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眼见皆为“虚” 指导操作最为实

2019-11-30 13:09户建英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刘老师四边形长方形

户建英

在著名的教育童话《鱼牛童话》中,鱼听青蛙给他讲在外面见到的牛,鱼根据青蛙的描述即刻勾画出他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犄角,嘴里吃着青草……在教学中,学生也会出现各种“鱼牛”现象.课堂上学生明明听懂了,可一做题就错误百出;明明与之前探究的问题类似,可学生却思来想去不明思路.久而久之,学生既考不出分数,也形不成能力,其核心素养也无法落实.

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了多讲、细讲,有时候下课了还拖堂讲,没讲完觉得不过瘾,结果学生仍然没有学会.真的是学生太笨了吗?原因何在?教师往往像青蛙一样把知识单方面地讲授给学生,所以学生自然会像鱼一样结合自身的经验建构出各种“鱼牛”.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又应当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经验来提升学生的素养,让学生既听得懂,又学得会?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提出:“把学生看成主动的人,能够反思和协调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从那里吸收知识.教师针对儿童需要提供指导和支持.”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追求学生听懂了,而不专注其能力和素养.教师要做的并不只是告诉学生知识或者该做些什么,尤其不能以专横的手段告诉学生必须服从你的要求,而忽视作为学生应该具有的责任心,或者告诉学生作为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而否定了学生的自我觉察力.我们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如何有效指导学生,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下面以威海市钦村小学刘洋老师执教的“特殊的四边形”一课为例,具体谈谈我对皮亚杰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理解.

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学生围成的各种四边形(1-13号).

师:你都找到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不规则的四边形.(板书:贴模型)

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把1-13号四边形分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特殊的四边形和一般的四边形.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研究过哪些四边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把正方形和长方形模型移到一边)

师:回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师:之前我们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从边和角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想一想,我们研究特征的时候都用过哪些方法?

生:我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来研究的.

师:我们今天可以用这种研究方法来继续研究后面这两种四边形.

小组活动研究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师指导学生活动)

……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思维导图记录学生的研究结果.具体板书如下图:

师:数学上规定,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或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成功地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现在请同学们用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再来研究梯形.

反思收获:

刘洋老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研究入手,先回忆研究用到的方法,然后借助这种经验以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探究为主,以梯形特征探究为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刘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获得知识方法和活动经验.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刘老师分三个梯次引导学生实践探索.首先,刘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回忆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的方法,从而唤起学生的活动经验为新知探究引路搭桥.有所感觉之后,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和格纸等工具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交流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和经验继续探索梯形的特征.活动中学生对工具充分应用真的使他们的思维活了起来了,用格纸验平行,用尺子测量表边的长度,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学生们全心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此时的教室里无声胜有声.所以,刘老师之前的铺路搭桥只是课堂教学的浅表价值,学生学习愿意的、动力的生成和能力的习得与生长才是它的意义所在.这种生长,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理想的境界.

这时候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更多的是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课堂上的孩子们就会慢慢成为敏锐的观察者和自觉的探究者.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实现学生对知识自我感知和主动内化,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身生长.另外在交流活动中,刘老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记录学生得到研究结果,明了而有层次,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对学生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领.

学生的学习潜质犹如大树的种子,其生长固然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教师可以为此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不能代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和成长.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把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学生与教师、同伴一起参与各种挑战性的活动,通过协同、合作、对话和体验等教学环节,他们共同建构对问题的理解.只有这样,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展开,能力才能通过载体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得以提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和主动内化,教师即便讲得再精彩,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场“个人秀”,并不见得就能促进学生自身的生长.因为学习的潜质在学生的体内,学业的长足进步不是简单地依靠教师的力量去教,而是需要学生自己走到正确的轨道上,需要唤起对学习及学科知识的内在兴趣,并锻炼投射到学习中的意志力.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句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有效的实践,也只是借用这些华丽的躯壳来“包裹”抽象的数学问题,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犹如做菜,如果只是听一听烧菜的配料和程序,相信几天就忘记了.如果在旁边看师傅如何做,印象则会深刻一些.换一种方式,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做一遍,那多半就学会了做这道菜.教师都需努力修炼,做一名会指导的师傅,让学生的经验生长出核心素养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刘老师四边形长方形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分类数 不出错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巧替换 妙解答
四边形逆袭记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