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省环县的道情皮影戏享誉国内外。它结合了传统皮影戏和道情的优点,具有十分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在表演过程中声腔别具一格,是环县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多角度分析道情皮影戏,旨在挖掘它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称它为“电影界的创造者”。它在创作的过程中,通常呈现出优美的唱腔、绝妙的雕刻、形式多元的曲目和丰富的板式,它在当地乃至全国民众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皮影戏很早就在我国广大地区流传和发扬,经过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演化,各个地区将自己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了皮影戏当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化,衍生出了多个以皮影戏为创作基础的流派,而环县道情皮影戏就是诸多流派之一,本文主要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特点和音乐特性进行分析。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历史
我国是皮影戏的发源地,在古代,由于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而且取材较为广泛,深受民众的喜爱,所以为皮影戏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皮影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表演内容的创新,充分与其他的传统表演方式进行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表演形式别具一格。皮影戏已经被广大民众接受,这是它多年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结果。我国传统戏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表演形式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这主要体现在演员的职业素质上,即“打、念、做、唱”的基本功上,这是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者必须具备的技能。环县道情皮影戏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它将传统皮影戏与道情进行了融合,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它以环县为发展主阵地,向周边区域进行延伸,在甘肃多地进行发展,它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说唱形式以及高超的皮影技术,引起了社会广大学者的研究。
二、环县道情皮影戏在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属性
在环县当地,民众戏称它为“乱弹”或者是被称之为乱扎道情,其唱法特点被称之为“乱句”,剧本和曲调都不具有完整性,特别是唱词组织十分凌乱,所以民间戏称为“乱扎道情”。经过不断的发展,它的表演形式转变为板式体,唱词也变得工整有序。环县当地的皮影戏在唱法上别具一格,戏曲家将这种唱法称之为“嘛簧”。这两个都代表着不同含义,而且这种唱法严格意义上讲应该称为虚腔,属于行腔唱法,歌词通常有许多语气助词来充当。与此同时,这种唱法艺术界称之为“帮腔”,由于使用较多的语气助词,使得整个表演过程更加生动。这种帮腔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过去大家通过共同喊口号来进行举重,而这些语气助词就是很好的题材。《中国百科全书》中对它的描述是,这种腔调来自于远古时期劳动人民进行劳动的口号。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起头开唱,其余人应声附和。周朝有些书籍曾这样介绍:“于是中黄门倡……”在《诗经》《乐府诗集》和《易》等著作中都有对它的介绍。在各种史料中有很多记载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由于当时语言文字还不够丰富,民众只能通过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这应该算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随着戏剧的出现,创作者将这种口语加入到了戏剧台词中。根据《中国戏曲志·北京卷》描述,扮演帮腔的演员是不固定的,有可能是其他人员来进行帮腔。曾有作者在其著作中表达这样的观点:各种形式的帮腔在形式上几乎是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在一句唱詞的结尾加上语气助词,这样就形成了帮腔。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后台服务人员均可以进行帮腔,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表演的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人员加入,领导者会根据演唱的曲目选择其他人员来进行帮腔。在表演过程中,有些时候是进行真假帮腔,有些时候是利用音调高低来帮腔,一般高腔的帮腔主要由戏班中的鼓师来承担。有的用假音翻高,有的用真实的嗓音帮唱。帮腔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体人员进行帮腔;另一种是由鼓师承担,然后众人接唱。帮腔的位置可由曲牌决定,有的要求帮整句,有的甚至整段帮唱,还有的只帮助几个字。
三、道情皮影戏在音乐领域上的独特之处
我国古代的唱法和发音分许多种,道情皮影戏的伴奏音乐通常情况下属于细微调试。根据史书以及演唱的特点我们可以认定其调试方法属于细微调试,在伴奏调试上主要分为软音和硬音、苦音和欢音以及伤音和花音。有史书记载:天宝年间,统治阶层对该地音律进行命名,称之为道调。按照现代音乐的划分,道情的高音音域在1=#c。而在唐朝道情的音域在#D。在唐朝时期道调有两种类型,即商调和微调,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最后彻底变为板式。这其中包含着各种情绪,同时也对应着相应的曲调,它们的节奏各不相同,根据情绪的变化,曲调也在进行相应的改动,很多时候两种曲调会结合在一起演奏,后世称之为官调。甚至有些时候会将三种曲调结合在一起使得演奏的过程中蕴含的情绪更加多样化。这样一来,道情皮影戏的演出更加丰富,向听众传递出来的感情更加真实,经过多年的发展,它的曲调变化更加流畅,同时,在演奏过程中通过曲调的变化,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戏曲中所蕴含的感情。曲调变化如此多样,是道情皮影戏经过多年的发展的结果,充分融合当地的文化基因,其蕴含的声乐内涵是十分浓厚的,观众通过观看道情皮影戏可以充分感受到当地的文化魅力。
四、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旋律特点
(一)旋律变化多样
环县道情皮影戏与我国传统戏剧相比,在表演的过程中,旋律的变化十分明显,使得观众在观看其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旋律的循序渐进,即道情皮影戏的旋律按照特定的情景和演绎的故事进行相应的变化,整体旋律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是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在传统的皮影戏表演过程中并不是全部按照这种规律进行创作的,许多戏曲的旋律走的是自由变化路线。对于环县道情皮影戏来讲,由于戏曲选材的的差异,旋律的变化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皮影戏的表演具有临场发挥的特点。而这种旋律上的跳跃在我国传统音乐史上有很多例子,符合我国传统音乐的“移步不换形”的相关理念。在环县道情皮影戏中,很多语言与当地的方言进行了高度融合,因此,旋律的变化十分明显。皮影戏的唱腔旋律在“sol,re,la,mi”,向着“sol,re,fa,si”的跳进是常见的,也就是经常说的花音与伤音的跳进。不仅如此,在环县的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构架中也出现了十分大的跳进,使得整个戏曲的旋律变得与众不同。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跳进,使得环县皮影戏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外旋律变化更加独特,强化了地方特色。
(二)道情皮影戏音域跨度广
我国传统戏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唱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地方语言特色,而且在艺术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夸张。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国的戏剧唱腔旋律是对地方语言进行戏剧化、美化和音乐化,以此为基础进行方言与唱词旋律的高度融合。以青海、陕西、宁夏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的曲目具有曲调欢快、感情表达强烈和音调悠长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传统戏曲中来,这些曲目的旋律和风格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以地方语言为基础进行创作和发展,但是与其他地方的戏曲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分为两个部分,前台和后台。前台一般是由一个人进行操控表演和演唱;后台由多人组成,每个人负责一个部分,这些部分包括帮腔、乐器演奏和配合前台进行表演。其中,“后台”乐器演奏的内容主要有过门和间奏,“前台”的演唱主要为清唱,而且一人扮演戏曲中的多个角色,表演者通过真假声的变换实现角色的转换,如果用假声唱生角,那么就用真声来唱旦角。这种真假声变换所展现出来的唱腔曲调高低跨度大,音域宽广,高亢而且跌宕起伏之感很强烈,其中,低音最低可至小字组的f,高音最高能够能达到小子三组的c3,即通常所说的highC标准。
(三)道情皮影戏的演唱特点
在甘肃地区,地方戏剧通常以秦腔为主。这种戏曲在甘肃大部分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常常将夸张的语调加入其中,但是行腔还是以唱为主。道情皮影戏由于受到陕西文化的影响,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发现具有很多秦腔的元素,但它只是规模较小的地方戏曲,发展的还不够充分,处在说唱向戏曲过渡的阶段,一般情况下通过“半白半唱”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在声调变化方面,升降基本保持同步,同时,以地方性音调为主要音,将“sol,re,la,mi”等花音和“sol,re,fa,si”等伤音进行移位而形成行腔旋律。道情影戲发展到今天,形成如此的旋律,主要是为了适应其音调的变化,保留了地方戏曲的特色,所以主要表现出声韵音调与唱词落音同步的特点。《莲花落》《卖道袍》等就是依字行腔、半白半唱的道情典型代表。
(四)日常表演过程中滑音的使用
在我国传统戏剧表演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表演效果,经常将滑音插入到表演中,它的运用使戏剧的音乐风格变得与众不同,同时在整个演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通常情况下,为了更加突出地方腔调,滑音经常与地方语音一同出现。中国的文字发音由韵母、声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其中,声调控制语句含义,能够使音调随其变化而变化。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明显音乐特点的地方艺术,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有“一人扮演多角”“依字行腔”“半白半唱”等说唱艺术的特征,表现方法和板式的结构十分相似,它完全具备了板式变化体戏剧的特征。这些艺术特点使道情皮影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不衰落,所以,我们应该追寻它发展的轨迹,为它更好地传承下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芊.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皮影表演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7(23):88.
[2]许养发.试析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音乐特点[J].戏剧之家,2014(17):36-37.
作者简介:柳建辉(1987—),男,汉族,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本科,讲师,教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