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欣赏精准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9-12-02 13:49徐海华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精准教学探索实践

摘 要: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一直存在重预设、满堂灌、一言堂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一直是美术教育界的一个难题。许多有志于美术教育的学者与教师一直在探索这个课题,名画欣赏精准教学,对于改变这种现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有趣的微课学习,运用数据统计结合教师经验了解学情,针对学情调整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深度教学策略与方法,将改变学生被动、浅层学习的状况,提升美术欣赏教学的生动性与高效性。本文通过笔者执教湘版美术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一课的尝试与探索,期于美术教师同仁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关键词:名画欣赏 精准教学 探索 实践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逐步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第一,陈旧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二,稳步推进的预设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精准化、高效化的学习需求,这一教学模式由于没有考虑与检测学生学前、学中、学后的学情,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调整教学难易、快慢及方向,导致我们的教学不分学情,按照预设与经验盲目推进。名画欣赏精准教学是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运用数据统计结合教师经验了解学情,针对学情做出综合决策,从而实施深度教学,让我们的名画欣赏课堂效果精准且高效。

一、模式探究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我们以杜威的教育思想为指引,运用现代智慧教育技术与理念,开展名画精准教学要素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概括了六大要素和四步流程,其中六大要素包括:要素一,微课;要素二,前测试卷;要素三,分层式教学目标;要素四,可选性教学内容;要素五,深度学习策略;要素六,后测试卷。(如图(1))四步流程为:第一步,微课学习;第二步,前测决策;第三步,深度教学;第四步,后测拓展。(如图(2))

二、实践探索

现以湘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画布上的阳光》一课为例,展开说明(本课数据采集班级为813班)。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印象派的缘起、特征、题材、画家、成就、影响等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掌握运用印象派艺术特点欣赏评述印象派作品;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言语表达、动手实践等能力;增进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促进对世界文化的认同感。

备课时共预测三种学情:学情一,部分印象派知识不了解;学情二,了解印象派知识,但不理解印象派艺术特点;学情三,初步理解印象派特点,但还未内化。根据三种学情,制定相对应三种级别的目标,初级目标:了解印象派的基本知识;中级目标:理解印象派艺术特点;高级目标:能够欣赏评述印象派作品。根据不同等级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教学策略与方法(详见图(6))。

第一步:微课学习(课前预习)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首先采取课前微课自主学习,微课制作要求是科学有趣,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本课的微课学习内容(请扫描图(3)二维码观看),包含了对印象派的缘起、特征、题材、画家、精神等方面的介绍,以寓教于乐为特点,以学生喜欢的动漫及故事形式录制微课,学生爱看易理解。

第二步:前测决策(5分钟)

课堂中利用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向学生端平板推送“课前测试卷”(见图(4)),测评后进行平板数据统计。数据测评结果(如图(5)):班级学生38人,1、2、6题的正确率是100%;第3题都有1人错误,错误的学生是蒋※,正确率是97.4%;第4题错误8人,正确率为78.9%;第5题错误2人,正确率为94.7%;第7题错误10人,正确率为73.7%。第8题“请谈谈你对作品《日出·印象》的感受”为主观题,采用课堂随机抽查形式测试5人,4人描述感受到朦胧之美,1人描述觉得画得比较粗糙,不怎么样,自己也能画出这种效果,对于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有一定涉及,但能完整表达画家为了表现日出时真实感受,而采用模糊的形象、明显的笔触、丰富的色彩、真实的光感等特点的学生基本没有。

学情分析与综合决策:本班学生的课前微课学习掌握较好,此学情已属于预设中的第二、三种学情。因此下阶段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中高级目标:深度理解印象派艺术特点,并能够欣赏评述印象派作品。选择教学内容为:2.理解印象派艺术特点教学内容:对比欣赏印象派前作品和印象派作品;3.理解印象派色彩丰富原因的教学内容:对比欣赏《蒙娜丽莎》局部和《农家少女局部》;4. 理解《日出·印象》作品的教学内容:对比欣赏《日出·印象》原作和教师PS作品;5.内化印象派艺术特点的教学内容:体验练习“请尝试用印象派的手法表现你眼中的草垛”;6.内化印象派艺术特点的教学内容:尝试欣赏评述印象派作品。舍弃教学内容为:1. 讲解印象派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如印象派的缘起、背景等。在以下教学中集中时间与精力,采用问题情境深度教学法[2],通过设置问题、分析问题、合作探究、体验交流、解决问题等教学策略与方法来解决学生对印象派艺术特点深度理解、内化与运用的疑难问题。(详见图(6))

第三步:深度教学(30分钟)

针对学生对印象派艺术特点的深度理解与内化存在困难的疑难问题,提出三个解决的思考题,并将三个思考题及相关拓展学习资源包推送给学生平板。分3大组,每组落实一个问题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分析、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问题情境

对比欣赏(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毕沙罗的《农家少女》,如图(7)、(8)。

问题一:两组作品在光线、色彩、笔触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学习资源包内容:古典主义相关作品及介绍,作品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勃鲁盖尔的《冬猎》、伦勃朗的《花神》。印象派相关作品及介绍,作品有毕沙罗的《农家少女》、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莫奈的《阿戎堆的桥》。

对比欣赏(二):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和教师作修改后的作品如图(9)、(10)。

按照评论家“是吗?的确,这些画并不是在描绘自然,而不过是描写那些模糊的无意义的印象。这实在是太随意了,笔触多么自由,多么轻率呀!粗糙的墙纸也远比这幅海景看上去更精细些。”的要求,老师将作品作了修改,同学们比较后思考。

问题二:哪张更有清晨雾气弥漫的感觉呢?哪张更有太阳跳动的感觉呢?

学习资源包内容:评论家对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相关评论,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和教师作修改后的作品。

问题三:印象派绘画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的色彩呢?

学习资源包内容:印象派相关艺术主张,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毕沙罗的《农家少女》局部分析图示,(如图(11))。

(2)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比较、分析、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问题一:以表格形式进行分析总结:

作品名称 阳光 色彩 笔触

印象派前的作品 阳光感弱 单调 不明显

印象派的作品 阳光感强 丰富 明显

问题二:讨论结果是:莫奈这样画,就是想表现家乡勒阿佛尔港口晨雾弥漫、太阳跳动的瞬间感受,用古典主义的画法是无法表现这种感觉的。

问题三:师生一起分析印象派產生丰富色彩的原因:主要是印象派画家运用条件色规律来表现物体。结合图片(如图(11))详细分析印象派画家如何运用条件色规律作画。

(3)体验交流

学生派代表交流解决问题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汇报适度引领与提升,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本课中印象派色彩丰富的原因进行深度的对比剖析与讲解。 开展“与大师对话”的绘画体验活动:请尝试用印象派的手法表现你眼中的草垛。课件展示:动画播放摄影师眼中的草垛。学生交流:谈谈你的创作体会。(你画了什么时候、什么环境的草垛?用了怎样的笔触和色彩?)【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内化印象派的艺术特点。学生作品如图(12)、(13)、(14)、(15)、(16)、(17)。

第四步:后测拓展(10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印象派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否真正理解了呢,我们通过评述《日出·印象》来测评一下。平板推送后测试卷:请用今天所学知识评述莫奈的《日出·印象》,填写表格(共分画面描述、形式分析、背景解释、自我感受等四项内容,每项25分,共100分)。学生完成后提交,全部提交后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评述交流。在考试报告(如图(18))统计显示:共38位同学,其中有35人达到了85—100分段,优秀率92.1%;2人处于75—85分段,良好率97.4%; 1人处于70—75分段,合格率达到了100%。学生基本能用明显的笔触、丰富的色彩、瞬间的感受、真实的记录等词语分析作品。(部分学生的后测卷面如图(19))

作品名称 《日出·印象》

班级 813班 姓名 卲※

画面描述 几艘船,一片建筑,夕阳的光线,物体简单却能前后交织而错落有致,天空与水面大体连成一色却又色彩鲜明,雾气交杂在空气中,干净利落又连绵悱恻。

形式分析 从远处看,是连成一片的朦胧深沉!

从近处看,笔触分明,颜色丰富、交融,清晨的绿意盎然在阳光的交辉下显得愈加浓重,而太阳在朦胧中愈加显得生动了!

背景解释 是感情的寄托!是研究的产物!

自我感受 从第一眼的淡绿色的朦胧模糊的美丽,使人向往画面的深处搜寻,于是第二眼注意到小船与一抹朝阳产生的对比色,如同画龙点睛,又如锦上添花,有一种悠长、舒适却又欢快、活泼的感受!

⒆    学生的后测卷面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大部分同学掌握了评述《日出·印象》的方法与能力,为了让全体同学都能熟练掌握评述印象派作品的能力,课外进行评述练习拓展。教师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基本了解了印象派的特点,也能用印象派的特点去分析印象派的作品了。课后,老师在浙江省徐海华名师工作室网站中的名画研讨栏目中上传了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品,请大家课后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跟帖评述。推送内容为:莫奈的《阿戎堆的桥》、毕沙罗的《农家少女》、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

三、收获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名画欣赏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生动有趣的微课,让学生感到名画还可以这样解读,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后的精准教学,根据学生疑难点和教学重难点适度调整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设计相关问题,运用问题情境深度教学法,引领我们的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比欣赏、合作探究、交流体验与拓展提升,并能对错误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通过精准教学,我们删除了部分学生已掌握的学习内容,留有更多的课堂时间去对名画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解读,在看、议、画、说、评等活动中,将知识与技能内化于探究过程的思维与能力中。在问题驱动的情境中,不仅学得了知识,提升了技能,更是锻炼了思维,增强了能力,掌握了名画欣赏的基本思维与方法,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们的探索还在路上,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希得到各位专家与同仁的批评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聂胜欣 蔡裕方.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应用初探[J].英语教师,2017年第24期

[2] (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闫寒冰,宋雪莲,赖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美)约翰·杜威.民主义与教育//陶志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4] 徐海华.让学生在研究中进行美术课程的深度学习[J]. 中国美术教育,2018.01

(浙江省余姚市子陵中学教育集团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精准教学探索实践
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敢问路在何方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精准教学
基于VBA控件技术与精准教学理念的授课课件设计实践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