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彬 杨皓然 刘文均
(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外二科 , 广东 珠海 519085 )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由于拇指或腕部活动频繁,导致局部出现渗出、水肿和纤维化,鞘管壁变厚,肌腱局部变粗,肌腱在腱鞘内的滑动受阻,引起手及腕部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的临床症状[1]。由于腕及手部的功能在人们日常活动中极为重要,加之目前该病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封闭疗法以及理疗等传统方法,不仅治疗时间长,且疗效有限,给患者带来身体及心理负担[2]。近年来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一种新兴的理疗新技术,对于治疗肌肉骨痛方面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冲击波,探讨发散式冲击波辅助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治疗的病人8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诊断。排除标准:(1)1 个月内服用过止痛药物;(2)感觉障碍及皮肤感染;(3)双氯芬酸钠过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共计纳入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其中,观察组患者男22人,女20人,年龄范围26-62岁,平均为(37.23±4.61)岁,病程3-8个月,平均为(4.67±1.02)个月。对照组患者男21人,女21人,年龄范围27-65岁,平均为(36.69±3.59)岁,病程2-8个月,平均为(3.92±1.83)个月。对比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2 方法:2组患者均进行双氯芬酸钠二乙胺乳膏(规格:20g:0.2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91)局部涂抹,3 次/d,7天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瑞士产Swiss DolorClast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操作前对桡骨茎突体表解剖标志及痛点定位,并于涂抹皮肤耦合剂,设置冲击波能量为2 bar,频率为3 Hz,冲击次数为2000 次,每次治疗间隔为1 周,疗程为4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调整治疗压力[3]。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4周腕关节功能评分(Cooney),相关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4周的临床效果。(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组皆对休息痛、患侧肿胀、压痛等3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最高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重。(2)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法:优为90-100分,良为80-89分,可为65-79分,差为<65分。(3)临床疗效:①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腕关节活动正常,不受限;②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腕关节活动功能改善;③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痊愈率=痊愈例数/治疗例数×100%。(4)不良反应:记录患者发生皮肤发红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数/总例数×100%。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比较: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有效率92.86%及痊愈率76.19%,显著高于对照组54.76%,9.52%,差异显著(P < 0.05)。具体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比较(n,%)
5.2 2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和4周时,对休息痛、患侧肿胀、压痛等3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治疗前,2组无差异(P> 0.05),治疗1周后,2组患者评分均有下降,治疗结束后与治疗1周时对比,观察组评分下降更为显著(P< 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具体见表2。
表2 2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与治疗1周相比bP<0.05,dP> 0.05与观察组相比cP<0.05。
5.3 2组患者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的Cooney腕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但对照组治疗4周后Cooney腕关节评分与第1周相近,差异不显著(P> 0.05);观察组Cooney腕关节评分高于同期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具体见表3。
表3 2组患者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
5.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有1例皮肤出现红疹的症状,2天后好转,红疹消失,对照组有1例出现局部皮肤瘙痒症状,3天后消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4%,无显著差异(P> 0.05)。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骨科常见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以桡骨茎突部隆起,手、腕、指疼痛及活动受限为主。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常用方法有手法治疗和封闭等,通常有一定疗效,但效果较为有限,同时具有易反复的缺点;手术治疗虽然见效快,但花费高、创伤大、易造成组织粘连。ESWT 是一种由治疗仪发出的机械波,其能量可以穿过表浅组织直接到达病灶深部。目前主要认为体外冲击波有成骨效应与代谢激活效应、机械力效应、空化效应、痛觉神经感受器的封闭作用四方面的特殊性能,在治疗时发挥了作用[4]。本文旨在探究发散式冲击波辅助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可行性,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腕关节功能评分(Cooney)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的更加明显,并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临床有效率和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作用机制上来看,冲击波作为一种物理机械波,在不同密度组织间传递时产生了能量梯度差及扭转牵拉力,从而引起成骨细胞内外一种物理刺激信号的传导,可促使组织间的松解,加速微循环,促进细胞摄氧,进而起到松解软组织、缓解疼痛的目的[5]。同时,冲击波产生的机械应力促进骨的代谢,不同大小、方向及频率的应力作用在骨细胞上,从而调节骨的生长。空化效应产生的大量的微小气泡迅速膨胀,释放较高的热量,增加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加速微循环,松解粘连肌肉,利于症状的改善[6]。在缓解疼痛方面,冲击波可调节化学介质的成分比例,进而改变感受器对疼痛的接受速度,阻止疼痛信号的产生和传播,同时促进大量的自由基的释放,通过减少产生疼痛的某些化学介质的产生来缓解疼痛。观察组在双氯芬酸钠外涂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明显改善了症状,较好的恢复了腕关节功能,而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有效率和痊愈率。本研究的对照组是采用外用双氯芬酸钠二乙胺乳膏单一治疗,它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减轻疼痛及炎性反应,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要保证使用频率及按摩吸收的时间,这样才能在局部病变部位保证有效药物浓度,穿透皮肤,直达病灶,抗炎止痛,减少刺激[7],但我们发现该方法治疗后4周与治疗1周效果差别不大,因此可以看出单一使用双氯芬酸钠二乙胺乳膏外涂效果有限,而且有效率和痊愈率不高,治疗效果逊色于发散式冲击波辅助治疗。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有1例患者表现为皮肤发红,对照组有1例表现为局部皮肤瘙痒,但是反应均较轻,消退较快,对疗效没有影响,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均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发散式冲击波辅助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能够较大程度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腕关节功能,安全性较高,而且疗效显著,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