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枫 郭 川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医院骨一科,新疆 喀什 844000)
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骨科疾病,由此病引起的关节功能损坏等并发症的病死率一直在老年人群中居高不下,临床上应对患有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动力加压髋螺钉(DHS)以及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2种手术方法[1],DHS是较为传统的治疗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造价低且操作简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具有治疗不稳定性,长期疗效欠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PFNA虽也有一定的术后并发症,但具有手术用时较少,术中出血量少,长期效果较为稳定的优点,逐渐取代DHS成为临床上治疗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2-3]。本文针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主要对比分析了动力加压髋螺钉(DHS)以及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2种手术方法对老年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有严重的肝肾器质性疾病者、有精神类疾病无法沟通者以及临床资料不全者,纳入的实验对象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5例,对照组(DHS方法)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62-86岁,平均(69.15±6.14)岁,;观察组(PFNA方法)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63-88岁,平均(69.76±4.63)岁。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价值。
2 方法:手术前应按照相关规定对患者进行相应检查与器官功能评估,确定患者能够耐受手术且无明显手术禁忌,在病情平稳时进行手术,应对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采取一定措施便于手术中进行控制。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2组患者均应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并在手术前30分钟静脉滴注第2代头孢抗生素,预防感染。(1)对照组:对患者进行椎管内全身麻醉后,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下完成对骨折部位的复位,采用动力加压髋螺钉(DHS)方法进行手术:在股骨大粗隆外侧进行切口,长度约为10-15cm,并将皮下组织和筋膜切开,将股外侧肌分离出来,露出股骨近端外侧的皮质,在粗隆下2-3cm处、股骨外侧的中央部位进针,朝向股骨头定点置入导针,深度为达到软骨下0.5-1cm处,侧位透视,到导针位置符合要求,进行扩孔、探深和攻丝等操作,将滑动加压螺钉置入,使用拉力螺钉对其固定,最后在钢板外侧1次置入螺钉,对伤口进行冲洗,确定无异常后留置负压引流,并分层将伤口缝合。若对闭合复位不满意,应在术中切开复位。术后应摄X线片复查内固定情况。(2)观察组:对患者进行椎管内全身麻醉后,使患者仰卧在牵引手术床上完成对骨折部位的复位,在C型臂X线机下确定复位情况,若对复位情况不满意,可通过骨圆针撬拨进行复位,确定复位满意后,进行常规的消毒和铺单,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方法进行手术:将股骨大粗隆顶点作为起始点朝向近端进行开口,开口长约4-5cm,分开皮下组织和筋膜,分离股外侧肌,将大粗隆顶点显露出来,在大粗隆顶点稍微偏前偏内的位置置入股骨髓腔导针,扩髓完成后将PFNA主钉沿导针位置插入髓腔,并将股骨颈定位针置入,于C型臂X线机下进行观察,确定螺旋刀片进入的位置与角度,向股骨头颈内钻入螺旋刀片的导针,位置应达到正轴位股骨头下0.7-1.0cm处并打入相应长度的螺旋刀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将螺旋刀片锁紧,对骨折端进行加压,安置静态锁钉与髓内钉尾帽,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其安置情况,最后冲洗伤口,确定无异常后分层将伤口缝合。术后应摄X线片复查内固定情况。手术后2组患者均应进行常规的预防感染治疗:在术后应使用抗生素24小时,并在术后12小时后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发生凝血。患者应在术后1小时开始进行适量的主动或被动的髋关节锻炼,并进行股四头肌长收缩训练。
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围术期指标,在患者手术结束后进行1-2年的随访,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方法在疼痛、功能等方面综合对术后疗效进行分析评价。
5 结果
5.1 2组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对比2组患者的围术期各项指标,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手术中出血量也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
5.2 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比:对比2组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Harris评分,2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评分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比
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差,一般患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疏松,而且关节活动能力退化,下肢在负荷过重时容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结合老年人生理退化等特点,治疗起来尤为复杂。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器种类很多,主要包括髋外固定系统和髋内固定系统,髋外固定系统主要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方法,DHS内固定技术较早应用于临床,同时具有加压和滑动的功能,但由于内侧无支撑物,且不防旋,因此长期疗效不佳,治疗预后较差,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较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近年来临床采用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技术)手术方法具有较好的加压与抗旋的作用,强度和稳定性均较好,手术用时较少,且手术创伤与DHS相比更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小,骨折愈合率较高,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PFNA技术开始逐渐取代动力髋螺钉(DHS)成为治疗老年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靠方法[4]。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围术期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考虑,具有参考价值,而对比2组患者在手术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考虑,具有参考价值,表明采用PFNA的手术方法治疗老年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优于DHS方法,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与陶训勋等[5]人的研究内容相符。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技术)手术方法治疗对老年外侧壁不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优于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显著,手术创面小,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小,可以被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