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娟
【摘要】教材的呈现方式是静态的,而教学是一种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如何从静态的教材转化成动态的学习过程就需要教材活动化,即基于教材设计“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学生认知特性;数学学科性质;社会生活需要,研读教材,设计直观生动、积极体验;层次分明、经历感悟;贴近生活、适应发展的数学活动.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材;设计
一、对“教材活动化”的价值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总体目标当中,由此可见,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小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积累呢?显然,小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以往关于数学活动这方面的研究都是从比较广泛的、着力于“活动”层面的研究.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如果把整个数学教学都看作“数学活动”,那就过于泛化了“数学活动经验”的特定价值.当然很多学者对“数学活动”的理解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数学活动仅仅是指行为操作层面的,其实它还包括思维操作层面的.而我这里所研究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地从活动这一现象出发,还包含了对数学教材这一隐性事物的研究与思考.如果只是研究如何设计数学活动,不结合教材思考,那就失去了教材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时刻结合着教材研究的“数学活动”显得更有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对“教材活动化”的认识
最新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尤其是低年级的教材看上去是那么“简单”,一、两幅例题图和问题,还有想想做做就构成了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浅显地将教材应用于课堂,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吗?我想是不能的.这时候,就得深度挖掘教材的意图,设计数学活动,将静态的数学教材转化成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这就是“教材活动化”.这与“活动化课程”“活动化教学”等都是有区别的,首先“活动化”置于后,一来是为了突出“活动”,二来是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次,这里是将教材活动化,活动化的主体是教材,这是一种不脱离教材这个大背景下的活动化.实质上,就是不改编教材,甚至不改变教材结构的前提下,将教材变成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对“教材活动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基于学生认知特性,设计直观生动、积极体验的数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活动的设计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好比一个数学专业极强的教授未必能让学生理解他所说的话,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数学活动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起点.
比如,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我们看教材上有两幅情境图,一幅是兔子篓筐里分别装有3,2,1,0根萝卜图,一幅是拔萝卜图,其实可以把这两个场景合并成一个场景,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玩一个拔萝卜的游戏:本来地上有4根萝卜,小白兔来拔萝卜,拔走一个就问学生,地里还有几个萝卜,最后一个萝卜也拔走了,地上没有萝卜了,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自然地将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小学生来编一个拔萝卜的故事.像这样玩游戏、编故事的活动既直观生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玩中乐,在乐中悟!
(二)基于数学学科性质,设计层次分明、经历感悟的数学活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经历提问—探究—反思的过程,从而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如,研究平均数这一课中,教材直接出示套圈比赛场景图,给出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而徐斌老师他没有直接出示,对教材进行了精心改编,围绕求平均数的两个变量总数、人数进行了三层铺垫.首先出示简单的统计图,四个男同学都是7个,四个女同学都是6个,从这个统计图学生可以明显看出谁胜谁负,徐老师当时这样问:“如果让你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队的整体水平,是哪个数?”这样问了之后学生对“平均”会有一个模糊的感觉,第一层次的铺垫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思路;第二层次将统计图男女生成績简单改变,围绕相关变量“总数”展开,通过引导,学生立刻明白,可以算出两组总成绩进行比较;第三层次重点围绕相关变量“人数”展开,男生队4人都是7个,而女生队还是都是6个,但这一次女生队多了一人,这样再看总数就有点不公平了,让学生体会到有时候总数不能体现出优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需要利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比较它们,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和人数有关,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展开,学生经历了平均数的探索过程,体会到平均数的作用和含义.其实,教材就是将这样一个过程整合在了一起,所以,我们教师要有这种探究的眼光,再把这个整体细化成一个个有内在逻辑体系的部分,就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自然就有了数学的味道.
(三)基于社会生活需要,设计贴近生活、适应发展的数学活动
有人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学数学呢?除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等和略显单薄的数学思维,生活中好像就用不到数学了.所以,我们的小学数学应该更加生活化,贴近社会实际,正如数学课程目标所要求的那样,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特点和价值.我们教师是活资源,可以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活动.
四、结 语
因此,让教材上的内容“动起来”,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的时候可以将几方面因素都考虑在内,可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做到其中一点,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有所取舍,把最能体现这堂课价值的活动留下来,并把这些活动进行合理地安排.“取舍彰显智慧”,做一个有智慧的数学活动设计者,需要时时思考学生的情况、数学的性质、社会的发展,以教材为根基,设计出激起学生兴趣、感悟数学特质、贴近社会发展的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