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东 晋江绒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群体仍会持续存在。本文以S县F村为例发现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多重困境并存;以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重养轻教”现象极其严重;由于社区资源匮乏,导致对于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状况堪忧。最后,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个方面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当前,我国的社会正历经着深刻而全面的制度性改革和结构性变革。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人口流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后,大多数人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中,委托亲戚照顾,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照顾,亲情的缺失致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教育问题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种。F村位于S县,该村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农业社区,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及养殖业为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F村的经济状况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该村的大批青壮年涌入城镇务工,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多。F村小学有108名学生,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儿童。
一、 F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多重困境并存
(一) 知识教育“重主轻副”
学校的知识教育是指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程度教授其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较少,教师数量有限。首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学校更注重升学率,因而学校的课程安排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课程以语文、数学等主科课程为主,而对于音乐、美术等副科课程则偶尔上一上。其次,老师关注“精英学生”,忽视留守儿童。部分教师会因为个人业绩,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一些成绩优秀的“精英学生”身上,因而会有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照看。不少留守儿童被归为“后进生”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使这些本就缺乏关爱和呵护的儿童更加厌学。
(二) 道德教育“有名无实”
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指学校在教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技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有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课程的设置往往是可有可无的,将德育置于“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F村小学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老师们会把思想品德课占用为数学课或者语文课,有时也会占用为自习课让学生做作业。
(三) 安全教育“知重提轻”
所谓安全教育,就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大多现实情况下,由于学校与家庭在安全教育环节上存在“真空”状态,学校不能做到无微不至,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因而造成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F村近几年来发展较快,村子里有一部分是外来人口,与之前相比,这里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村子也变得更为复杂了。有位老人提到,儿童安全问题的事故让他们胆战心惊,他们非常希望学校给这些孩子进行一些必需的安全教育,以提升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 心理健康教育“无人问津”
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异常心理一旦形成,矫正教育就比正常教育更为困难。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人们是不重视甚至是不关注的,很多年迈的监护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在学校层面,老师们都觉得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这门课,而且教师群体当中也没有比较专业的负责心理教育的老师,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怎么带领学生开展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二、 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為主,“重养轻教”现象严重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基本的环境,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务工而与子女联系较少,父母作为孩子们第一任老师和影响者的角色在家庭中长期缺位,家庭亲子沟通的减少直接导致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甚至失效,从而直接影响到孩子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顺利程度。F村小学的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第一,由于作为教育主体的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有限,很多时候难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的物质给予方面。第二,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差距过大,存在较大的代沟,很多时候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致使家庭教育的功能难以发挥,未达到应有的效果。第三,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很多老年人在帮助和引导孩子方面都是用老一辈的经验说教,这样不仅会将家庭教育置于较为困难的境地,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给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 社区教育开展情况堪忧
从本质上讲,社区教育是指基层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教育,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职业培训、安全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它不仅是一项区域性的教育活动,它也是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各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提高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社区教育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发展较好,但是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则较为薄弱。由于F村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社区,人们对于社区教育的概念尚处于空白状态,没有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在实施层面上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就拿该村落的一些硬件设施来说,有的尽管已经建设了数年,但是往往只是挂一些牌子应付检查,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功能,形同虚设。
四、 F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三社联动”模式是基于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通过相应的外在机制,引导和激发以“三社”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促进各社会力量的分工协作,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模式。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本文引入这一模式进行探索。
(一) 社区层面
1. 健全基础设施,为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提供条件支持
F村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农村社区,在承担和解决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F村应逐步加强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环境,落实精准扶贫和低保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为开展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提供外部条件支持。
2. 引入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农村社区基层组织活动建设的稳步推进,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外部机制推动下,可以引入公益服务组织,通过政府支持、申请资金等形式将社会工作者这一专门人才引荐到村落通过评估留守儿童的需求情况,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为社区留守儿童开展成长服务,这可以为开展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二) 社会组织层面
本文中的社会组织特指具有公益性质的、能够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的一些志愿者组织协会或是相应的社会组织机构。第一,提供物质支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近些年随着社会组织力量的兴起,部分以物质帮扶为主要形式的公益组织针对困境儿童开展救助,对留守儿童的硬件环境改善起到了助推的作用。第二,引入专业队伍,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如前文所述,留守儿童教育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学校教育更加重视知识层面,但是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来改善。通过社会组织的专业人士及链接的志愿者资源为当地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些专业的成长、学习服务活动,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 社会工作者层面
1. 提供成长服务,开展专业扶助
社会工作者是为F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服务的执行者。通常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复兴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所需和成长特点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其提供服务,如开展个案工作,组织小组活动,进行社区教育等,从而帮助留守儿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自我成长。
2. 培育本土人才,壮大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者是F村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的培训师。社会工作者通过挖掘和培育F村社区人才,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理念和具体的技能、技巧,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逐步促进F村的人才队伍建设。
3. 链接相关资源,改善匮乏局面
社会工作者是F村社区资源的链接者。首先,社工可以充分挖掘该社区本身固有的资源,实现社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另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将其他地方、其他组织的资源引入到F村,进一步拓展本村落可以调配的资源,之后合理配置资源,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寻找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文军.社区教育刍议[J].社会,2000(8):36-37.
[2]徐選国,徐永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J].社会科学,2016(7):87-96.
作者简介:
马东东,晋江绒,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