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什么是略读课文,是指在小学教材中,与精读课文相比,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课文。新课标语文教材(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略读课文;小学;语文;自学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一半的教师表示对略读课文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只满足于解决提示中的问题,忽视文章的特点,一般只立足于教材,很少有拓展和延伸。当我们看到学生自学时无从下手或者没有浓厚的兴趣,甚至与教师的预期相距甚远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自学提示出了问题。那么,怎样在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自学提示显得尤其重要,是整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笔者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设计提示,立足根本
(一)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略读课文的要求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初知文章的大意”,只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就说明我们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确定的自学提示要简明合理。
(二) 把握学段目标
在学段目标中,课标明确要求第二学段要“学习略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因此,在设计自学提示时,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培养学生迅速地通过文本的阅读,获取信息,把握文章主旨,从而为我所用的能力。
(三) 把握课文在整单元的地位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全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静的课文的延伸,是将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因此,在设计自学提示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为学生运用在本单元学到的学习方法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是学法的应用和巩固,是学生品悟写法,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点。
二、 设计提示,把握原则
(一) 简化性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了解学情中产生,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例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①默读课文,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②讨论交流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學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 指导性原则
一份好的自学提示,应该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把握好自学提示问题的数量和难度,内容要张弛有度,指导性语言要贴切,指令性语言要规范。如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我的舞台》,就设计了这样的提示:默读课文,完成表格: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是怎样表演的?(方法:在文中圈出重点的词语,摘抄下来填在表格里。)
三、 设计提示,讲求策略
(一) 立足提示,设计求简
如人教版五(上)略读课文《松鼠》前面的提示语是这样的:“读完上面的课文,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鲸的知识。下面这篇文章,作者有时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呢?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再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的教学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自学提示:①默读课文,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树的?用自己喜欢的呼号勾画出有关的句子。②比较《松鼠》和《鲸》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异同再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然后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是拓展延伸。
(二) 结合单元重点,设计求精
人教版教材都是以主题编排,五上第七单元围绕“走近毛泽东”专题编排。在单元学习导语中,编者都明确指出“学习这组课文,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而本组的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阅读提示语是:“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这样的提示语对学生来说,就比较笼统,也不能体现单元的训练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自学提示时,就可以两者结合起来,如:①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上批注。②标注描写毛泽东表情、心理、动作、语言的语句,批注体会。
(三) 挖掘文章学习重点,设计灵活
一般来说,单元的重点是显性的,单元学习导语和阅读提示中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重点和个性是隐性的,这一点需教师善于思考,挖掘和利用。五(上)第四单元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本单元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自学提示:①我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困难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回忆自己生活中具体事例)。让学生抓提示中的问题“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就把重点放在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为单元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 沟通内外,设计求宽
新课标鼓励教师结合教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略读课文以其广阔的空间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题来源。如三(上)第四单元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提示:①对照图话读课文,看课文描写了那些图画上的内容,并交流度后的感受。②回顾整租课文,交流感受。课后分组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准备下次做专题交流和展示。这里即对本单元的学习主体做了总结和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引导学生探究,是学习的拓展和延伸。
总之,我们要重视略读课文自学提示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略读课文真正成为衔接精读课文和可微阅读的桥梁,创建学生将精读课文习得的学习方法加以巩固运用迁移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4-263.
[2]金彦.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07(6):15-16.
作者简介:
鲁翠玲,重庆市,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