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

2019-12-02 08:33郭友福贡保海张希柱侯洪亮高立涛郭金亮苗海坤张光磊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固定架患肢骨科

郭友福 贡保海 张希柱 侯洪亮 高立涛 郭金亮 苗海坤 张光磊

( 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 北京 100192 )

相关资料显示,外固定架在2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固定及预后恢复阶段,受针道感染、固定不牢固因素影响,患者极易出现并发症[1]。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外固定置放技术得到了有效简化,并在复杂骨折、肢体延长、肢体重度畸形等创伤骨科病症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最佳手术方案治疗创伤骨科病例,对患者预后顺利恢复具有积极作用[2]。为了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探索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就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19-62岁,平均(40.23±5.47)岁;致伤原因包括高空坠落17例,跌倒13例,交通事故10例,爆炸伤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20-59岁,平均(40.89±5.52)岁;致伤原因包括高空坠落18例,跌倒12例,交通事故11例,爆炸伤2例。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获知情权。纳入标准:(1)X线检查确诊为创伤骨科病例;(2)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接受过其他治疗;(2)下肢神经性症状;(3)手术禁忌证;(4)精神病;(5)妊娠及哺乳期病例;(6)严重心肺及肾脏功能障碍。2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方法:对照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后使患者取合适卧位,抬高患肢,采用经常规消毒的纱巾覆于骨折处,根据伤处行切口,剥离骨膜下方皮瓣组织,克氏针固定,避免手术操作对患处肌肉牵拉,在直视状态下整复关节面,使骨折处恢复正常解剖结构,采用合适长度钢板固定患处,在定位器引导下采用螺钉进行锁定固定,对于存在骨质严重缺损类患者可采用人工骨,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给予抗感染治疗5天,石膏托外固定。术后第4周即可开始进行功能恢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臂丛麻醉后患者取合适卧位,对待固定处展开牵引操作,利用X线完成辅助治疗,确认骨折具体方位,于患处远端及近端垂直骨纵轴处穿刺2枚外固定螺钉,确保固定良好后行骨折复位术治疗,确保骨折处恢复原有解剖形态,带手术结束后安装外固定架,调节固定架压杆,对骨折双侧加压,拧紧螺栓固定,定期对患处行X线检查,待患者恢复良好后即可拆除外固定架。术后随访1年,根据患者回院复查结果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3 观察指标:(1)临床症状评分标准如下,肢体肿胀:无肿胀,外观正常记为0分;肢体肤色轻度改变且略高于邻近组织,视为轻度记1分;肢体肤色明显改变,显著高于邻近组织,视为中度记2分;肢体肤色严重变化,明显增粗,视为重度记3分。疼痛情况:无疼痛视为正常,记为0分;仅在过度劳累或疲劳时出现痛感视为轻度,记1分;活动或负重时出现疼痛视为中度记2分;休息时存在或出现持续性疼痛视为重度,记3分。患肢外形:外形正常记0分;轻度畸形记1分;中度畸形记2分;重度畸形记3分。关节功能:患肢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记1分;患肢关节活动度10°-29°记1分;患肢关节活动度30°-60°记2分;患肢关节僵硬记3分。根据临床骨性愈合标准,结合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结果判定术后恢复效果:①痊愈: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部位功能恢复正常,症状评分减分率≥85%;②显效: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处基本愈合,骨骼功能已基本恢复正常,无骨骼畸形,临床症状减分率50%-84%;③有效: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处解剖结构尚未完全恢复,无骨骼畸形,骨骼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治疗后积分减分率25%-49%;④无效: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处解剖结构未恢复,存在骨折畸形,骨骼功能较低,影响正常生活;治疗后积分减分率<25%,优良率=(①+②+③)/43×100%,减分率=(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100%[3]。(2)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3)统计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将86例创伤骨科患者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至SPSS23.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有效处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x2检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采用(x±s)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t检验,结果显示,P<0.05,即形成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疗效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5.2 2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依次为(208.23±42.25)ml、(59.40±7.56)分钟、(74.35±6.27)天。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依次为(318.35±47.02)ml、(98.57±6.38)分钟、(102.58±4.85)天。组间数据对比依次如下:t=11.423、25.965、23.353,P=0.000、0.000、0.000。

5.3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60%(8/43),包括骨折不愈合2例,骨折复位丢失2例,关节僵直1例,感染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2/43),包括钢板退钉1例,感染1例。组间数据对比,x2=4.074,P=0.044。

讨 论

临床研究发现,骨折愈合需要经历多个时期,而外固定架在动力学环境导致的骨折病例治疗中适用性广泛,医生可自行调节外固定架,提高固定架稳定性,适应患者骨折愈合的实际要求,减少受损骨组织负荷,达到早日重塑骨折患处、缩短愈合时间的治疗目标[4]。国内外相关报道显示,外固定架在开放性骨折、损伤控制、关节端粉碎性骨折、复杂畸形矫正、创伤性关节炎修复等骨科病症治疗中均得到了有效应用[5]。有学者研究发现,外固定和内固定并非相互独立的存在,二者具有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比如在骨折治疗理念方面二者均强调保存成骨和血运组织,通过复位解剖结构、稳定固定、早期康复锻炼等方式,达到预期治疗目标[6]。

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创伤骨科外固定架在临床骨科病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师可直接在手术切开直视状态下完成骨折复位操作,取得优良的复位效果,但患者骨折愈合周期相对缓慢[7]。外固定架固定作位一种微创手术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取出等优势,医师可通过牵引患肢关节邻近韧带,达成复位效果,并在轴向牵引作用下维持骨折端稳定,纠正骨折端畸形,预后效果显著[8]。另据相关报道显示,外固定架在治疗期间无需进行软组织、骨膜等局部操作,有助于维持骨折端血供,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有学者研究发现,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病例可有效减少手术对机体的损伤,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9]。与上述分析一致,经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P<0.05),显示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疼痛情况、关节功能、患肢外形恢复效果更加显著,骨折愈合情况更加理想。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短期疗效显著。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后可知,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折受患者针道和体外连通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局部浅表皮肤感染,同时骨圆针在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期间较容易松动,引发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10]。本组研究证实,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8.60%(P<0.05),表明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案虽然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但患者极易出现骨折复位丢失、关节僵直、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患者术后恢复阶段还需加大并发症防控力度,采取针对性措施给予及时干预,加强健康宣教,避免患者在活动锻炼中牵引过度,加强针道局部护理,维持局部皮肤清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时更换患处纱布,确保患处皮肤干燥,如此方可在保障治疗安全性的同时,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创伤骨科中应用外固定架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治疗效果显著,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患者较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为此必须虚心汲取前人经验教训,加强术后日常干预,克服外固定架针道感染、佩戴后生活不便等缺陷,积极防控并发症发生,促使医生正确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

猜你喜欢
固定架患肢骨科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常用胫骨骨折外固定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墙壁开关插座固定架刚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