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艺术形式更是不胜枚举。通过榆林小曲在校园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当地传统的曲艺文化,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然而当今时代下的学生们往往由于崇洋媚外、舍近求远等文化心理,忽视了身边的、本土的艺术形式。因此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榆林小曲等地域艺术形式,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对接与认同。
(五)能满足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同时要培养和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其中包括艺术实践能力和鉴赏能力。素质教育还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生通过传唱榆林小曲传统优秀曲目的精彩片段时,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其它学科教育所没有的。
三、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性思考
(一)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
1.重视政府支持,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榆林小曲研究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共同制定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规划和策略,将榆林小曲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材,这种方式不仅能让榆林小曲与中小学第二课堂更好的融合,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同,促进榆林小曲的传承与发展,使榆林小曲的传承与发展落到实处。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再局限于单纯的传授课本知识,而是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能够让学生在认同本民族最传统的文化的基础上,去接受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所以学校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传承传统民间文化的重任。
2.编撰地方性教材。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成立非遗传承教材编撰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共同商议开发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教材供学生们学习,并在全市统一使用。通过开展特色的非遗学校传承课程,为榆林小曲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夯实基础。当然不仅仅是榆林小曲,像其他曲艺、文学和民间美术等都可以考虑。在课程的编排上,要突出榆林小曲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在教材使用上,不能只局限于纸质的课本,应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比如书本教材和音像、影像教材的相互结合。
3.为学生传授小曲的乐理常识,让学生感受古朴优雅的丝竹韶音。榆林小曲是榆林地区独有的、独特的市民阶层艺术,雅俗共赏,既是为了自娱自乐,同时又和民俗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榆林市井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从榆林小曲的唱腔、器乐曲牌、曲调来源、演唱及旋律特点等有选择地把这些榆林小曲的乐理常识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榆林小曲的华丽潇洒、含蓄雅致,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领略传统民间曲艺的艺术魅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榆林小曲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榆林小曲在校园传播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队伍,没有一定的师资力量,榆林小曲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相关部门可以聘请传承人和优秀民间艺人进入校园授课,使传承人有更多的机会开展传承,发展校园小传承人,让非遗文化后继有人。其次呼唤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人才进入校园,这不仅要求教师给学生传授榆林小曲的乐理常识和技巧,也必须力求使教师变成谙熟和精通这一地方艺术形式的民族文艺家。除了他自身朝着这一目标做不懈的努力外,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观摩学习和民间采风的机会。最后就是政府和教育部门录用与非遗传承或民间音乐相关的优秀毕业生,以及面向社会招考相关教师,榆林地区招考的岗位基本上都是主课教师,这样大大阻碍了当地非遗文化传承的发展,实施的关键还在于体制的突破。
(二)扩大媒体传播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媒体的传播渠道也变得日趋多元化。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的实践也应当抓住机会,追赶时代潮流,借助多元化的媒体传播渠道,如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电视台开展的栏目或抖音等短视频软件平台都具有非常大的受众群并且传播速度非常迅速,通过这些栏目与短视频软件的录制与拍摄,可以让榆林小曲等民间曲艺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和发展。榆林市电视台、传媒中心以及各大媒体和自媒体应当树立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为榆林小曲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传播条件。
(三)定期举办演出活动
积极举行榆林小曲的演出活动,通过定期举行演出,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榆林小曲的艺术魅力,同时可以参与到演出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通过观看榆林小曲演出或者参加演出活动,提高学生对榆林小曲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深入解读榆林小曲蕴含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良好责任意识与修养,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和养成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语
榆林小曲是榆林地区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曲艺,让榆林小曲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既让学生了解了家乡的曲艺艺术形式,又能延续榆林小曲的传承,让下一代对这些地方艺术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将榆林小曲融入中小学第二课堂,既符合了中小学教育的特征与需求,而且对促进榆林小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吕政轩,王青.榆林小曲概论[M].陕西出版社,2018-9-1.
[2]王蓓蓓.榆林小曲的課堂教学价值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02).
[3]王一鉴.榆林小曲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J].榆林科技,2016(04).
[4]杨军燕.浅析老腔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性探究[J].戏剧之家,2018(10).
[5]李玲星.桑植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6]王芳.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