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旭 蒋拥军 胡敏杰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康复科,广东 深圳 518101)
膝关节损伤是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剧烈的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而且会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造成一定的破坏[1];从过往临床应用来看,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缓解局部疼痛、纠正畸形,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随着临床经验的深入,我们发现科学有效的康复干预对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较为直接的影响[2]。静态进展性牵伸与关节松动术均是临床上恢复关节功能的常用康复手段,但联合运用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中还尚未普及;研究将以我院收治的50例患者作分组对比,重点分析2种方法联用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手术单双日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男16例、女9例,年龄39-62岁,中位年龄57.5岁;对照组(n=25)男17例、女8例,年龄37-64岁,中位年龄58.1岁。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统计学提示2组基本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静态进展性牵伸、关节松动术,方法:(1)静态进展性牵伸。选择膝关节牵伸康复系统,将患者置于常规坐位,动力头旋转中心对准患者膝股骨上髁,并对大腿及小腿远端行常规固定,进行牵伸训练,5min/次,3-5组/d,每组训练间隙5-8分钟,持续训练1个月。(2)关节松动术。①长轴牵引:协助患者以坐于治疗床上并呈屈膝状,身体部分后倾,操作者面向患者双手紧握患者小腿远端,并向足端全拉15-20秒,持续5次;②前后滑动:患者体位及姿势不变,操作者面向患者,将其中一手置于患者小腿近端,另一手握住小腿远端,联合用力将小腿轻微上抬且小腿近端不动,借助肢体力量将胫骨近端向背侧推动,单次持续15-20秒,持续5次;③后前滑动:将患者置于常规仰卧位并呈屈膝状,双足平放于治疗床上,操作者坐于治疗床边,将拇指放置于患者髌骨下缘,另4指置于腘窝后方,双手固定并适当后倾身体,借助肢体力量将胫骨向前推动15-20秒,持续5次;④侧方滑动:将患者置于常规仰卧位,并伸直膝关节;操作者坐于治疗床一侧,一手推胫骨近端向外,另一手腿股骨远端向内持续15-20秒,持续5次,各操作方法持续训练1个月。
3 评价指标:采用AK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评分,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越好[3]。
5 结果:资料统计显示,2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
表1 2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从临床来看,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关节功能,从本次研究来看,2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关节功能评分均大幅度优于术前(P<0.05),提示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另一方面,手术本身虽然不会造成膝关节内部组织的大面积粘连,但通过科学有效的康复锻炼,能够加快局部血液回流,消除术处肿胀[4-5],进而加快并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
静态进展性牵伸方法借助了膝关节局部组织的黏弹性,从研究来看,该方法能够让局部软组织在长度不变的状态下降低内部张力,相对于常规康复手法而言,大幅度减少了患者在康复阶段的身体承受符合[6];而关节松动术则是以关节运动的力学原理为基础,给予膝关节面微小动力,进而引起骨关节大幅度的活动,是目前临床上应用于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功能障碍的常用手段,结合研究来看,其运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中的机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加快局部关节液流动;(2)缓解局部肿胀及疼痛;(3)进一步松解局部组织粘连,最大程度的保证组织伸张性,但在操作时须特别注意[7]:手法运用应达到患者的痛点,但不应超过患者的耐受性[8]。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达到了(88.7±6.3)分,高于对照组的(78.3±7.1)分(P<0.05),提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静态进展性牵伸联合关节松动术联合康复,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方法经对比研究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