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瑕不掩瑜的国产主旋律佳作

2019-12-03 06:28郭豫蒙
法庭内外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客舱乘务员机长

郭豫蒙

真实:因为专业而可靠

2018年5月14日,一架由重庆飞往西藏的川航3u8633正飞行在青藏高原上,突遇驾驶舱副驾挡风玻璃暴裂脱落,副驾驶瞬间被气压吸出窗外,客舱迅速释压,正在分发食物的乘务员失去重力,后背撞上机舱顶部,行李掉出行李架,在客舱内东撞西飞,机舱内灯光熄灭转为应急灯,氧气面罩掉落……这些让人看到就后背发麻的文字,描述的正是8633航班面临的真实情况。在这样极端罕见的生死攸关之际,机组成员表现出了超高的专业水准,机长临危不乱,力挽狂澜,手动驾驶飞机返航,乘务组全力安抚乘客。最终,飞机成功返航备降成都,创造了人类航空史上的奇迹。看完电影后,笔者脑海中始终回荡:“四川8633,成都叫你。”

这部影片前半部分出彩点就在两个字——真实。从机组人员核对数据、服务流程、提出特殊天气飞行预案,到地勤、空中交通管控人员的精密配合,满屏的专业术语和如行云流水般熟练流畅的操作,一下子就让观众沉浸在航空专业剧的氛围里。这不是简单的“不明觉厉”,而是通过细节的还原刻画,把一个个专业的职业展现在观众面前。据报道,张涵予、袁泉等演员专门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集中航空专业训练,为的就是将航空从业人员专业、严谨的作风融于演员表演的一举一动。

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在片中任何指令发出后,接受指令的人都会重复一遍指令,然后再操作。这样不厌其烦地重复,保证每一个步骤的准确,让人看到了航空工作者对每一位乘客生命安全的敬畏、负责,每一次飞机的起飞降落都承载了很多人严谨细致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证明航空工业的运作成熟,每一个步骤都有对应的指导手册,避免遗漏步骤,危机时刻也可以按照指引排除危险。这样的影片设置,让观众切身感受到航空工作者的专业、可靠。如果不说这是电影《中国机长》,作为一部航空宣传片也是极好的。

片中对专业性的刻画,笔者认为表现最好的就是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危机骤临,与机长失去联系,乘客情绪绝望又激动,一名乘务员疑似受伤失去意识,在这样紧急关头,她掩去了眼中的慌乱,压下了心头的焦急,用沉稳可靠的嗓音缓缓对乘客说:“从飞行员到乘务员,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家。”这一刻,她瘦弱的身躯迸发出的力量,支撑着每一位乘客相信机组会带他们平安回家的勇气和信心。袁泉眼中带泪,温柔又坚定,贡献了全片最好演技。

乏力:平庸的应对

在川航3u8633的采访报道中,机长原型刘传健接受采访,回忆自己在零下四十摄氏度下的36个操作动作,后来实验证明每一个都精准无误。正是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临危不惧的坚强意志力,刘传健历时34分钟驾机成功备降。片中展现这段经历时,风挡玻璃暴裂,欧豪饰演的副驾驶半边身子被吸在窗外,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同时速400公里的风速抗衡,眯着眼挣扎着辨识方向。客舱剧烈抖动,乘客骚乱、痛哭混成一片,行李在头顶噼里啪啦掉落,飞机还面对风暴不得不在万米高空盘旋等待时机通过风暴,绝望的阴影弥漫在每一个人心中。

故事的另一条线,地面安全中心一直保持呼叫,并采取净空措施,联系消防、医护人员等做好救援准备。此处本可以着力刻画出各部门联动,紧急集合,紧张准备救援的场景,但是影片并没有拍出紧迫感,节奏过于缓慢。或许影片是为了表现空中交通管制人员面对危机沉稳应对,不将负面紧张的情绪传达给机组,但是否可以安排其他情节出现让这部分的节奏加快或者安排一些演员的小动作、微表情等渲染指挥大厅的气氛?

瑕不掩瑜,不可否认《中国机长》作为国产主旋律影片在商业片领域的探索是有益的,也是有进步的。这样一部观众都知道结局的影片,对艺术创作或许是一种束缚,但是密闭的空间内探讨人性、生命、英雄等等命题,更是会呈现面对灾难时人类表现出的英勇无畏,让人们敬畏生命,敬畏职责。

有人将《中国机长》同美国同类型的《萨利机长》做比较,其实二者无可比较。《萨莉机长》将视角放到灾难背后对英雄的思考,对航空问责制的呈现。而《中国机长》却是将笔墨都放在一支英雄“队伍”身上,拯救飞机的不仅是力挽狂澜掌舵的机长,也有在客舱安抚乘客、协助乘客佩戴吸氧面罩的乘务员,整个机组都是英雄。

中国民航界有句话,“中国民航不需要英雄,需要安全”。下次当你乘坐飞机时,遇到晚点或停飞,还请多一点儿耐心,多一点儿包容,也许就是这部片子的另一个收获了。

猜你喜欢
客舱乘务员机长
摩根机长与“幸运女神”
国内主流机型客舱声品质表现分析
中国机长
光影视界
中国机长:鹰击长空,扶摇直上九万里
逃票记
民用飞机客舱干燥系统的性能分析
浅谈航空安全员应变能力在客舱擒敌术教学中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川航出了“中国版萨利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