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焕利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手术室,广东 广州 513200)
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微创、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速等优势,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疾病最常用的术式之一[1]。在膝关节置换术中需广泛应用到止血带,而止血带的使用方法及时间对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出血量与早期康复均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临床对止血带的使用主要包含了全程、前半程和后半程3种方法[2-4]。本文主要探究和对比了前半程与全程使用止血带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与早期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8年2月26日-2018年12月29日收治的62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适应证者,(2)自愿加入本研究且治疗依从性良好者。排除标准:(1)合并存在重度骨质疏松及伴有严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者;(2)合并严重脑、心、肝、肾等系统疾病者。该项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2 方法:患者均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选择前正中入路,充分暴露病灶后,截骨和涂抹骨水泥,再将假体安放在截骨部位,将多余骨水泥去除后进行冲洗,再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和放置引流管。对照组全程使用止血带,手术切皮前开始使用自动控制气压止血带,关闭手术切口,进行弹力带加压包扎后再将止血带释放[5]。观察组前半程使用止血带,手术切皮前开始使用自动控制气压止血带,安放膝关节假体后将止血带释放[6]。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中失血量=纱布净重+吸引器瓶中总的液体量-冲洗液量)、术后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失血量)、术前及术后1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膝关节功能量表HSS评估,总分100,得分越高代表功能越强)。
5 结果
5.1 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对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对比
5.2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术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
前半程与全程使用止血带均是膝关节置换术中常用的止血带应用方法,其中,全程使用止血带虽能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但其会增多捆绑止血带和膝关节处周围组织间隙渗血量,从而易增大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而前半程使用止血带则能有效避免上述缺陷[7-8]。另外,前半程使用止血带还能降低止血带所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疼痛介质和炎症介质表达,这样便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膝关节周围疼痛,促进其术后更早的进行主动直腿抬高、屈膝等功能锻炼,从而能有效缩短其术后康复周期[9]。
本研究中,对2组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分别采用全程使用止血带和前半程使用止血带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290.3±24.1)ml,显著高于对照组(138.5±27.6)ml,观察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621.3±73.5)ml,显著低于对照组(694.8±74.0)ml,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73.8±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2.4±5.9)分,这与张威[10]等人研究报告中得出的前半程组术后隐性失血量(624.41±88.17)ml,显著低于全程组(689.16±73.97)ml,前半程组术后1周HSS评分(62.4±5.9)分,显著高于全程组(689.16±73.97)分,结论基本一致,说明前半程使用止血带治疗效果优于全程使用止血带。
综上所述,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前半程与全程使用止血带均有一定效果,但前半程使用止血带能促进患者术后失血量更少和膝关节功能提高更加明显,因此,其治疗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