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筠
德莱塞曾经说过,和睦的家庭气氛是世上最温暖最优美的花朵。
但是外面有一些人,在外彬彬有礼,回到家却像是换了个人一样,暴躁无比。而我觉得,会亏待家人的原因之一,是“活在家中,做我自己”的念头在作祟。所以当下的第一要务,就是得修正这个乍看好似合理,其实荒谬不已的想法,万万不可活在家中而做我自己。
为什么呢?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来,为何不该表现最真实的我?关于这点,就让我们先来谈谈,到底什么是“我”。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基本上有三种不同的我。其中之一是“本我”,就是最原始、最本能、最不加修饰的自我。例如我们饿了想吃,看到好东西想占为己有,不高兴时想发泄大闹等等,这些人性中自私、贪婪的黑暗性格,都是“本我”的精彩内容。另外一种我叫做“超我”,乃是社会期望我们做到的自己。各种古训和道德规范,都是为了提醒你我,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得表现出来的“超我”。所以,你得相信助人为快乐之本,你得尊重别人不同的看法,你也得有礼待人、不随便发怒,这些光明灿烂的人性优点,就是“超我”的架構。
然而,我们往往会在原始的“自我”,以及修饰的“超我”之间游荡,试着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有一些原始,但又不至于违背社会的期望,这时就产生了妥协的“自我”。
当我们面对外人时,展现的是“超我”——经过修饰,能被认同的自己。而当我们面对家人时,往往想做的是原始的“本我”——那个粗糙冲动、自私自利的自己,结果就造成“厚他人而薄家人”的惨状。所以,即使你渴望卸下面具,做真实的自己,也千万不能一回到家中,当着亲人的面就让“本我”发威,如果任由连你都羞惭不敢相认的自己,就这么展示给家人瞧,是不是太残忍了些?
那什么时候可以做自己?给你个建议:四下无人,做我自己。
只要眼前还有人影,就请关好你的“本我”,起码的待客之道,也该是以“自我”现身。等到一个人关起门来,这时四下无人,再请出“本我”的本尊,大声唱、大声叫,或是用其他的方式来尽情宣泄。
请记得,只要有人,你就不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
而不做自己,不是委屈自己,是为了尊重他人。
编辑/赵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