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高中语文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自然不能脱离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范畴。笔者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联结提炼、合作提炼、比较整合及评论探究,以期实现把握语言,拓展思维,引导审美,传承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诗词群文阅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9-017-2
高中语文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范式。它是指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诗词进行组合,然后师生围绕议题展开群文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诗词组合,更不是复杂地编辑诗词,而是要把诗词的独特魅力在群文阅读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语言建构”策略
1.联结
联结是指在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联结诗词内在语言关系,提升对整体结构的认知、从而达到对整篇诗词理解的一种策略。在高中语文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联结更重要的体现在诗词之间的语言联结。
2.提炼
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群文阅读中,提炼语言是指在对诗词的联结中的语言定位、分析、体验后,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细节到全局,实现对诗词语言的纵深挖掘和深刻体验。
比如以“古诗意象语词撷珠之猿声”为议题的群文阅读课,可选取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长干行》《梦游天姥吟留别》、郦道元的《三峡》和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等五篇诗词。
课堂活动围绕“猿声”的相关诗句进行语言联结。首先从描写“猿鸣”的两句诗入手分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猿鸣”声嘶哀婉,尽显哀怨之气。结合诗词全文分析,这两首诗均借“猿鸣”意象将哀愁悲凉之情描写的荡气回肠。
接着中杜甫的《登高》、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三首诗词入手,具体分析其中描写“猿声”诗句的语言魅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猿啸”,烘托了肃杀的环境气象,渲染了悲壮的声势气魄;“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猿啼”,是指猿猴哀啼,借以表达送别哀婉离愁,充斥着凄婉哀愁;“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其中的“猿啼”表达出的感情基调就含有空灵的意蕴……
通过以上五篇诗词的群文阅读,可知猿鸣多用来抒发悲愁离索之情。但并非所有诗词中的猿啼都是悲伤凄恻的,也有少数诗词中的猿猴叫声的悠长灵动,在诗词中表现轻快、愉悦的心情。
在此处,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古诗词中描写“猿声”的语句。如干宝《搜神记》“猿啾”则表达出作者想象夸张、心情的闲适。
如此细致具体的联结、提炼,改变了师生以往的固定思维,学生也由对“猿声”这一哀愁的意象转化到根据具体语言环境中个性表现。这个过程即为语言由联结、提炼的过程。学生通过大量的诗词群文阅读积累,自然会延伸到建构、运用层面。
二、“思维提升”策略
在语文教育中,特别是阅读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融入其中。具体表现在对群文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与“提炼”两种策略的合理运用。
1.合作
在诗词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其一是让学生在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联想与想象,加深全方位情感体验;二是对于诗词中的语言文字现象和诗词内部形象,通过合作的学习方式,比较、分析、概括和归纳,并在合作、感悟的基础上,有条理地、有依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提炼
“提炼”就是把抽象复杂的物象简单化、形象化。提炼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炼要具有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觉进行言语实践,反思、提升自己的语言活动。
例如在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议题的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梅进行群文探究。梅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着独特的精神特质。它在严寒中绽放,独天下而春。梅具有高洁、忠贞、谦虚的美学形象,学习梅的审美特质可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用“梅花”这一传统意象,选取中国古代诗词中对梅最有感性描述的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陆游的《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三首诗词组成群文文本,利用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对比、求异性阅读教学手段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通过这这两首诗歌的阅读,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诗歌中梅花特有高洁的姿态和高雅的品性,都以梅花自比,寄托自己的形象特征、人生期许,赋予梅花依于自我的品格,实现了作者与梅花形象品格上的完美融合。
但是,如果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林逋的《山園小梅二首》(其一)、陆游的《咏梅》三首诗一起进行“合作”对比性的阅读,学生顿生不同的感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运用了逆向思维来创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词中写梅花以伟岸的身姿放在悬崖坚冰之上,下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梅花不畏严寒的人文特质,深入刻画了梅花内在的坚贞不屈精神品格。综合通篇来看,整首词托梅言志,进而可“提炼”出顶峰傲雪、不畏艰险的、乐观的革命者形象。
这时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原有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在激烈的思想冲撞下,思维品质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紧接着旧的、传统的思维定式会被打破。
群文阅读中,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学习,认识到阅读的过程就是找到诗词中的悬疑点,接着进行批判性、创造性阅读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认知和自己的生活体悟,经过提炼,建构起属于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梅”,进而把这个“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提炼”的过程就是打破固有的阅读程式,使学生体会阅读的精神愉悦的过程。这样的群文阅读的合作、提炼,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级。
三、“审美鉴赏”策略
语文学科教学的表现特性决定了在开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活动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语文活动的比较、整合策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审美实践体验,美化心灵,陶冶性情。
1.比较
比较诗词的语言美是语文群文教学中对审美主体进行鉴赏和创造的首要切入点。首先需从赏析语言的角度去“比较”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思想、内涵。其次就是在鉴赏诗词时,能够体验和感受诗词中的情感之美和形象之美,能鉴别、比较、欣赏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诗词。诗词的比较过程需要学生主体与诗词客体相互契合,相互比较、印证、驱动,产生共鸣,提升学生的高尚的品位及高雅的情趣,进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整合
在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重点关注群文的自由理性的“比较”,另一方面注重“整合”学生的理性创造。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定“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通感”为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通过通感相关诗词文本的组合,构成局部的群文教学,比较语言的表达效果,即可提升学生对通感手法的整体感知与体验。例如: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春景》)中,春意枝头,红杏伴春而闹;贾唯孝的“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语香。”(《登螺峰四顾亭》)鸟可以着人之色彩,可以像可人一样倾诉心境;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山人两看不生厌等等。这些诗词名句都把物视作人,将静止描述成动态,无情之静物描摹为有情之生灵。把这些诗句再和《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花通感特质的句子进行比较鉴赏,通感的手法会更加立体、生动。这样不仅达到了领会通感手法的目的,还能进一步迁移应用。这样,通过通感手法的群文阅读、整合,学生更能品味出不同的情境之下荷花的独特风姿。
由此可见,在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比较品味语言美,获得美的感悟,进行鉴赏与体验,通过整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价值追求。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美”的发现与积累、赏析与创造,以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的目标。
四、“文化传承”策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和美德善行来教化百姓的过程,是引导百姓向善向美的一种方式。文化孕育于万物之中而无形。在诗词的群文阅读中,文化实践与达成,需借助于评论、探究等阅读策略实施,进而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1.评论
诗歌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学生是主体。在诗歌的群文阅读中,学生在交流语言、思维、审美观点时会产生思想激烈的碰撞。此时,生生、师生之间可以就各自的心得与体会进行评价和议论。群文阅读中的评论,可以实现诗词多元化解读。师生参与的评论,可以有助于解放学生思想,激发学生研讨激情,使学生能够从诗词的评论中得到独到见解和感悟。形成的个性化评价,可以拓宽多诗词阅读者的思想界限,讀出独特的人生感悟。
2.探究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策略无疑会将对诗歌的理解推向纵深。在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可以使原本平静的水面,因探究活动的实施而泛起阵阵涟漪,从而给广阔宏大的高中诗阅读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在文化层面的探究,要体现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参与。要关注当代文化传播,参与交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觉,增强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为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感。
例如笔者设计的诗词群文阅读“人生三境”课例,以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境为议题,选取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凤栖梧》、晏殊的《鹊踏枝》和当代作家池莉的《人生三境界》四首诗词。课堂结构分为四部分,一是诗词速读,梳理诗词内容;二是认知升格,体悟境界,思考讨论人生;三是理解三境界各自蕴含着什么道理;四是主旨升华,建构探究。阅读池莉的《人生三境界》,可以探究阅读此三境界与彼三境界的异同。借助于一段禅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让学生有新的人生的感悟。
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不是万能的,诗词群文阅读策略亦是如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也不能固守陈规。本文中笔者谈到了侧重于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四个层面的群文阅读策略,只是侧重点不同的尝试。当诗词的阅读任务与群文阅读策略不匹配时,应注重语言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加强对思维的拓展与深化,促进对审美的激发与引导,专注对文化的敬仰与传递。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江苏 连云港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