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课堂与教学是教育学领域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教学实施以课堂为依托,高效的课堂为教学实践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体育课的教学环境与其它学科存在明显区别:首先,体育课一般都是在开放环境下授课,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动作的学习都需身体力行,学习行为很容易受主观意愿的影响。基于以上两点,体育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常对学生的不当行为采用不适宜的惩罚以达到惩前毖后、以儆效尤的作用,“罚站”便是体育课堂上常使用的“法宝”。
笔者在对县域学校体育课巡堂过程以及和各学校体育教研组长的交流中了解到,“罚站”现象在体育课堂中普遍存在,是教师惩罚学生的主要方式之一,甚至有的体育教师在课的开始就罚站学生,罚站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上课。笔者通过深入的了解,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罚站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上课集合时学生迟到,安排在队伍外罚站。
现象二:课堂讲解时少数学生在队伍中讲悄悄话,但教师无法查证具体是哪几个学生时,则多采用全班罚站。
现象三:课堂中学生嬉笑、打闹,安排在队伍外罚站。
现象四:课堂练习时,少数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练习,安排在课后罚站。
一、“罚站”似宝,实则为害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呢?经过笔者与相关教师访谈后得知,部分体育教师认为,罚站操作简单,且教师不与学生直接发生肢体接触,既能起到一定的惩戒作用,还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家校纠纷。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很多体育教师眼中的“法宝”,却问题多多,实不可取。
1.侵犯学生权利
罚站是教师体罚学生的一种形式,是违法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法律的规定,不管是否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其行为的属性肯定是违法的,其行为侵犯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身体权及人格尊严,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影响教学效果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罚站”现象的存在,拉远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对立,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积极性。同时,“罚站”还会占用上课时间,扰乱了教学计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以生为本,领悟“真宝”
1.以宽容之心关爱学生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教师应用积极的态度去了解、指出学生错在哪里,并给予正确引导,例如,当学生迟到时,先允许其回到队伍中完成上课内容,下课后再与学生沟通迟到的原因。因为学生迟到的主客观原因很多,可能因天气差、路程远、上节课教师延堂、任课教师约谈或临时被委托办事等,也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或者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而故意拖拉等。教师应问明迟到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也可以将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寻求班主任的帮助。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因在课堂中被问询而尴尬,同时也可避免因占用课堂时间而影响课堂效率。
2.以仁爱之心感染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犯错时,一定要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情感之,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中小学生思维发散,不喜欢被约束,出现一些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在所难免。此时,教师应从“以生为本”的起点出发,以“学生发展”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例如,学生在跑步时打闹,可以对他们说:“这样的行为很危险,很可能给你的身体造成伤害”;当学生说“悄悄话”时,可以对他们说:“你们随意说话,老师需要时间维持课堂秩序,必然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你们学习的效果”。另外,在常规管理中,善用表扬和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认可,往往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3.以敏锐之心洞察学生
对班级学生的状况,教师应充分了解,例如哪些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说“悄悄话”,哪些学生喜欢打闹等,教师在课堂中对全体学生保持关注的同时,对这一类学生要多加留意,进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对潜在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加以干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提醒、语言提示或者加强巡查的方法,还可以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如将一列横队的学生分成2~3个小组,将组长设在队伍中间协助教师管理。
4.以智慧之心教育学生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灵动且存在差异的个体。因而,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在遵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认真审视和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丰富多样且有趣的教学内容,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心喜欢上体育课。这样,学生就会对体育课充满期待、充满兴趣,进而将注意力从“小动作”“悄悄话”上转移到课堂上来。
编者絮语:虽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我们不能简单地使用“惩罚”手段,而是应从爱护学生角度出发,适度使用提示性“惩戒”手段,把握好惩戒之“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