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金
(阳江江华医院,广东 阳江 529500)
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髋部骨折发生率也呈现日益上升发展趋势[1]。在髋部骨折患者中,44%左右的患者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有30%-42%的患者为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2]。由于高龄患者本身体质较差,因此会降低骨质结构强度。现就2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4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观察组中有14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77.85±3.29)岁,平均伤后至就诊时间为(7.65±1.26)天。对照组中有15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77.96±3.21)岁,平均伤后至就诊时间为(7.68±1.24)天。
2 方法:对照组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取患者平卧位,在C臂机引导下闭合复位,满意之后,取大转子上5cm-8cm纵行切口,使用手指触摸大转子顶点,再使用锥钻进入患者髓腔中,再脂肪球形导针,选择合适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将主钉推入髓腔内,将加压螺钉导针钻入股骨颈内。钻孔拧入近侧防旋螺钉、远侧加压螺钉、2枚交锁钉,逐层冲洗切口且愈合缝合处理。观察组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外侧入路,进入髋关节后,切开肌腱、关机囊,充分显露股骨颈,手术过程中先切下股骨头(留置股骨距),将股骨骨髓腔磨制合适大小,安装合适的股骨假体,在骨折不稳定条件下予以复位关节,再正确找到股骨假体前倾角,安装骨水泥固定型假体。复位成功后,根据转子骨折的稳定性选择合理固定方式。置换后当天做好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手术后第2天做轻度屈膝和屈髋锻炼,7天后拄拐行走。
3 观察指标:分析2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总分为100分)、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松动、感染以及内翻移位)。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2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比较:2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分)
5.2 2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观察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活动时间以及髋关节松动、感染以及内翻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髋部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折疾病,髋部骨折发生率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长。一旦未妥善处理好髋部骨折,势必会导致患者并发严重并发症而出现死亡情况。
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采取手术治疗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3]。现阶段来看,常用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有:(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是一种改良Gamma钉手术方式,一方面能够增强骨折端的防旋能力和抗压能力,另外一方面能够在股骨颈内承重。大量文献研究显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也能够被应用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中,尤其是III型患者。本文研究结果显示,2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方式存在多种并发症,好发于老年高龄骨质疏松患者,因此建议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多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而言,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之后,对其加以妥善管理仍然是一大难点[4]。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之后不允许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但是长期卧床会导致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压疮、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基于此,合理评估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显得尤为重要[5]。有学者认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和稳定性能好等优势,因此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手术治疗方式[6]。早期研究资料显示,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后能够早期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早期进行关节活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尤其适用于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活动时间以及髋关节松动、感染以及内翻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方法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