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健康中国成为各方共识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回应时代呼唤,如何在公共健康供给方面充分挖掘供给侧改革的智慧,转变思路,在人才培养、具体应用和科学研究方面进行不断探索成为高校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命题。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公共健康工作坊的实践,从多个维度去解构、设计公共健康供给侧改革路径,通过项目课程的方式为高等院校公共健康供给侧改革探路。
关键词:公共健康;供给侧改革;项目课程;任知设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作為民生发展的重要任务,并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预示着公共健康在中国的实践逻辑从疾病治疗为主转向健康治理,公共健康的目标也从“健康不平等”到“人人享有”健康,内容也从“生存维系”到“质量提升”,手段从“医疗技术到健康治理”。[1]这为高校公共健康的人才培养、具体应用、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引。
一、走向台前的高校公共健康
在校大中专学生作为最有活力和朝气的人群,应该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健康状态最好的样本。然而近几年媒体曝光的案例和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在身体状况、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状况开始逐年下滑,引起较多的关注。地处黔东的铜仁学院,在应用型办学定位中,以结果为导向有效融合体育教育、护理学和社会工作三个专业,举办特色二级学院大健康学院,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特色学院。加之学校为了鼓励应用转型,为大健康学院公共健康为主题的工作坊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还是科学研究,高校公共健康作为一个关注点开始走向前台。
二、作为公共健康干预起点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学派的创始人萨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经济运行理念和实施供给管理的政策——萨伊定律,供给学派即以萨伊定律为圭臬,在实践中解决了经济的“滞涨”问题[2]。与弱势人群公共健康易受到关注不同的是,高校人群的公共健康容易被一个地区所忽略。这一方面与地区对公共健康认知的程度有关,从而到导致公共健康的干预受限,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铜仁学院作为黔东地区的高等院校,在公共健康的研究、人才培养、服务提供方面扮演着引领的角色,这种引领更多需要在服务供给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优化,用行动研究来带领该领域供给侧的改革,推动学校公共健康的发展,进而推动地区的进步。
三、公共健康工作坊的设计与实施
一旦确定公共健康供给侧改革是要提供直接服务或者产品,在课程设计就赋予了整体思维,它的具体设计和管理将更多回应项目课程的内涵。[3]
1.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背景,大健康学院从基础层面打通体育教育、护理学和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的公共健康导向,立足于铜仁学院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健康状态评估和干预,以项目课程为载体,采用认知设计的思路,从知识、技能、动机、环境和沟通进行差距评估和设计[4]。
最后确定在宏观层面聚焦学生群体公共健康现状、发展规划和政策设计来开展相关研究,在中观层面围绕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和干预成效进行研究,在微观层面针对身体体质、健商、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具体介入。具体设计详见表一。
2.具体实施
围绕公共健康工作坊的设计思路,项目团队从选题、团队组建、项目课程管理多个维度来推动项目课程的有效开展。根据项目设计,共有14个项目课程得到支持,充分调动了学院各方面的资源,为公共健康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撑。详见下表二。
在内容方面重点围绕学校密切关注的人群健康问题和公共领域问题,其中关注人群健康的项目课程共10项,占比72%。关注公共领域问题的项目课程有4项,占比28%。详见下表3.2.2.上述项目课程的开展为学校自身对公共健康的认知以及对学生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维度和干预视角,为高校公共健康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断面。
3.实施成效
项目课程自实施1年以来,在具体人群服务,学生培养和知识积累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直接服务。在公共健康直接服务方面,主要是通过宣传普及及部分干预来提升在校学生对自身健康影响因素的关注,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升自身的素质。其中通过项目实施直接宣传达到5603人次,直接干预1660人次,累计7263人次,占高校学生数量的35%。详见表四。
(2)学生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主要是围绕具体公共健康关注热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选题、开展调研、资料分析、报告撰写以及干预设计实施来达到学生知识深化和应用的能力。从14个项目课程分析资料来看,在知识拓展、调查能力、资料分析能力、报告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项目课程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在干预设计和干预实践方面分别有50%和43%的项目课程提前一年开展干预,为公共健康供给侧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拓展了新思路。详见表五。
(3)直接成果。除了上述成效目标,公共健康工作坊在也形成多种类型的调研报告、干预方案,部分项目课程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为后期公共健康工作坊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详见表六。
四、启示和讨论
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公共健康工作坊作为直接服务、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的一种综合尝试,项目课程作为重要的形式有效将公共健康供给侧改革、学生参与治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效进行结合,在现有人力、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学生的探索精神,一起推动公共健康供给侧改革在高校得到实践和验证,有效引领和满足高校师生的公共健康需求,为高等院校公共健康供给侧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需要讨论的是,作为行动研究,项目课程具体成效的检验需要控制好环境对成效评价的影响,而良好的测评工具在当下也有待我们进一步发展,这些成为影响本文结论的重要因素,需要时间去克服。
参考文献:
[1]翟绍果、王昭茜.公共健康治理的历史逻辑、机制框架与实现策略.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2]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3]刘宝.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综述.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4]Julie Dirksen.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
作者简介:
贾隆基(1985--)男,河南洛阳人,管理学硕士,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健康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非营利组织管理、社区治理。
本文受到“梵净卓越工作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