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星
550001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贵州 贵阳
糖尿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其中2 型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高达90%[1]。若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将显著增加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率。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临床可供选用西药种类不多,近年来随着祖国中医理论逐渐受到各界医疗学者认可,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利用中西医联合方案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更佳[2]。为证实上述观点,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2 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80 例,分析糖通饮、羟苯磺酸钙联合用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尿微量蛋白、尿微量蛋白/尿肌酐水平的影响情况,以期为提高此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 治2 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80 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 组各20 例。空白组男11 例,女9 例;年龄49~87 岁,平均(68.12±0.37)岁;病程3~22年,平均(10.31±0.39)年;临床分期(Mogenson 分期):Ⅰ期13例,Ⅱ期7 例。对照a 组男12 例,女8例;年龄51~88 岁,平均(68.13±0.35)岁;病程4~20年,平均(10.28±0.40)年;Mogenson 分期:Ⅰ期12 例,Ⅱ期8例。对照b 组中男12 例,女8 例;年龄50~87 岁,平均(68.09±0.36)岁;病程3~21年, 平 均(10.30 ± 0.38)年;Mogenson 分期:Ⅰ期11 例,Ⅱ期9 例。治疗组男12 例,女8 例;年龄49~88岁、平均(68.11±0.38)岁;病程3~20年、平均(10.29±0.41)年;Mogenson 分期:Ⅰ期12例,Ⅱ期8例。4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空白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给予必要的饮食及运动指导,选用血管紧张素2 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3-羟基-3 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血压、血脂处于正常稳定范围内。②对照a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同空白组,羟苯磺酸钙给药3 次/d,口服,0.5 g/次。③对照b 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糖通饮,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同空白组,糖通饮方剂为全国名老中医凌湘力教授经验方,组成包括黄芪12 g,地骨皮12 g,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萸肉6 g,丹皮10 g,泽泻10 g,茯苓10 g,丹参12 g,草决明15 g,上述方剂1 剂/d,以水煎后分早、中、晚3 次温服。④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糖通饮,其中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羟苯磺酸钙用法用量及来源、糖通饮方剂组成及使用方法等信息同上。各组均连续治疗12周。
观察指标:①血糖: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情况。②肾功能: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mAlb/Ucr)等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③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药物所致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糖:各组在12 周治疗期间未见自愿退出研究、因故中断用药、意外死亡等异常情况,经分析可知各组治疗前HbA1c、2 hPG、FPG 等 指 标 检 测 值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HbA1c、2 hPG、FPG 水平均较之前有所下降,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后改善幅度最优,空白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幅度最差,对照b组血糖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对照a 组,上述指标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肾 功 能: 治 疗 前4 组UmAlb、UmAlb/U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组 治 疗12 周 后UmAlb、UmAlb/Ucr水平均较之前显著下降,各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肾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比较治疗组>对照b 组>对照a 组>空白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良反应:12 周治疗期间,空白组、对照a组、对照b组、治疗组各项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注:治疗前与之比较,★P<0.05;空白组与之比较,★P<0.05;对照a组与之比较,¥P<0.05;对照b组与之比较,#P<0.05;治疗组与之比较,&P<0.05。
组别 n FPG(mmol/L) 2 hPG(mmol/L)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0 13.72±1.24 7.28±0.95★★¥# 8.48±0.47 6.07±0.48★★¥# 6.59±0.68 5.36±0.32★★¥#对照a组 20 13.73±1.20 9.49±1.03★★#& 8.50±0.48 7.20±0.56★★#& 6.60±0.67 5.94±0.54★★#&对照b组 20 13.75±1.25 8.38±1.05★★¥& 8.49±0.45 6.87±0.45★★¥& 6.61±0.69 5.62±0.40★★¥&空白组 20 13.74±1.27 11.23±1.11★¥#& 8.47±0.46 7.72±0.61★¥#& 6.58±0.69 6.21±0.57★¥#&
表2 4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2 4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注:治疗前与之比较,★P<0.05;空白组与之比较,★P<0.05;对照a组与之比较,¥P<0.05;对照b组与之比较,#P<0.05;治疗组与之比较,&P<0.05。
组别 n UmAlb(μg/mL) UmAlb/Uc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0 72.36±10.36 24.33±2.37★★¥# 155.36±33.67 105.36±12.37★★¥#对照a组 20 71.99±10.38 48.39±2.94★★#& 154.98±34.01 135.69±22.34★★#&对照b组 20 72.05±10.47 37.36±3.41★★¥& 155.51±33.99 120.17±15.39★★¥&空白组 20 72.17±10.42 56.56±4.52★¥#& 155.08±34.07 144.59±24.39★¥#&
表3 4组不良反应比较[n(%)]
2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将导致蛋白非酶糖化、氧化应激反应并最终出现微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压上升、血小板凝聚功能亢进、基底膜电荷改变等情况随之发生,并最终损伤肾脏引发糖尿病肾病[3]。羟苯磺酸钙属于一种毛细血管保护剂,给药后能够通过调节血管壁生理功能,维持内皮细胞间胶质牢固性,通过降低内皮细胞脱落率使血管壁完整性得以维持,同时能够达到促进基底膜胶原蛋白生物合成、抑制组织胺及前列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所致毛细血管高通透性等目的,因此提示该药物对提高红细胞柔韧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内血液黏度下降后血流动力学状态得到有效纠正,肾组织功能随即得到改善。应注意的是,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后虽可使部分2 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4]。
中医将糖尿病肾病归为“消渴”范畴,认为此病病理基础为脾肾气阴两虚,气虚影响血运,阴虚导致血亏,二者相辅相成,加之患者大多久病不愈最终使机体处于肾络瘀阻状态,因此认为治疗此病的主要原则为益肾活血、健脾通络。糖通饮是全国名老中医凌湘力教授数十年工作总结的经验方之一,该方在古方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增加草决明、地骨皮、黄芪、丹参等药,全方补泻兼施,具有气血生化、健脾养肾、升清降浊、滋阴润燥、益气行血之功效[5]。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糖通饮具有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修复损伤血管内膜并改善肾脏血供等作用,同时还可辅助降压、降糖、降脂。因此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羟苯磺酸钙、糖通饮可达到更优的血糖控制效果及肾功能改善效果,这与本文中经联合用药的治疗组血糖、肾功能相关指标改善幅度更优具有一致性[6]。此外本文中治疗组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并未见与其他组别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原因与糖通饮组成成分均为纯天然中草药有关。
综上,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糖通饮有利于保障2 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