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飞
摘要:产融结合对于实体经济开展多元化经营、扩大融资规模、降低用资成本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嘉定区产融合作整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嘉定产融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金融资源本地化集聚与产业资本化不足;融资资源分配不合理;金融服务模式与产业发展不适应;新金融服务发展不足等。与此同时,为发展新金融促进产融结合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营造产融结合的新金融生态;开拓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通道;搭建对实体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推出供应链整合金融服务;打造新金融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关键词:新金融;实体经济;产融结合;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10-0099-03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金融的创新发展和产融深度结合,对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嘉定作为国家级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能否适应实体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需要,着力推进金融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嘉定特色的产融合作之路,是能否强化金融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能否对全国深化产融合作、推动实体经济优化升级发挥示范作用的关键问题。
一、嘉定产融合作整体情况分析
近几年来,嘉定区围绕回归本源、去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金融结构来推动金融发展,走在了产融合作创新实践的前沿,呈现出突出亮点:一是着力推进了新兴金融产业发展、资本市场上市企业总部和专业金融服务“三个集聚区”的建设。在嘉定新城核心区,建设“上市企业总部商务集聚区”,着力打造上市企业商务区、上市企业孵化区、商务综合配套区三大功能组团;在嘉定工业区北区,以深圳联合金融、全通金融谷、中青昆仑为主体项目,打造以高科技金融服务外包为特色的金融产业园,已被认定为上海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以国际汽车城研发科技港建设为契机,打造“汽车金融港”,将形成有嘉定特色的汽车金融产业链。二是积极对接和落实《中国制造2025》,聚焦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四大产业,通过加强信息共享,搭建多层次产融合作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产业链金融服务。三是积极探索各类基金合作的新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嘉定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市郊唯一的承载区,探索建立政府科技、产业财政资金、财政经营性资金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资金共同投入科技型企业的新机制,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更多资本进入嘉定。如,在政府引导基金层面,嘉定区筹划设立100亿新兴产业投资基金、25亿天使基金、50亿园区二次开发基金,并加强与国家级基金和优质社会资本的合作。未来嘉定将通过进一步的产融合作推动大健康、医疗、广告文娱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总之,嘉定区产融合作的推进,对嘉定实体经济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但是,嘉定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渗透服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还有提升空间。根据《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嘉定区2016年共实现GDP1 875.9亿元,可比增长6.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为66.9亿元,可比增长19.3%,占全区GDP比重3.6%;全区贷款余额1 227.3亿元,比年初增加113.3亿元,可比增长10.2%,贷款余额占全区GDP比重65.4%。而与此同时,上海全市实现GDP27 466.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金融业增加值为4 762.5亿元,可比增长12.8%,占全市GDP比重17%;全市贷款余额59 982.25亿元,相比年初增加6 595.04亿元,可比增长12.4%,贷款余额与全市GDP比率为2.2。以上数据对比显示,嘉定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贷款与GDP比率较大幅度低于全市水平。嘉定区金融业发展面临底子薄、起步慢,与全市相比金融服务带动产业资本发展的撬动作用、金融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偏低,嘉定的产融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嘉定产融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金融资源本地化集聚与产业资本化不足
嘉定区的金融增加值与GDP的比率、贷款与GDP的比率较大幅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总量上说明嘉定区金融业的本地化集聚和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从具体结构上看,根据《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會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本区银行存款余额2 604.3亿元,较年初增长17.5%,银行贷款余额1 227.3亿元,较年初增长10.2%,其中个人贷款457.9亿元,较年初增长45%,不仅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而且贷款资金更多的流向了个人而不是企业,制约了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同时,嘉定区融资性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总部在异地、分支机构在本区,在本区吸收的存款资金相当大的部分在本区外发放了贷款,没有落地到本地产业,一定程度弱化了本地产业资本的形成。因此,嘉定不仅要吸引大中型异地金融机构入驻,并改善产业生态为其本地化投放资金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大力度组建本地金融服务机构,扶持本地金融服务总部机构的形成、聚集与规模化经营。
(二)融资资源分配不合理
首先,在融资期限上,根据2017年9月本课题组抽样调查(样本金融机构50家),从全区纳入统计的35家银行和10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期限看,2016年末短期贷款余额为357.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747.9亿元,而目前而言,企业短期贷款需求远远大于中长期贷款需求,主要的融资需求周期为一年以内的经营性短期贷款,占所有融资需求企业比重的54%,其中1-3个月的周转性融资需求占比28%;三年以上的长期借款需求仅占比17%,因此金融服务存在短、中、长期贷款与融资期限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其次,在融资对象选择上,传统金融机构仅限服务于信用评级高的企业,大量中小微企业被排出在融资服务之外。根据本次对区内金融机构抽样调查,在嘉定区数量最多的金融服务机构是商业银行,其所提供融资的服务对象以大型企业为主。同时商业银行也偏爱重资产公司,往往需要企业用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进行抵押才能获得融资,而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健康医疗等新兴轻资产企业则因此很难获得贷款资金支持。根据抽样调查,本区占比39%的企业愿意在无法提供有效抵押资产或抵押资产价值不足时,寻求担保机构提供增信担保以获得融资,然而这也大大增加轻资产类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本区小额民间贷款平均年化利率达到16%,担保费率高达2.5%,相当多的创新创业处于“贷得到用不起”的状态。
另一方面,本次对嘉定区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区内企业希望通过股权进行融资的需求占比较高,仅次于银行贷款。但股权投资企业偏爱上市前企业,更愿意对一些拟上市或拟挂牌的成熟企业进行投资,对一些急需天使投资的初创型、新兴战略型企业关注多、投资少,使得一些科研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难以解决资金困难。同时本区股权投资企业注册数量多但实际规模小,实缴资本1亿以上的股权投资企业仅60家左右,其中已投资嘉定企业的机构仅十多家,难以满足实体企业对股权投资的需求。
(三)金融服务模式与产业发展不适应
受制于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和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尽管当前金融业渐已成型,但金融服务链仍不健全。区内大多数金融机构的服务人员少于30人, 500人以上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同时金融机构目前最急需的专业金融人才与服务人员短缺,网点覆盖面积偏小,制约了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在融资功能、投资功能、贷款功能、保险功能和金融服务五大板块中,传统金融服务只能解决一项或少数阶段性金融需求,而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不能无障碍的协同联动,加剧了各类金融业务的分割,难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因此,全力构建系统性一体化的全金融产业链体系,形成门类全、竞争力强、市场化程度高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是进一步优化对实体企业服务的关键问题。
(四)新金融服务发展不足
由于嘉定区新金融业态和新金融服务种类不够丰富,而且规模小,因此面对创新类的产业和业态反应不足,服务落后。就区内占比最大的中高端制造行业的金融需求而言,已从原先核心企业单一的低成本资金需求转变为围绕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核心企业对上游的应付业务及对下游的应收业务、一条完整产业链的供应链衍生出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但目前区内的金融服务范围及内容暂不能全部满足这一需求。虽然近两年商业银行推出了诸如“科技贷”等信用贷款,但是,以重资产作为风险保障的贷款依然是银行对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此外,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科研成果商业化转化过程中金融服务不够深入,全产业链所需金融服务不完善。因此,对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发展适应全产业链需求的新金融服务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三、发展新金融促进产融结合路径选择
(一)营造产融结合的新金融生态
建设新金融科技生态云平台,引进云金融平台为核心的金融科技系统,打造先进的金融技术基础设施体系,发展金融科技配套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产业链,形成新型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服务竞争力。
大力支持大平云移产業的发展。建议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发展数据共享联盟和大数据平台。创新发展云计算、云存储、数据挖掘等专业服务。全面提升网络传输能力,推进人流密集区域的Wi-Fi全覆盖。
进入21世纪之后,金融行业“互联网+”趋势越来越明显。通过分析传统金融行业面临“互联网+”的挑战与机会,利用 “大(数据)、平(台化)、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框架模式探索全生态综合金融产业链创新发展路径,打造基于“大平云移”架构的新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将是新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和基本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1.平台化模式
构建新金融产业互联网平台,联合相关产业经营方并借助互联网优势,发展新金融跨界业务:以平台为核心通过产业联盟形式与互联网C2C、B2C商城合作,构建新金融前端;以第三方支付合作构建新金融中端;以新金融运营管理为线索,构建新金融后端,从而形成平台化新金融产业链。
2.大数据服务
以数据中心为依托搭建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以金融相关行业数据为来源,通过有效搜集整合各方数据源,从中抽取数据并进行分析、挖掘,向相关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包括金融相关产业链数据收集、分类、统计、分析和后续动态更新等。
3.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是一种按需提供计算资源的平台模式,主要通过共享资源池和按需分配资源实现IT资源精确监控计量,对于企业资金节约和计划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云平台中心建设可使大量IT硬件设备、机房资源及电力资源实现最大化共享和最优化重复利用,既保护了已有IT投资,同时根据信息化需求动态调整整个系统需要的电力及冷却系统,是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典型方案。
4.移动互联网业务
在上述新金融生态体系平台化、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基础上,发展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利用第三方支付形成O2O闭环,并将互联网流量引至线下实体需求,在大数据征信、智能化风控基础上,构建普惠金融服务,形成完整的全生态新金融服务体系。
同时,为了让新金融生态稳步发展,优化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的环境,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与指导需要发挥基石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新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出台有别于传统金融监管的政策,引导金融业混业经营,在控制风险底线的前提下,给予本地总部机构申办金融服务许可手续的便利;鼓励新金融公共运营平台建设,推动金融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在平台上聚集,统一作业,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对平台的集中监管,提升对金融业务机构监管的效率。
(二)开拓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通道
搭建新型产业资本运营平台,即以新金融科技为支撑的金融资本与产业项目对接交易的服务平台,以实体企业资产为支点,打造对接产业基金、创业投资、银行信贷的有效通道,使社会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向实体企业聚集并转化为本地实体产业资本,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平台运营模式是,对企业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现在资产与未来资产进行清分、梳理、挖掘和增信,设计形成债权、股权、夹层融资及其组合构成的综合融资产品,使资产通过融资方式转化为现金流,及时满足企业长期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同时,当企业资金充裕时,盈余资金可以通过综合投资通道即时对接各类安全的投资品种,为企业直接带来资金收益。特别注重为企业引入业务资源和项目资源,利用金融资本的产业化落地撬动经营规模扩大。总之,通过银行、资本市场、创投、风险基金、政府融资等渠道聚集金融资本,将企业资产批量轉化为可用资本,以综合融资和投资手段,实现从资本到更大规模资产的转化,形成资本和资产不断放大的良性发展,快速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经营业绩,促进实体经济的升级发展。
(三)搭建对实体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为支撑,全方位链接、整合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综合运用传统和新型金融产品与工具,为各类机构与个人提供立体型、多元化、集成式金融解决方案、产品服务,形成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主要目标是为实体企业营造良好的综合金融服务生态,打造依托互联网的综合金融交易服务平台,使企业全面对接各种金融市场资源,构造良性的资金循环系统。建立创业孵化金融服务平台,实现创新创业项目股权和资产的场外交易,吸引更多的金融服务机构入驻嘉定,增加服务网点和高素质金融人才,同时加大力度组建和培育本区的总部金融服务企业,强化本地化的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服务机构网络和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四)推出供应链整合金融服务
构建智慧供应链金融运营平台,整合生产、供应、消费和物流各环节,围绕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金融与产供销集成式的服务,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变为产业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主要建成供应链金融六大服务板块:实现生产制造的及时、高效、可控的智能一站式物流管理供应链服务;实现企业生产JIT及成本优势的职能仓库管理及实现供应渠道、价格、质量优势的集中采购中心;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投融资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服务中心;帮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IT服务中心;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云数据中心;基建、培训、后勤、人力招聘等外包服务管理中心。
大力推动新金融服务的集聚发展,强化金融生态服务效应,在全区内加快推进新金融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对于启动和发展中的重要新金融服务园区,政府先拿出一定额度的财政铺底资金,作为平台的开发运营资金。安排一部分专项开发贷款,支持平台专业人才引进和基础技术开发。探索实施“政府搭台引导,市场主体运营、园区配套管理、多方互联共赢”的运作模式,打造基础设施底层、运营中后台和业务前台构成的金融业务体系,构建产业、金融和政府三位一体的新金融生态服务平台,改善金融机构的营商环境和配套条件,吸引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入驻,促进金融投资本地化落地;实现园区内外产业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打通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壁垒,建立有效的金融服务联动机制,对金融机构和业务进行更高层次、更为高效的整合,全面实现资金与项目、投资与融资的有效对接,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物流良性互动循环,产生强大的产业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万良勇,廖明情,胡 璟.产融结合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上市公司参股银行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 70金融环境、产融结合与我国企业成长产业经济论,2015(2):64-72.
[2] 鞠晓生,卢 荻,虞义华.融资约束,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13(1):4-16.
[3] 景云祥.关于新金融发展的新趋向[J].战略研究,2017(20):34-36.
[4] 曹 越.金融科技已给金融发展带来深远影响[J].国际融资,2017(12):45-47.
[5] 石大龙.新金融:实现金融普惠的重要路径[J].群众,2017(15):42-45.
[责任编辑:方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