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倩
(凌海市人民医院骨科,辽宁 凌海 121200)
社会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使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1]。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高龄人,其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衰退,骨质疏松严重,相较于中青年,更加容易发生骨折。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故此,临床应加强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处理,对提高患者的劳动力、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凌海市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PFNAR微创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并与DHS微创固定治疗结果进行对比,获得了较为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凌海市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DHS组与PFNAR组均占47例。研究提案已经上交至医院伦理委员会,且经过审核,并批准开展。纳入对象均了解此次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DHS组;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63-83岁,均值(75.64±3.25)岁;AO分型:A1、A2、A3型分别占18例、21例、8例;入院至手术时间:最短1天,最长7天,均值(3.26±0.51)天。PFNAR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小者64岁,最大者84岁,平均值(75.74±3.30)岁;AO分型:A1型19例、A2型20例、A3型8例;入院至手术时间:1-6天,平均值(2.97±0.56)天。通过比较上述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O分型以及入院至手术时间发现,并不具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具有比较价值。
2 方法:(1)PFNAR组:常规腰麻、腰硬联合麻醉,行骨折复位(牵引床上进行)。与患者的股骨大转子顶部的3-4cm处位置,作一3cm左右的手术切口。进针点为大转子顶端的偏前方,将导针置入,并确定位置,随后将保护套管置入。采用电钻扩髓,沿着导管的位置,将PFNAR主钉插入。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将主钉的深度进行协调。打入导针,并在透视下调节深度、位置。将螺旋刀片的长度测量,股骨外侧壁皮质开口后,随后打入螺旋刀片。在瞄准器下,两远端锁钉打入,拧紧尾帽。最后对术区进行冲洗,并将切口逐层缝合。(2)DHS组:麻醉后,取仰卧位,采用髋外侧入路,适当剥离股外侧肌后缘,将股骨转子显露,牵引复位后将DHS置入。
3 观察指标:比较分析2组的手术指标(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
5 结果
5.1 2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PFNAR组患者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均短于DHS组,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5.2 2组并发症、Fugl-Meyer评分比较:PFNA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其Fugl-Meyer评分高于DHS组,P<0.05,数据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Fugl-Meyer评分比较
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大多伴有骨质疏松等内科疾病。该骨折大多由低能量的创伤所致,若未及时治疗,则可造成后肢体短缩等后遗症,严重者直接丧失劳动能力。鉴于此,临床应加强治疗,改善患者的社会劳动能力。
临床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式较多,包括PFNAR、DHS微创固定。DHS微创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具有滑动加压的特点。然而由于其属于髓外固定系统,对于股骨大转子外侧皮质完整性的要求较高,若进针点存在粉碎,在不适合使用DHS固定治疗,临床存在一定局限性。PFNAR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属于髓内固定系统。对于高龄患者,手术创伤较小,且出血少,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促进其术后恢复。此次研究结果中,PFNAR组患者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均短于DHS组,且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较少,P<0.05。该结果可进一步证明上述观点,肯定PFNAR微创治疗价值。不仅如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结果中,PFNA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8%,低于DHS组,且Fugl-Meyer评分为(73.26±5.14)分,明显高于DHS组,P<0.05。
综上所述,PFNAR微创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愈合时间,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上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