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比较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对抑郁糖尿病人体质指数影响的研究,为抑郁病患者制定降糖方案提供依据。方法:88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在干预0、4、8、12、16周分别测定体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结果:相对于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体重控制、血脂、空腹血糖有显著性差异(P<0.05),餐后2h血糖控制无显著性差异。二甲双胍组随时间延长,体重、血脂逐渐下降,体重至12周时达到最低,以后体重相对平稳。结论:相对于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对抑郁病致超重、肥胖的减重作用、调控血脂及空腹血糖更具优势,能够较好的调控抗抑郁药物致血糖、血脂代谢异常,为临床用药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二甲双胍;血糖;体重;抗抑郁病药物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各种抑郁症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抗抑郁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等代谢紊乱,针对此类代谢紊乱的患者,用药常困扰临床药师。本研究通过比较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对抑郁糖尿病人体质指数的影响,为抑郁病患者制定降糖方案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桐乡市康复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
其中,二甲双胍组25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36.83士6.32)岁,病程(10.5±0.7)个月。体重(75.78±9.67)kg,空腹血糖(8.81±0.96)mmo/L,餐后2h血糖(13.53± 1.3)mmo/L,总胆固醇(5.01土1.03)mmo/L,甘油三脂(2.53 ±0.34)mmo/L。
阿卡波糖组28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2.75±7.13)岁,病程(12.4±0.8)个月。体重(72.04±9.32)kg,空腹血糖(8.25±0.87)mmo/L,餐后2h血糖(12.97±1.28)mmo/L,总胆固醇(4.78土1.03)mmo/L,甘油三脂(2.31±0.29)mmo/L。
两组患者在体重、空腹血糖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
(2)诊断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
(3)规律服用抗抑郁病药物(氯氮平)治疗的稳定期患者;
(4)體重指数≥25kg/m2。
1.3 排除标准
(1)入组前已服用其他降糖药物;
(2)已知药物及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或滥用者;
(3)有严重自杀意念或行为患者;
(4)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5)降血糖药物无效,需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1.4 方法
1.4.1 干预方式
(1)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规律服用奥氮平,且病情稳定。
①二甲双胍组患者于入组后第1天开始服用二甲双胍250mg,tid(餐后)口服,并在7~10d内逐渐加量500mg,tid(餐后),维持剂量每日500~2000mg。
②阿卡波糖组于入组后第1天开始服用阿卡波糖50mg,tid(餐中)口服,并在7~10d内逐渐加量100mg,tid(餐中),维持剂量每日150~300mg。
(2)生活方式:两组患者均注意饮食与运动,每天摄取的热量控制在适宜水平,血糖和体重都得到较满意的控制。
1.4.2 测量指标
分别在入组0、4、8、12、16周时测定体重指数、血糖、血脂等相关代谢指标。
1.4.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不同组间运用t检验。
2 结果
(1)二甲双胍组,第4、8、12、16周时体重分别为(75.01±9.31)kg、(74.39±9.34)kg、(73.08±9.24)kg、(73.10±9.27)kg,而阿卡波糖组(72.12±9.43)kg、(71.99±9.3)kg、(72.09±9.32)kg、(72.04±9.41)kg。
患者体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阿卡波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各时间点均有差异,体重至12周时达到最轻,以后相对平稳,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对精神类药物致超重、肥胖的减重作用有优势。
(2)第4、8、12、16周时,二甲双胍组空腹血糖依次为(7.78±0.92)、(7.56 ± 0.91)、(7.02±0.89)、(7.01±0.90),阿卡波糖组依次为(8.09±0.86)、(8.01±0.86)、(7.96±0.85)、(7.92±0.86),对空腹血糖的控制,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3)第4、8、12、16周时,二甲双胍组餐后血糖依次为(11.72 ±1.28)、(7.56 ± 0.91)、(10.92± 1.21)、(10.88 ±1.22),阿卡波糖组依次为(11.52±1.16)、(11.24±1.13)、(11.18± 1.22)、(11.20±1.19),二组在餐后血糖控制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4)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体重下降,二甲双胍组对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调控的优势亦逐渐显现,相对于阿卡波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抑郁症患者,使用抗抑郁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血糖、血脂等代谢紊乱。国外大面积的数据库调查发现,经过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其糖尿病长期患病率高达15%,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1]。而抗抑郁病药物氯氮平标准剂量治疗10周后,平均体重增加4.45kg[2]。氯氮平作为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可直接刺激基础状态下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水平增加,导致食欲增强、体质量增加,产生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有关的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已是临床实践指南共识糖尿病患者的初始线治疗药物,除调控血糖外,患者用药期间可减轻体重,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前β脂蛋白水平,调整机体代谢紊乱;阿卡波糖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平稳的降糖疗效、出色的安全性及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特点,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相关药物联合使用。在不良反应方面,据数据观察记录,本次数据研究组中32例(20%)患者在服用常用类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会出现不良反应,比如胃肠道反应、乳酸偏高等。对于这种不良反应,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缓解,从而说明二甲双胍对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对精神类药物致超重、肥胖的减重作用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生,王高华,王惠玲.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致药源性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5(3):176.
[2]WYSOKINSKI A. Blood levels of glucose and insulin and insulin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n clozapine monotherapy[J]. Diabetes Metab Syndr, 2014, 8(4): 236-241.
作者简介
吴海霞(1987-),女,湖北省咸宁市人。浙江省桐乡市康复医院初级药师。研究方向为中级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