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业(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 辽宁 沈阳 110023 )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病症,对人体伤害极大。该病症病情较为危急,且医救难度大,加之容易并发脑挫裂伤、脑肿胀以及脑内血肿等多项症状。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为患者减压,便成为救治该类型患者关键要素之一[1]。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减小患者颅内压的常用方式,但关于其是否能够对患者脑代谢形成一定影响,在医学界尚有争论。本研究选择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是否对患者脑代谢产生积极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文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5-64岁,平均(40.1±8.3)岁,男性114例,女性126例。受伤原因:车祸76例,坠伤87例,打击伤46例,其他3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诊断标准,即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散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不满8分。排除心、肺、肝肾功能存在疾病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12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即对患者进行抗炎、止血、减小颅内压力、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患者进行全麻,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并保持,头偏向健侧,角度约在30°-40°之间。从颞顶以马蹄形将患者颅骨打开,处理颅内血肿,保证骨窗直径约在6cm左右,切除梗死的脑组织。上述步骤完成之后,联合进行内、外减压术。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距离颞弓上耳屏前方1cm处下刀,方向为沿耳廓上方朝向后方,抵达顶骨正中处停止,并在此处至患者前额发髻之内颅骨部分钻孔,数量为6个,应用游离骨瓣翻至颞侧,骨窗前界到达额极,后方达乳突前侧,上方接近矢状窦旁。此外,需将蝶骨平台与颞窝,当骨瓣清除之后,再将血肿清除,之后对创面进行处理,使其不再流血,并开始缝合,其中硬脑膜应采用减张缝合方式处理。常规置入引流管,若此后患者无异常,则3天后将引流管拔出。术后对患者进行抗脱水、抗感染以及维持呼吸等常规治疗与护理。
3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以及术后6天时均接受颈内静脉取血,利用全自动血气分析设备进行化验,比较2组患者的ICP、CCP、脑组织氧摄取率以及VADL变化情况。
5 结果
5.1 2组患者ICP与CCP改变情况对比:术后6天,2组患者的ICP均明显降低,CCP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ICP与CCP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ICP与CCP改变情况比较
5.2 2组患者脑组织氧摄取率与VADL改变情况对比:术后6天,2组患者脑组织氧摄取率仍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DL数值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脑组织氧摄取率和VADL比较
近年来,由于车辆增多,交通事故数量不断增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数量也不断提升。通常情况下,该病症同时并发广泛脑挫裂伤、硬膜下出血以及脑内血肿等急症,病情恶化速度快,且较为凶险,所以治疗难度大,无论是死亡率还是致残率都相对较高[2]。外科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手段,能够起到减小患者颅内压力的效果。传统的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尽管能够处理患者颅内血肿以及脑挫裂伤灶,但该手术无法将额极、颞极以及颅底完全暴露,所以无法保证坏死脑组织完全清除。此外,如果暴露不充分,也难以保证减压效果。因此,采用该手术方式,容易令患者在术后产生恶性脑水肿,甚至诱发脑疝。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手段,患者存活几率大大增加。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的优势在于:(1)切口设计较传统治疗方式更为合理,手术视野开阔,操作步骤简便,基本可以将颅内血肿清除干净,能够大幅减小患者承担的手术风险。(2)为患者提供颅内代偿,为颅内压力增高提供缓冲,使得脑灌注量得到提升,优化脑循环现状,从而实现减压效果。(3)使得患者逐渐脱离脑血流以及脑组织缺氧状态,及时避免脑受压或脑疝的产生[3]。(4)在颞肌下去除骨瓣开展减压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出现脑疝的现象。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ICP降低幅度与CCP增长幅度均较为明显,同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2组患者术后VADL均明显降低,但术后6天时,观察组VADL降低程度反而不及对照组。该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脑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使得组织细胞产生无氧降解现象,从而导致VADL增高,患者临床症状获得缓解,同时,这也证明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患者脑组织摄氧能力以及代谢情况没有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