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 王晓平 朱巧雅 梁海健
( 贺州市昭平县人民医院 , 广西 昭平 546800 )
深静脉血栓是指人体深静脉系统中形成栓子或病理性栓塞,若血栓发生脱落,则可能引发肺栓塞[1]。DVT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致死率,危害性极大,若未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措施,DVT的发生率可高达40%-60%[2]。高龄、合并多种并存症、骨折后局部产生血肿、制动、患肢牵引等均为老年患者术后形成DVT的高危因素,在炎症和创伤影响下,其DVT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也与一般人群不同。有研究表明[3],术后2周内不明原因死亡的患者,大多是因下肢DVT脱落引起肺栓塞造成的。早期实施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DVT发生,目前临床预防措施通常包括药物和机械预防。机械预防方法主要包括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足底静脉泵、加压弹性袜。药物预防方法主要包括低分子肝素、奥扎格雷、丹参等[4]。本文回顾性分析对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观察其治疗后血小板、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和DVT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4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13例男,7例女,年龄为59-76岁,平均(65.6±2.9)岁,4例合并高血压,3例合并糖尿病,其余患者无合并疾病。对照组14例男,6例女,年龄为58-74岁,平均(66.1±2.56)岁,4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糖尿病,其余患者无合并疾病,2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差异对比无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纳入标准:(1)手术时长均控制在2-3小时内,患者体位为仰卧位或侧卧位,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或全麻、术后给予常规肌肉收缩练习。(2)患者精神正常且临床资料完整。(3)均有手术后1个月随访记录。排除标准:(1)术前已发生DVT者;(2)合并血液、心血管、内分泌等疾病者;(3)临床有关复诊、化验检查资料不完善者;(4)既往有关节置换术病史者。(5)同时置换双髋者。(6)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
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有关临床化验检查,并择期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治疗,包括早期下床进行活动,并于小腿足底应用静脉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6小时对患者行0.6ml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天1次,每天检测抗凝血4项,根据国际标准化指数(INR)调整药物剂量并使药物剂量维持于2.0-2.5之间。所有患者于术后2、7、14天行双下肢血管彩超,若临床高度怀疑为DVT,则再次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若多次报告为阴性,但仍高度怀疑则行下肢静脉造影进行确诊,对疑诊为DVT的患者,应请求血管外科会诊,并结合病史和物理检查进一步明确。
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和DVT发生率。
5 结果
5.1 2组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对比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5.2 2组DVT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DVT发生率分别为5.00%、20.00%,观察组明显较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DVT发生率比较(n,%)
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由于手术创伤等因素,易发生DVT,其发生率与年龄增长成正相关。有研究提出[5],DVT发生和肺栓塞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由肺栓塞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0.1%-0.5%,因此,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预防DVT和肺栓塞发生。
有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化学降解或酶解的产物,是一种新型抗凝剂,其分子量约为4000-6000,抗凝血功能(FXa)是普通肝素的10倍,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较长半衰期,出血倾向较低,能有效防止DVT形成。本文回顾性分析对我院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对该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能增强纤维活性和机体凝血,使机体维持在高凝状态,从而抑制凝血酶生成和DVT发生。观察组治疗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对该类患者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防止DVT发生。
综上所述,对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能降低DVT发生率,有利于其预后和健康恢复,值得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