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认识论研究

2019-12-05 02:44赵中林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认识毛泽东思想

赵中林

【摘 要】 毛泽东1937年7月撰写的著名的《实践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后来逐步予以深化,指出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造世界;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现象和本质构成的,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但实践对认识又有局限性和制约性;制约主体认识的还有主体本身的各种主观因素。

【关键词】 毛泽东;认识;辩证发展过程;思想

一、毛泽东1937年7月撰写的著名的《实践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并且着重阐明了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仅仅经过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一次循环是达不到的,而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并且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1]

他在同年撰写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明确指出:“认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引用列宁的话说“认识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运动。”[2]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又几次分别的强调下述观点:

1、“人脑是能够反应客观世界的,但要反映的正确很不容易,要经过反复的考察,才能反映的比较正确,比较接近客观实际。”[3]

2、“认识客观事物,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4]

3、“真理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5]

毛泽东这些论述的主旨在于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经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并且这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这个思想是对认识辩证发展过程思想的补充和丰富。他的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值得我们去研究。

上述实践、认识、再实踐、再认识的多次循环以至无限的过程和多次的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以至无限的过程,都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本文是从这两种意义并着重是从后一种意义上来讲,对一个具体事务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一个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才能完成。

二、人们认识世界,主要是为了改造世界

而怎样认识世界,也就怎样改造世界。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正确并成功地改造世界。那么,怎样才是正确地认识了世界呢?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正确地认识了客观事物。而理性认识是属于概念和理论的东西,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此,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只有在实践中从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才是正确地认识了客观事物。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任务。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有机整体存在的,都是由其本质决定的,都是按自身固有规律运动发展的。因此,从认识上说,反映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是与事物相符合的正确认识。从实践上看,人们变革现实的实践,只有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在事物的本质上入手,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物矛盾,推动事物发展。这就在实践上证明了,把握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反之,如果仅认识了事物的部分,事物的表面特征和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就不是与事物相符合的正确认识。同时,实践也证明了,按照这种认识去改造事物,必遭失败。所以,为了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我们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

为什么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一个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完成呢?如上所述,这是因为认识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毛泽东说:“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经过多次的反复,要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6]这既是说,只有掌握了事物大量感性材料,才能在此基础上认识和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整体、本质和规律又都是蒙蔽的,并是逐渐暴露的,而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中。客观事物及其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人们认识的艰难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制约着人们掌握事物大量感性材料并进而正确认识事物必须经过一个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做到。人们的认识除受客观对象的局限和制约外,还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局限和制约。因此,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只有经过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解决。

为了行文的方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拟从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这三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认为整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不但同其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而且其内部各构成要素也相互联系着。一切事物都是由其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性是一切事物共同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是作为有机整体存在的,都是作为整体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都是作为整体具有和发挥其性质和功能的,都是作为整体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的。事物的整体性对于事物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事物的整体性,就没有事物。认识了事物的整体,就是全面正确的认识了事物。所以,我们认识事物,必须着眼于认识事物的整体,把整体作为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事物的整体是由其各要素构成的。但是,整体对事物的性质和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并规定和支配各部分的性能;各部分隶属于、服从于整体,按照整体的要求发挥各自的性能,并相互影响、协同动作,共同形成事物的整体性能。当然各部分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主要部分情况如何,对整体会有主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把握事物整体,胸怀全局,使部分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同时,要了解部分和局部,兼顾它们的要求,发挥它们的作用。

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是在其相互联系的整体中而具有其性质和功能的。因此,它们只有在整体中、在与整体和其他诸要素的联系中才能存在,才能保持其性质,发挥其作用;如果离开了整体,割断了与其他诸要素的联系,它们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失去了自己的存在。例如,把胃肠从人体中切下来,它们就失去了对食物和水液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不再是胃肠了。对于其他事物来说,也莫不如此。因此,我们认识事物主要是认识它的整體,认识事物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当然也要认识事物的各部分。但是,不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部分,而要在认识整体中认识它的部分,要在认识部分与整体和其他各部分的联系中认识部分,要为了把握事物整体而认识它的部分。这样,既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又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它的部分。例如,现代中医学证明,治疗人类的许多慢性病,不能只着眼于患病的局部器官组织,而应联系患者各个器官组织,尤其要联系把全身各个器官组织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全身的血管血液进行认识和治疗,这就是从患者身体的整体上进行诊断和治疗。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疾病的病因、病理,才能从根本上、整体上进行有效的治疗。可见,只有认识和把握了事物整体和事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它的部分。离开事物整体,离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认不清,弄不明它的部分。

关于上述问题,还可以从事物矛盾的角度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是由其特殊矛盾构成的。事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其中就包含着相互规定,即矛盾此方特性是由彼方特性规定的,彼方特性是由此方特性规定的。要认识此方特性,就必须认识彼方特性;只有认识了彼方特性,才能深刻理解此方特性;如果离开了彼方特性,就无法理解此方特性。反之,亦然。例如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只有了解消费,才能深刻认识生产;只有了解生产,才能深刻认识消费。一句话,要深刻认识矛盾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对矛盾双方关系及其另一方的认识。

认识事物的整体,不仅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然要求,也是变革事物、推动事物发展的实践的必然要求。事物的各部分、各方面、各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事物各部分、各方面和各层次在它们的这些相互关系中都程度不同的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都对事物发展起着不同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事物就是在它们这种共同作用下发展的。进一步说,事物主要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或主要阻力,并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事物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即其他各种矛盾,也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人们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全部关系即全部矛盾,亦即事物的整体,就能在实践中从事物整体出发,即从事物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事物各种矛盾出发,采取针对主要方面之间的关系,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措施;同时,采取针对其他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解决其他各种矛盾的各种措施,从而全面解决事物的各种矛盾,推动整个事物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实施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都是从事物整体出发,全面解决事物各种矛盾,变革和推动整个事物全面协调发展的活生生的实例。

变革和发展事物整体的实践,需要首先认识事物的整体;变革和发展事物部分的实践,也需要首先认识事物的整体。要变革和发展事物的某个部分,根据上述的道理,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整体。就能在实践中从事物整体即事物全部矛盾出发,一面采取措施解决事物某个部分的矛盾,推动事物该部分的发展;一面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事物其他各种矛盾,使事物的其他部分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促进而不是阻碍事物该部分的变革和发展,从而保障事物该部分变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总之,无论是对事物整体的变革实践,还是对事物某个部分的变革实践,都需要以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作指导。

事物的整体性在于它的联系性。事物整体与事物联系密不可分,没有事物的联系,就没有事物的整体。因为事物是由它的诸要素相互联系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如果没有事物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就不会有统一的事物整体。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要求认识的全面性,要求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整体。而要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整体,就必须从事物整体出发,考察和研究事物各组成部分、各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明晰地把握事物的整体。毛泽东说:“在认识过程中,物质世界是越来越多方面地和越深刻地反映在我们的认识中。”[7]这即是说,构成事物的各方面和各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即事物的整体,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下子完全呈现在人们面前而被人们所认识,而是在改造事物的实践过程中,随着实践的不断扩展和深入,事物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逐渐暴露出来的,因而也是被人们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逐渐被认识的。这种“逐渐暴露”和“逐渐被认识”表明了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认识的过程。具体地说,要认识和把握事物整体就必须在事物的各方面、各层次以及它们的各种联系上进行实践和认识,才能弄清各方面、各层次以及它们的各种关系,弄清各方面、各层次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把这些认识加以综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显然,这是一个综合的多次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复杂过程。

四、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现象和本质构成的,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只有现象而无本质,或者只有本质而无现象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说有三种情形:第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第二,本质处于事物内部,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有通过人脑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在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第三,本质具有稳定性、必然性和单纯性,现象具有变动性、偶然性和多样性,因此,本质必然表现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现象,而且只有事物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才能充分地表现其本质。

毛泽东说:“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只有通过现象才能够揭露本质。”[8]

上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的第一和第二两种情形,要求人们认识事物必须经历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而第三种情形则要求人们要揭示和把握事物本质就必须经过对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行。因为,既然事物本质是通过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充分表现出来的,那么人们要认识把握事物本质,也就必须经过对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深入到事物内部,充分地揭示事物本质。否则,是办不到的。

如上所述,我们要认识事物本质,首先要掌握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但其中有表现事物本质的真象,也有不表现、甚至歪曲事物本质的假象。我们只有运用表现事物本质的真像、精确现象和重要现象才能正确揭示事物本质。为此,就要去掉大量现象中不表现本质、甚至歪曲本质的假象、粗糙现象和非重要现象,留下表现事物本质的真实的、重要的和精确的现象。当然,这样做首先要掌握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否则,是无从做这种分类选择的。最后,要把在对事物大量现象分类选择中留用的真实的、精确的和重要的现象,联系起来思索,从中找出它们共同的因素、内在的联系、它们共同的根源和基础,而这些就是事物的本质。需要指出,在这里必须依据丰富真实的现象材料,才能正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如果仅凭几个零碎现象是做不到的。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复杂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只要它存在,它就必然从正面直接地表现为真像,否则,它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由于事物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它就必然表现为众多的大量的真相。所以,一般来说,只要某种现象是众多的或大量的,它就一定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真相,这是本质和现象关系中的一条原则。我们是按照这条原则来处理本质和现象的复杂关系的。它们的复杂关系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形;(1)事物有直接表现其本质的真相,也有歪曲表现其本质的假象;(2)相同现象可以表现不同本质,不同现象也可以表现相同本质;(3)本质必然表现为现象,但它是表现在事物各方面并且各不相同的现象。按照上述原则,就可以对本质和现象复杂关系的这三种情形做出正确判断:哪是真相,哪是假相;哪是相同本质,哪是不同本质;在事物各方面,哪是表现本质的重要现象,哪是不表现本质的其他非重要现象。对这三种本质和现象复杂关系的处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事物的本质不仅有质也有量(含程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就是说,任何具体事物的本质都是由其质和其量构成的。这个本质的量就存在于事物众多的或全部的现象中。我们对事物现象掌握的越多,对其本质量的掌握就越多,就越接近它的量。而只有认识和把握了具有量的事物本质,才是正确完全地认识了事物本质。而要正确完全地认识事物本质,就必须掌握事物本质的量;而要掌握事物本质的量,就必须掌握事物大量的或全部的现象。实际上,由事物本质的质和其量构成的事物本质是通过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充分地表现出来的,而且只有大量现象的总和才能充分完全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事物的大量现象来充分地揭示事物本质。例如,一个人做好事或坏事,是做一两件还是做许多件,是做一两时还是做许多年?怎样来判定这个人在本质上是好人还是坏人呢?这要根据“许多件”和“许多年”而不是“一两件”和“一两时”,来判定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人的本质和其他事物的本质都有程度和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表现为其现象的程度和现象的量的不同;在其现象程度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这种差别是用其现象的量来区分的。

上面我们从几种意义上阐述了获取和掌握事物丰富或大量的现象,对于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获取和掌握丰富或大量的现象材料,是正确揭示和把握事物本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无法正确揭示和把握事物的本质。那么,怎样才能获取和掌握事物丰富或大量的现象材料呢?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其本质决定的。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其本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本质随着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断表现为现象即不断暴露的过程。事物本质形成和发展到什么程度,它就通过现象暴露到什么程度。从事物矛盾的角度说,事物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构成的。而事物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步展开的,因此,事物本质也就随之而逐步暴露出来。总之,事物本质是随着事物发展而逐渐暴露的,不是一次完全暴露出来的。这就意味着暴露事物本质的大量现象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而不是一次集中出现的。因此,我们对暴露事物本质的大量现象,也只能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即在变革事物、推动事物发展的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过程中,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逐渐获取和掌握。在改造事物的实践过程中,事物现象出现多少,我们便获得多少;事物本质暴露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总之,要获得和掌握事物众多或大量现象,进而揭示它的本质,需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才能做到。例如,邓小平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我国前三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大量经验教训,特别是后十年改革开放的丰富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于1992年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再如,要认识一个人的本质即思想品德,必须根据他的大量言论和行动,但这是一个长期与他共事,对他观察和认识的过程。一言以蔽之,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和不断认识的过程。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并不按照上述“过程”来认识事物本质,而是从所面对的某个现象去认识事物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认识事物本质?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而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同样,事物本质暴露为某种现象,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当不具备事物本质暴露为某种现象所需条件时,它是不暴露为某种现象的。因此,只要完全弄清了产生这个现象的事物的内外条件及其联系,弄清事物过去的各种现象,综合分析,就能揭示出该现象背后的本质。为此,就必须对该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以及周围环境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个调查研究过程就相当于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的过程。反之,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这个现象视为本质,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这种认识也不会合乎事实。因为,即使是真相也仍然是现象,而不是本质。

在事物發展过程中,一方面,事物本质暴露条件不断形成和发展。一方面,事物本质不断表现为各种现象。这就是说,事物本质是随着本质暴露条件的不断形成和发展而不断通过现象暴露出来,并且条件不同,现象有别。人们在对事物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既获得了事物的各种现象,又掌握了事物各种现象发生的条件,并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这不但使人们能够正确揭示事物本质,而且能够深刻地理解事物本质。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努力掌握事物本质暴露的条件,对于正确揭示和深刻理解事物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规律属于本质的范畴,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的联系,但规律的稳定性还指任何规律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有一定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规律,只要具备了它所必需的条件,它就一定发生并发挥作用。规律的稳定性决定了它的重复性和普遍性。但是,任何规律如果不具备它所必需的条件,它既不重复,也不普遍。因此,从规律意义上说,任何规律都是在它所必需的条件下重复发生和发挥作用的;从现象意义上说,任何规律只要具备了它所必需的条件,某种表现该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反过来说,某种现象重复出现,就必然是某种规律性的表现。毛泽东说:“事情反复出现,才成为规律,才能够被人认识。”[10]因此,我们要认识和把握現实中的某种规律性,就要掌握现实中反复出现的某种现象,掌握了这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就能揭示出它所蕴含的某种规律性。而要掌握某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就必须进行变革客观现实的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例如,在农业生产中,盐碱是土壤的一大灾害。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据无数次反复出现的盐碱随水流动的现象,发现了“盐碱随水来,随水去”的规律。于是,他们兴修水利工程,围田挖渠,把盐碱地改造成良田。从反复出现的某种现象中,来揭示某种规律性,是发现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

毛泽东说:“要认识事物规律,必须经过反复实践,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并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认识合乎规律。”[11]在许多情况下,从认识上准确地确定一种规律性,需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和对这两方面实践及其结果的分析比较。例如,人们通过多次对比实验得知,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再如,把我国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与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以比较研究,就会十分肯定地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实际上,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的许多规律,都只有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中,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的比较,才能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们。在这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不仅有正面的实践和认识过程,还有反面的实践和认识过程,是正反两个认识过程的总和,从而使认识过程加倍的延长了。总之,对比实践和认识是准确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

任何客观规律都有它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发生作用的,超出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它就不起作用,不存在了。我们认识客观事物,不仅要把握它的规律,而且为了具体地把握和运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还必须掌握事物规律发生作用的内外条件和范围。为此,就应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并对这两种实践的条件和范围及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从而确定事物规律发生作用所必需的条件和范围。当然,只有正面的实践和认识也能把握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但是不如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和认识把握地更清晰、更准确。例如,人们通过对比实验知道,对弹簧的拉力跟它的伸长成正比的规律,只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才起作用,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这个规律就不起作用了。又如,科教兴国。历史已经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靠科教兴国,是行不通、办不到的;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变为现实,这已为近几十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所证实,并将继续被证实。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实践和认识来把握事物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这显然是一个更长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句话,通过对比实践是准确掌握事物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的重要方法。

客观事物是由诸多要素按其本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它就包含由各种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所形成的各种规律。其中,除了有基本或主要要素间的联系形成的基本或主要规律外,还有其他诸要素间的联系形成的其他诸规律。客观事物就是在它所包含的各种规律的相互作用下,共同作用下,沿着主要规律规定的方向和趋势发展的。人们认识事物主要是认识它的主要规律,弄清它在事物发展中的具体的轨迹、地位和作用;但同时,也要认识它的其他诸规律,弄清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自的具体的轨迹、地位和作用。这样全面的认识事物的各种规律,显然是一个很长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但是,认识了事物的全部规律,就能在实践中,既能够遵循事物主要规律,采取主要措施,推动事物主要部分的发展,又能够遵循事物其他诸规律,相应地采取其他各种措施,避免它们对事物发展的消极作用,发挥它们对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顺利地推动事物全面协调的发展。所以,全面地认识事物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六、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发生根本质变之前,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即使已经把握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也必须在实践中继续对它们进行认识。它们的变化,概括地说,事物会发生数量的变化和部分的质变。具体地说,可能会发生下述变化:在整体方面,事物的要素、方面、层次及其联系可能增加或减少,甚至有旧的消失了,新的产生了;在本质方面,事物本质的程度、本质的量及其表现形式可能有变化,事物方面本质、层次本质也可能有变化,甚至其中旧质消失了,新质产生了;在规律方面,事物规律的具体内容、具体形式和具体过程可能有变化,事物方面规律、层次规律及其联系也可能有变化,甚至其中旧规律消失了,新规律产生了。这三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此外,事物各要素、各方面、各层次以及各种规律的地位和作用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比较,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与二战前的世界资本主义比较,在各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我们无视这些变化,仍然用传统观点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资本主义,那就错了。对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我们都应该及时掌握和研究,发展原有认识,使认识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如果在实践中证实了它同这个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并达到了预期结果,那么,对于这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完成了。然而,人们的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认识还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因为,客观事物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一方面,事物的构成成分、层次及其联系是无限的,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不断并无限拓展;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永无止境,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没有穷尽,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不断并无限发展。总之,作为实践和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的反复也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猜你喜欢
认识毛泽东思想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