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的视角看“法治”
——小学第一学段“法治”学习样式的实践探索

2019-12-04 02:07黄海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公物样式学段

□黄海岳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保持课程性质和课程结构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加入了法治教育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但在教学中,教师容易把“法治”定义成抽象的法律条文或规章制度,采用识记背诵的形式进行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入心、激情、导行,法治学习目标难以达成。

众所周知,第一学段学生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师有必要从儿童的视角看“法治”,构建适应“法治”学习目标的,具有“童化”特质的学习样式,让学生由外而内、由远及近、从虚到实地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游戏中习得相关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有效达成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更新理念,建构适应“法治”学习目标的学习样式

第一学段的法治学习内容多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规则和习惯,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现实生活和认知规律,通过“三变”准确定位“法治”学习目标,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法治”学习样式。

(一)一变:从依从到认同,法治学习由外而内

以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声》一课为例,虽然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接受过“在公共空间轻声说话”的规则教育,但依旧会在教室、楼道等公共场所喧哗、吵闹、追打。这是因为第一学段学生对规则的习得状态尚处在依从权威阶段,受教师、家长等权威影响比较大,对于规则本身的认同不足,并没有发自内心认同“在公共场所要小点儿声”这个规则。因而,教师需要深入学生生活,敏锐捕捉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同规则(见图1)。

图1 “由外而内”的学习样式

1.回顾生活,感知现象

学生在课前开展了“哪些地方有噪音”的调查,教师则观察并拍摄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的现象,在执教“噪音在哪里”的环节时,将这些调查、照片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学生感受并发现噪音就在自己身边,自己无意间也成为了噪音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2.感同身受,认同规则

在教学“噪音的危害”环节时,学生先观看微课,感受噪音带来的不舒服,了解噪音会影响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再结合体验谈谈自己在噪音环境里的感受,在交流中认同噪音带来的危害;最后,观看一组校园宁静、和谐的图片,进一步认同安静环境的舒适感。

3.再现生活,践行规则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议一议的方式,明确在阅览室说话的适合音量,并由阅览室延伸到其他公共场所,请四人小组讨论商议合适的音量,做到心中有他人,会根据场合控制自己的声音。

这样的学习方式突破了儿童将规则的习得依从于家长、教师等角色权威的习惯,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将规则“从依从水平的刚性的外在约束转化为认同水平的柔性的内在自觉”。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法治学习样式。

(二)二变:从知识到情感,法治学习由远及近

法治教育要避免“一味重视法治知识教育,忽视法治情感教育”的现象。因为有了情感认同,规则才会深入人心。例如,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所指的公共财物,基本来自二年级学生学校生活。教学时,教师不能仅停留在介绍公物的层面,更应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回忆与公物接触的生活体验,从情感上认同公物是自己生活的伙伴,从而产生爱护公物的愿望(见图2)。

图2 “由远及近”的学习样式

1.走近对象,激发情感

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校园已经非常熟悉。当教师让学生说说校园里有哪些公共财物时,他们如数家珍,瞬间拉近了学生和公物的距离,情感由此被激发了。学生一一述说自己使用这些公物的快乐体验,理解了公物“公用、共享”的意义,自然激发出“要感谢”的情感。

2.走进对象,深入情感

在学习“身边的公物还好吗”环节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校园公物的使用情况及保护现状”。这个话题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观察公物,发现公物损坏了,就不能再“公用、共享”,很容易地激起“要爱护”的责任感,道德情感进一步深入。

3.童化对象,升华情感

教师借助教材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放学后,教室里的课桌椅在说悄悄话,希望小主人更加珍爱它们。拟人化的教学情境、人格化的公共财物立刻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在故事的渲染下,桌子、椅子等公物都被赋予了生命和灵气,情感得到了升华。

道德情感能激发儿童进一步认识道德的需求,使学生从遥远的局外人变成近距离的当事者,这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在动力。只有建立在道德情感上的法治学习,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法治”学习样式。

(三)三变:从假大空到细微实,法治学习从虚到实

德育存在一种“假大空”现象:口号喊得轰轰烈烈,课堂显得热热闹闹,实际行动却难以落实。如何让法治学习从“假大空”的语言派向“细微实”的行动派转变呢?在《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排队看礼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现场体验排队有序有效,不排队混乱危险,从而呼唤大家都有序排队,反感、抵制不排队的行为(见图3)。

图3 “从虚到实”的学习样式

1.真实呈现,发现问题

教师用“看礼物”的游戏,真实呈现了学生因排队意识缺失造成的无序现象:一拥而上,你推我挤,以至于很多学生没有看到礼物。这种嘈杂混乱的场景让学生陷入思考:怎样才能让全班都看到礼物呢?

2.创设情境,指导入微

教师通过各种公共场所中需要排队的场景进行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在辨析中解决问题,学会在生活中正确地排队,尤其要引导学生跳出排队的固有思维,正确处理遵守排队规则与礼让特殊人员的关系,使理性规则与道德情感进行融合。这点点滴滴、细微之处的点拨,让学生真正学会排队。

3.行为再现,落实行动

最后,教师安排了“领取礼物”的环节,学生不再一拥而上,而是有序地排队,感受有序、安静、和谐的场景。本课例通过真实呈现学生看礼物的情境,讨论不排队的麻烦,落实对排队意义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各种公共场所排队方法指导,习得规则与礼让兼顾的生活智慧。

二、儿童视角,构建具有“童化”特质的学习样式

第一学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喜欢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教师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努力构建具有“童化”特质的学习样式,有效达成“法治”学习的目标。

(一)情境化学习样式:讲讲·演演——故事中的道理

副版教材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亮点之一。它用生动活泼的绘本表达主题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教师可以依托绘本,提炼人生哲理,提升学生道德和法治素养。

1.适用内容

情景化学习样式是将同主题思想的法治学习内容和绘本故事结合,用生动的情境进行演绎。绘本故事可以是副版教材,也可以是从课外挖掘或教师自编的。

2.学习流程及案例举隅

图4 情境化学习样式

以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为例,教师借助课外绘本《不要随便扔垃圾》讲述“乱扔垃圾,害人害己”的故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总结故事主人公安安不受欢迎、违反公共场所规则的行为,从而认同《小学生守则》中“保持公共卫生”这一规定。最后,师生交流并讲演自己保持公共卫生的经历,把所学规则迁移到生活中去。

3.样式分析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使用绘本故事,能使道德无痕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我们不乱扔》重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绘本故事《不要随便扔垃圾》的内容与之非常吻合,情境化地再现这一主题。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故事、小组讨论,懂得不乱扔垃圾不仅是为了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整洁,更是一种责任和文明行为的体现。在听听、演演中,学生与绘本进行深度对话,遵守规则、爱护环境之“道”才会深入人心。

(二)游戏化学习样式:玩玩·说说——活动中的规则

日本学者井深大曾说过:“游戏是学生的第二生命,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游戏体验有趣又生动,能让学生的内心受到触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1.适用内容

法治学习内容相对较为抽象。游戏体验可以帮助第一学段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在游戏中习得,在游戏中思辨,从而理解相关的规则和法律。

2.学习流程及案例举隅

图5 游戏化学习样式

在教学《课间十分钟》“玩个课间小游戏”环节时,教师设计了“羽毛排球”的游戏。第一次游戏,教师没有做任何指导,学生出现了各种违规行为,并引发矛盾。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玩才开心?由此渗透规则意识:一起玩,守规则,才能开心又文明。在第二次游戏前,学生约定了游戏规则,大家玩得很开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迁移到其他课间活动中。

3.样式分析

《课间十分钟》旨在引导学生交流课间可以开展的游戏,通过体验的方式学到更多的课间游戏,学会劳逸结合,学会文明的集体游戏。规则渗透不能靠权威说教,而要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得。游戏前测,呈现了学生课间游戏真实的状况,意在发现学生游戏中不守规则、不够文明的问题。不愉快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文明游戏、遵守规则的渴望,通过讨论自行约定游戏规则,埋下规则意识的种子。在第二次游戏时,有了规则的保证,课间游戏变得有序而有趣,学生获得了守规则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前后两次游戏体验,使学生认同了规则的价值和意义,并愿意在其他课间活动中努力遵守。

(三)趣味化学习样式:看看·议议——节日中的法规

众所周知,第一学段的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于学习抽象的法律条文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因此,教师要挖掘各种资源,运用多种手段,使法治内容直观化、形象化,让学习更有趣、更吸引人。

1.适用内容

针对法治内容相对枯燥、乏味的特点,以图片、音频、微课等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把枯燥的法治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2.学习流程及案例举隅

图6 趣味化学习样式

在《清新空气是个宝》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歌曲《过新年》营造氛围,引入过年的话题。教师提出问题:“过年一定要放鞭炮吗?”就此引发学生从环境保护、传统习俗等不同视角开展讨论。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微课,了解不同地方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从而认识和体验生活中的法律。

3.样式分析

《清新空气是个宝》中渗透的法治内容是基于环境保护,了解合法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则。微课以动态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过年燃放爆竹的习俗由来;再介绍过度燃放爆竹会造成空气污染,危及人类健康的危害,初识法规的来历;然后,微课宣讲了安全、合法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法规,使学生意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在形象的视频中习得法规;最后,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说说当地有关燃放烟花爆竹的一些法规,用思辨的方式认识和体验生活中的法律。微课是符合低段学生年龄特征的有效教学手段,让法治教育不再枯燥。

“道”与“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奠基石,第一学段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则意识。以儿童的视角看“法治”,紧扣第一学段法治学习目标,用具有“童化”特质的学习样式,进行法治学习,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使其从内心认同法规,并自觉地遵守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做到知法与守法的真正统一。

猜你喜欢
公物样式学段
行政法视野下农村公物的利用与管理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公物私物都要爱护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爱公物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极探索公物仓建设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