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海( 解放军第四O三医院骨科 , 辽宁 大连 116011 )
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属于全身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骨折之一,主要是由于直接或间接的暴力造成,而常见的直接暴力包括冲撞、压砸以及钝器打击等,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及肿胀,且骨折部位畸形也比较明显,多表现为重叠移位与成角,因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且对于治疗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若选择的治疗方法不科学,将会延迟骨折部位的愈合或是不愈合等诸多并发症,且很有可能会累及关节的功能。当前,在临床上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诸如钢板内固定、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等,但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不尽相同。鉴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所收治的8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予以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及钢板内固定治疗,然后观察并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差异。将此次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8月-2018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8-66岁,平均年龄为(38.26±2.3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高空坠落伤10例,重物压砸伤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8-67岁,平均年龄为(39.18±2.2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3例,高空坠落伤11例,重物压砸伤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致伤原因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因而二者具有可比性。
2 方法:2组患者在手术前均应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给予一系列临床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心电图以及促凝血功能等,同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另外,还要在手术前1-2天对患者予以核磁共振检查、X线片与三维CT重建,用以明确患者其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与植骨情况,并据此选择适宜的内固定设备。所有患者均予以硬膜外麻醉,并保持仰卧位。观察组患者给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骨折经复位以后,依照骨折断端实际情况,剥离患者骨折部位的骨膜,在患肢骨折的后方置入固定器,并将钢板放置在患者骨面有张力的一侧,在骨折端实施加压靠拢,并将固定器拧紧,此时应注意露出钢板孔,以便于后期的钻孔,同时测量骨直径,以选择相匹配的螺钉进行拧紧。对照组患者给予钢板内固定治疗,选择合适的髓内钉,要求长度为200-300 mm,厚度为1.2 mm,宽度为7-9 mm。若患者胫腓骨骨折为闭合性,此时无需将骨折端完全露出,在骨折闭合复位以后,选择髌腱正中位置切口,在胫骨平台的下方约1.0 cm位置开一锥形切口,并进行扩髓[1]。以C型臂X线机为辅助,将髓内钉放置在髓腔内直到所需的深度。若患者胫腓骨骨折为开放性,应将骨折位置完全显露出来,并在直视下针对骨折位置实施复位与置钉。
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统计治疗优良率,对患者术后膝关节的功能进行评分,依据HSS的评分标准,优:>85分;良好:70-85分;中:60-69分;差:<59分。同时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住院时间等。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0%,比对照组患者的80.0%明显偏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5.2 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偏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5.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比对照组患者的30.0%明显偏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5.4 2组患者手术各指标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比对照组明显偏少,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手术各指标比较
胫腓骨骨折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损伤之一,在全身所有骨折中占比约为14%左右,大多是由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以及压砸等高能量损伤,且表现为比较严重的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或是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等,通常需要予以手术治疗,并选择适宜的固定方法以逐渐恢复小腿长度及其承重机能。当前,在临床上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诸如钢板内固定、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等,但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不尽相同。对于胫腓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且对于治疗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若选择的治疗方法不科学,将会延迟骨折部位的愈合或导致骨折不愈合、关节畸形、不稳定等诸多并发症,且很有可能会累及关节的功能。
钢板内固定的优点在于其适用范围较广,由于普通钢板具有较好的韧性,因而适用于不同部位的横向、螺旋形以及粉碎性骨折类型,在直视下进行操作,有助于解剖和复位,另外,该种治疗方式经济适用。缺点在于剥离骨膜的范围较大,2次对软组织及骨折部位的血运产生破坏,极易造成骨折部位感染等并发症,且大多需要外固定,因而会影响膝踝关节的活动,另外钢板外固定所占用的空间较大,手术后极易导致钢板断裂以及取出困难等问题。交锁髓内钉属于一种轴心性的内固定方式,其设计与胫骨自身生理弧度相适应,具有手术创伤小、对组织的损伤少、固定比较牢靠、便于早期活动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有效防止骨折部位旋转及肢体短缩,表现出较好的生物与力学性能,因而骨折的愈合率较高,且感染率低。另外,在中轴线位置进行固定,所受的弯曲应力几乎为零,因而应力遮挡较小,从而避免固定物除去后再次发生骨折等并发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0%,比对照组患者的80.0%明显偏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比对照组患者的30.0%明显偏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偏高,切口长度比对照组明显偏短,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偏少,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其相应的特点和优势,因而需要依据患者骨折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但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疗法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其在并发症发生方面、术中出血量、手术创伤、住院时间等方面表现更为优越。
综上所述,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疗法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其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减小手术切口,促进患者康复,安全可靠,因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