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荷
耳畔还回响着最高统帅的新年训令,不由得重温了近二十年前的《突出重围》。这部电视剧可谓当代军事影视的扛鼎之作,讲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红军师”因和平积习,在演习中被一心谋打赢的某“三流部队”击败,痛定思痛屡败屡战,终于翻身得胜的故事。笔者不由得感叹:《突出重围》为中国军事影视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军人的形象如何表现?这在好莱坞显然不是难题。而在如何塑造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特殊的无产阶级武装力量上,却颇让创作者费思量。作为承担无产阶级革命任务的新型武装力量,早在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诞生的初期,便赋予其多样化的任务。而这一多样化任务,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中,又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型的人民军队,不仅是天经地义的战斗队,还是生产队,更是工作(宣传)队;既要承担古已有之的打赢战争、捍卫国家利益的使命,还要在和平年代扮演文化先锋的角色。
曾几何时,“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使这支军队在文艺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被赋予道德标兵的历史重任。而在和平时期,由于缺乏战争的牵引,又进一步导致军队和军人在社会角色方面被弱化。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渐入尾声,中国进入和平时期。在远离硝烟的日子里,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昔日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逐渐淡出了社会舞台中央,曾经的劲旅日益远离了军事浪潮的前沿。而波澜壮阔的军事影视作品,亦随之逐步沦为道德教化的工具。本应驰骋沙场的军人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天地,变成了时代的边缘人。从物质上的贫穷到生活上的疾变,从精神上的迷茫到情感上的困窘,无论其塑造的人物属于哪个军种哪种类型,都只有一种基本模式:把各种倒霉事砸在男女主角的头上,让其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坚守军人岗位,成为爱国奉献、舍小顾大的楷模。军人的形象一时间虽壮烈却又干瘪,虽伟大却又单调。我们不禁要问,当代军人的形象,难道仅仅只是为社会为人民树立一个个苦大悲深的道德范本么?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军人生来为战胜,军人的第一使命是保卫人民,打赢战争!一支不能战胜敌人的军队,其他的价值都会随之贬值;一支不能稳居战争奖台的军队,获得再多的鲜花与掌声也没有意义。如同美国电影《巴顿将军》的台词:“我不要你们为国捐躯,你们的任务是让敌人为国捐躯!”
在中国当代军事影视作品或回味着“小米加步枪”打赢“飞机加大炮”的历史荣誉,或僵化于重复苦行僧式的“封圣”运动之时,《突出重围》一声狮吼,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准备,如山一般推在包括军人在内的观众面前,并将某些军人一直拒绝面对的问题毫不客气地掷了出来:如果我们打不赢现代战争甚至未来战争,究竟是因为我们器不如人,还是因为我们也技不如人?
自海湾战争以来,曾经驱日寇、打蒋匪、抗美援朝而无坚不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面对一种看不懂的战争形态,第一次发现自己无从应对一个全新的对手。然而,历史的荣誉与和平的遮障,使很多军人本能地拒绝接受“我可能打不赢”的现实——或是坚持“人民战争必将战胜一切敌人”的理论观点,而懒得寻找新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制胜之道;或是迷信于“只要美国人造不出第二个太阳,夜战就是我们强项”的历史经验,而拒绝了解掌握现代科技。因此,对军人一味进行道德讴歌的“绑架”,未尝不是这种现实困局在艺术上的反映。
但是,战争的阴云不会因为视而不见就消散,可能战败的危机更不会因为盲目自信而解决。中国军队必须面对新的战争。而这种面对,又必须建立在客观认识自己不足的基础之上。《突出重围》一经播映,大有石破天惊之效。王牌第A师也会吃败仗,且一败再败,最后经过卧薪尝胆+上级加强,又大胆起用懂得现代战争的新锐指挥员,才战胜对手重振雄风。而且,在角色构设上也一反惯例,剧中除了某些人物还保留“穷困军人”的形象外,大部分主角和配角的艰辛与困顿,并不是为物质生活在挣扎,而是为迎接现代战争的挑战而殚精竭虑。这种崭新的立意,无异于为当代中国军事影视创作注入了一汪活水——我们的军人更应该是这样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其为开端,中国的军事影视作品迅速迎来了划时代的大转型。紧随其后的《波涛汹涌》《DA师》等,纷纷沿用与《突出重围》相似的构设,开始塑造习武谋胜而不是忍穷受苦的军人形象,并突破固有思路,对如何迎接现代战争进行更有深度和力度的反思。这一系列新型军事影视作品的传播,使中国军人的荧屏形象得以逐步回归本来面貌,回归军人的本职,更为今天如《我是特种兵》《战狼》《空天猎》等更加新锐也更加精致的军事影视创作,作出弥足珍贵的试水和铺垫。
二十年前,一系列在黑风口与玉龙雪山间的实战演习,让“王牌师”突出了和平积习的重围,在现代战争的舞台重新屹立;也让中国影视创作突出了道德桎梏的重围,重拾“打赢”二字。而今,统帅令出三军动,瞄准实战砺精兵。我们已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更站在了离梦想最近的地方。让我们以新年开训为加油站,向着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