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婷
摘 要:心理健康课是当前大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旨在为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服务,本文从一名新手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出发,指出了新手眼中心理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把控的困惑,同时指出了在不断反思和学习后顿悟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手;心理教学;困惑;反思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慢慢凸显并日益受到重视,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尤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也通过普及心理健康课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水平。
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作为新手对一节心理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把控上的困惑——心理健康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怎样才是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对课的不断打磨和反思中,也总结和悟出了一些经验。
一、新手的困惑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心理学科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全国以及各省市并无统一的教材,没有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有最大范围的自主选择权,然而如何系统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制定符合学校、学生实情的教学方案,或说如何编订校本化的教材,都是不小的困惑和挑战。
(二)要选载体实现目的
心理健康课是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对自己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做适当的调节,起到一个预防保健的作用。因此在心理课堂上,知识的传递本身不是目的,这是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最大区别。课堂的目的应聚焦于教师依托专业的心理学背景知识,借助一定的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需要选好载体、以活动和体验的形式润物细无声的给到学生,这样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
比如如何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主题课。如果我们直接将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方法列出传授给学生,这虽容易开展效果却也显而易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巧妙设计教学载体和方法,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良好亲子关系建构的方法并能践行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生成与预设不一致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活动结束学生感悟的收获和分享也至关重要,在备课时新手会预设学生可能产生的感悟,然后在PPT上做好总结,一旦学生分享结束,就呈现PPT上我们的预设结果,一堂课就会显得漂亮与完整。
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生学生的生成与新老师预设的不一致的结果,这个时候,一是新手容易慌,不知道如何接话,二是生成与预设不一致,没法呈现自己预设的内容,一堂课的“完整性”好像就被破坏。
(四)提问方式难以把握
心理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方式为“四F提问”,具体内容为,第一层:事实Facts,比喻为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实;第二层:感受Feelings,代表个人主观感受、情绪或直觉;第三层:发现Findings,代表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体验的问题,以引发多元交流;第四层:将来Future,即思考如何把经验应用在未来生活中。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每一个活动开展后都应该有学生分享的环节,而学生的分享内容是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进行,提问方式不同,分享的指向就不同,而学生分享的深度可以体现出活动设计和开展的效果如何。
(五)课堂氛围不尽人意
我们希望一节心理课实效性强,能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有差强人意的地方,大专院校课堂上,学生积极性较差,在一些活动体验时参与度不够,课上学生不配合或回答的“蜻蜓点水”,亦或是为博眼球而瞎叫唤,最终导致班级内无法形成真实情感的交流,活动也不得不草草收尾,这样的氛围于生于师都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教学目标实现不尽人意。
(六)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这是新手教学时容易犯的错误,为了不使课堂留白的时间过多,新手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也会安排的滿满的,事实上,一旦内容安排的过于紧凑,就会像赶进度一样匆忙,每一个环节只能带过,深度就不够。
不允许时间的停顿,心理课堂不是教师在说,就是学生在完成任务,一旦出现安静的时刻,更加紧张。甚至到提问抛给学生连思考的时间都不预留的程度,等待时间太少,感觉只要教室是安静的,就会浑身不舒服、紧张,其实这是种错误的认识,一般说来,学生要完整回答一个记忆性问题,思考时间太少是不够用的。
二、新手的反思
先知不足才知如何改进,在课后不断反思、教学研讨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笔者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把控上有了如下顿悟:
(一)主题选择,立足理论与实践
在主题的选择上,虽然没有具体教材,但可以根据理论或实践进行选择:
1、参照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2、根据心理健康的标准选择主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等。这每一条标准都可作为预防性的主题且能形成课程体系。
3、校本化的选题:可以根据个案咨询中常见的问题选择主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笔者在咨询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一定程度的共性,可以选择常见的问题设计教学。如经常有女学生因为友谊中出现了“第三者”导致失落、被忽略、不平衡等感受前来咨询,针对这样共性的问题,可以专门针对女生开展一节团体辅导课,帮助学生认识友谊的真谛以及当遇到友谊出现“第三者”时自我调节的方法;还有学生会因为自己性格内向前来咨询,苦恼于自己的性格,针对这一类问题,可以给学生进行“认识内外向”主题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内外向的含义,消除对性格的误解以及对内向性格的偏见。
(二)选好载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心理活动时,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那是外行对心理课“就是带学生玩玩”的误解。活动本身是次要的,活动所承担的教学目标才是主要的。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想一想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哪些活动可作为载体。一个好的活动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动机,促进学生互动,协助学生领悟以及探索学生情绪的作用。心理活动课可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
(三)采用不同提问方式,切忌一刀切
教师的提问会直接影响学生回答的方向,在心理课堂上,提问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如关于隐私性话题的提问可采用投射性提问,可以用“如果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做?”等方式,学生在回答他人的时候会代入自己,同时也比较隐晦,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防御”。同时应注意根据问题的不同要给出不同的预留思考或讨论时间,如果问题难度较大,可以给学生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2-3分钟的思考或讨论时间。
(四)制定公约,规范课堂纪律
针对课堂纪律散漫,学生不积极参与游戏与活动,学生回答喜欢调侃,或是嘲笑他人的回答等不利于课堂氛围的情况,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课前花1-2分钟与学生建立課堂公约(公约应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这些公约包括:保密、尊重、团队合作、分享、倾听、放弃的权利等。还可以是当学生因为活动环节气氛热烈不能马上安静、教师想要收回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制定拍手三下,学生立马从讨论环节安静下来、注意力给到老师这样的公约。
(五)以大化小,化解时效性不足的尴尬
一节课主题越大,在设计活动时越难聚焦,课堂的实效性就差。而围绕一个细小的主题更容易设计出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
如《如何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课堂设计,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其实是个双向的过程,我们授课面对的群体是学生,因此应设计一堂以学生立场出发的良好亲子关系构建课。
如果这节课,直接将目标定位为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亲子关系,则不知该如何设计活动载体,且想要通过一节课就实现这一目标,颇为不实际。于是笔者将目标小、少、精化,聚焦于:当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时怎么处理更好,这样一来,核心活动设计了三个角色扮演的情景,请每组同学还原自己是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冲突,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换位体验父母的感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依次类推在人际关系主题下,如果我们将一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则可想而知课堂上更多的只能是认知方面的指导,如在与人相处时要学会宽容、学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等,因为这一目标太过宽泛,如果我们聚焦这样的目标,学生只有认知,没有技能方面的指导与练习,课堂的实效性就差。
而如果我们将课堂设计聚焦于某一个点,可以是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或是学会赞美等任意一点,然后整节课围绕这样一个小目标去设计教学环节,一节课教透一个知识点,学生体验、练习并学会该项技能,则课堂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六)创设好情境,情感体验才能水到渠成
心理健康课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针对不同的目标,情境创设要求也会不同,认知层面的目标、涉及到较少的自我暴露,对情境创设的要求相对较低,而一旦涉及到深层次的自我暴露或需唤醒学生情感,则一定要做好铺垫,创设好情境,才能水到渠成。
应该有巧妙的设计,足够的情感铺垫,学生才会真情流露。如果我们的课堂没有这样的情境创设,直接让学生干巴巴的分享,学生也会无话可说,情感层面的目标难以实现,课堂教学大打折扣。
(七)换个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心理健康活动课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即使是在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总结,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
在认识自我气质的心理课上,笔者刚教学时是将每种气质的特点罗列出,再列举出每种气质类型的代表人物,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状态。经过思考,笔者将此部分的教学设计调整为先列举每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人物,再由学生思考讨论这一代表人物的特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这样,虽然教学材料不变,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节常规课上很好的体现了心理课的理念,学生的参与度等也都得到很大提升。
举一反三,在其他很多课程的设计中,如果将自己要传授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得出来的知识,学生才会记忆和印象深刻。
三、结语
总之,每节心理健康课都应精心准备,立足学生需要,设计巧妙环节,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加课堂实效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自助、自我教育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应在不断实践、反思、学习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童秋萍. 中职生心理课堂“四F”提问模式的实践与改进策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