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十点要求 让“强化体育锻炼”驶入快车道

2019-12-06 07:40王宗平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课意见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出台的最高规格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全文6000余字,分六个部分共26条。其中第二部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第5条“强化体育锻炼”,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工作提出了十点具体要求,再次将学校体育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教育界、体育界尤其是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约50万体育教师无不为之振奋。笔者长期关注和研究学校体育的文件、政策和法规,在此对《意见》中关于体育工作的十点要求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康第一”的主体是亿万儿童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是一个新的提法,国家要根据新时代学校体育的特点,尽快修订1990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让学校体育牢固根基、不忘初心、回归本位。

二、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是由197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经过1990年、2002年、2007年、2014年4次修订后形成的。总体来看,“标准”呈现降低的趋势,如1975年大学一年级1000m合格线是3′55″,2014年变成了4′32″,下降了37″。近年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几乎是各级各类学校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评估、评优中的硬性指标,但很多学校在自评报告中给出的达标率却并不真实,根据《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5)》[1],2014年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上报数据进行抽查复核,抽查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比例,小学为38.6%,初中为23.3%,高中为20.2%,大学低至14.1%。这意味着学生体质健康上报数据有“造假”的成分,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学校在向“应试教育”妥协。因此,《意见》提出“健全国家监测制度”,让推广实施“第三方体质测试”成为可能。

三、除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

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对义务教育阶段身体健全的学生,作出体质测试不合格将不能毕业的硬性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也只是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做出了“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的要求。此次《意见》是国家第一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做出体质不合格(体育免修生除外)将无法毕业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合格”是指60分(总分120分),而不是指50分。今后,学校、教师、家长再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成绩是否及格、是否影响毕业了,必须对体育成绩重视起来。

四、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意见》全文的第三部分,旗帜鲜明地提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老生常谈的“开齐开足体育课”再次被写进《意见》,说明体育课未开齐开足或是被无故占用的情况在中小学校依然存在。2018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小学四年级每周少于3节体育课的学校占比高达44.3%”,面临中考的初中、面临高考的高中,体育课不能开齐开足的情况更可想而知了。

《意见》要求对“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体育以计分方式进入中考在国内部分省市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但体育分值的差异也很大,从20分、30分到70分、80分等分值都有。如果按照义务教育体育课在所有课程里的排课量比例看,体育分值在中考总分值里的占比应当达到8%~10%。因此,《意见》对体育纳入中考做出要求,一方面是督促尚未用计分的方式把體育纳入中考的地区尽快纳入,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已经把体育纳入中考的地区要在分值上予以更合理的设置,缩小与其他科目的中考分值差距。

五、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是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两个核心要素。有运动密度不一定有运动负荷,如一些学校的体育课长期存在“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奔跑、不脏衣、不摔跤、不受伤”的现象。《意见》强调“运动负荷”,就是希望学校按照现行课程标准,根据地域特点大力推广田径、游泳、体操、武术、足球、篮球、排球、冰雪、乒乓球、羽毛球等基础和特色项目,尤其要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带动其他项目的普及。倡导小学体育的基础性和兴趣性、初中体育的多样性和技能性。

2019年6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体育课程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指出,要想解决“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学生每节课应有10min左右的体能练习,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以上,运动强度每节课学生的平均心率在140~160次/分钟。这值得更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关注。

《意见》还提出“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那么“掌握”的标准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制订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标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多次提出,目前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上了14年体育课,却没有学会一项运动技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想方设法让学生做到“学会、勤练、常赛”。[2]

六、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

校园普及或有待推广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有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提及的田径、游泳、体操、武术、足球、篮球、排球、冰雪、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小学、初中涉及到的测试项目,如跳绳、往返跑、长跑等。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等关于学校体育的文件中,常常会有类似下述的描述: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通过举办运动会(体育节),一方面可以检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有运动潜力的学生,组织他们参加校外体育比赛;还可以让广大青少年能真正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热爱运动、主动参与运动,养成运动习惯。但现实情况是,因为考虑到天气、安全以及学业压力,一些学校的运动会越开越早(有的学校提前到4月初、10月初)、时间越来越短、项目越来越少、参赛人数也越来越少(除了开幕式之外),为开运动会而开运动会,学生很难留下校园体育记忆。《意见》有助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运动会进行改革,让学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运动会或体育节。

七、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

这个要求不只是面向公共体育场馆,同时也是面向学校本身。国内大多数体育设施是建在学校,但是又有多少学校在放学后和节假日时间将体育设施允许学生使用?大家一方面强调运动场地不足、体育设施匮乏;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经常性闲置。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一些学校往往是学生一放学就大门紧闭。这些年一直呼吁体育设施的开放,从地方的公共体育设施来看,开放程度已经不断提高,而学校的体育设施却很难在放学后和节假日时间对学生开放。其原因无非是顾虑开放的管理成本和运动伤害事故的责任赔偿问题。其实学生如果能在课余时间使用自己学校的体育设施参加运动,加之体育教师的课外指导,这可能是最安全、最便利的。而且运动设施不使用同样会老化、折旧,使用率低是极大的浪费。

八、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目前,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意见》提出的“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那么具体形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租用社会的体育场馆设施和教练员,为学生开设特色体育课程,如游泳、球类项目、冰雪项目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生体质测试现在多数都是学校自己在做,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不够。如果能够采用第三方的社会机构进行这类体育测试的方式,既能更大程度地保证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也能更好地督促学校、家长、学生真正对体育锻炼重视起来。

九、精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健康四要素包括心态、睡眠、运动、营养。进行体育锻炼时,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加,合理补充营养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后机体的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保证青少年健康。《意见》特别提出对农村学生精准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建议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建立和完善儿童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加强营养指导,更应该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此外,还应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加强青少年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发生劣质“营养餐”和学生食物中毒事件。

十、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發布的《近视防治指南》透露,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居世界首位,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并且呈现低龄化和继续蔓延趋势。[3]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8月28日作出重要指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4]其实,当前防控近视率的最有效途径是“一减一增一保”,即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也就是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保障睡眠时间。将培养学生动商水平的体、美、劳课程开齐开足,还孩子们一个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还给孩子们一个五彩斑斓、天真烂漫的童年。

如果将体育置于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中,可以说《意见》的每一句都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从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强调的“强化学校体育”,到《意见》提出“强化体育锻炼”,三次“强化”其实聚焦的都是学生体质健康。每次重大政策、重要文件的出台,都是一次引领和纠偏,要什么、缺什么,就提什么、补什么。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从来不需要国家出台文件反复“强化”,因为有高考“指挥棒”会让它们做得足够好,国家还多次发文规范它们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减负。这次《意见》“强化体育锻炼”的十句话,可以说是聚焦问题、精准施策,如果各行各业能够按照《意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真抓实干,相信无论是学校体育还是体育锻炼,一定会紧跟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驶入快车道!

作者简介:王宗平,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编写组.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林华维.新华日报:上了14年体育课 为何学不会一门运动技能

[EB/OL].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others/2016-07-21/doc-ifxuhuvw8975669.shtml.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视防治指南[EB/OL].http://www.nhc.gov.cn/yzygj/s7652/201806/41974899de984947b8faef92a15e9172.shtml.

[4]金佳绪.新华网:这件事,让习近平揪心[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8-08/29/c_1123347514.htm.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课意见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评“小创”,送好礼
兼加体质
评“小创”,送好礼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讨厌的理由
图解《意见》明晰要求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