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途径

2019-12-02 09:52佘桂隆
读天下 2019年31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以人为本途径

摘 要:高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旨在强调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兴趣来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探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实践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目标;途径

在知识爆炸、科技井喷的今天,学校的使命和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但又根本的变化,家长及学生对学校的家长、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发生了变化,学校与学生的角色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需求及实践目标,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需求,也是培养高校人才的基本途径与根本条件。

教育目标有着多样化的特征,而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着教育的最终成果。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另一类是当代社会推崇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两种模式各有其长,有着其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里,学习即获得知识,教师传授知识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存在价值,学生所获得的成绩则反映了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以取得“高分”为主要目标,成为了教育的机器,培養的是善于考试和记忆现成知识的人,而缺乏了有着创造力、批判思维能力的人。“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开展,其人才标准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近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走向国际化,对于教育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也在逐渐增强。从精英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当代,一些高校提出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付诸实践,真正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的内涵也得以充分发展,同时还清晰地指出了高等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被称为“尊重人性的教育”,它是在尊重个人人格得到独立发展和个人尊严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激发出学生的责任意识、主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加学习的选择性,也有利于为我国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途径

首先,教师是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的直接执行者,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学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风格,使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要把学生当作有自觉活动能力的人,让学生真正地“做自己”。教师的职责也不应该停留在浅层的传递知识上面。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个人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重要,因此,教师或者教学管理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高等教育阶段的主要方向是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三观”,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性思维得到发展,对世界多元化的理解更加充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说出答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摒弃以往传统教育观上下级的关系,相互影响,共同探讨、鼓励。

其次,从学生政治辅导员及学生主管部门角度来看,应该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在处理好日常事务的同时,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学生刚入学时,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及做好大学生活的相关规划,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在学生即将离校时,则应当做好其就业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是要求老师时时刻刻都围着学生转,也不是指老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或是身份或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理念的彻底转变。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育”,“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育”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三、 “以人为本”的教育结果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是指,学生个体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脑力和精力,尽个人最大能力去学习和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教学活动和校园各类课外活动中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从而激发和形成的。在学习上,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效果的施动者,任何一种好或坏的结果都是有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因此,学生有了主体意识,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态度,拥有强大的内驱力和推动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以人为本”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习生活自主性,学生们有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力才会懂得由内而外地正确发力。

再次,“以人为本”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战略的需求。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创新性人才培养则是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社会培养创新性思维人才,因为,人才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是指个体是否能够进行创新创造及其创新创造的水平层次高低。因此,一切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都要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它能起到教育目标的领导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在宽松且有着明确导向的环境里产生的,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创造有效的参与性环境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 结语

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教育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单一老套,不能因材施教等问题,尚未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结合多方资源及学校、社会、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力推进“以人为本”教学思想,对于其四者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3).

[2]薛志东.“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9).

[3]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模式培养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

作者简介:

佘桂隆,山西省晋中市,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以人为本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