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

2019-11-30 03:42
图书馆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寒地黑土少数民族

赵 晶

(绥化学院图书馆,黑龙江 绥化 15206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之一。地方文献数字化不但能有效减少文献的破损、遗失,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文献利用率,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及科研的需求。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是我国东北(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特有的地方文献资源,是记载东北少数民族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等方面的文化典籍。当前为适应数字化建设需要,寒地黑土地域各级各类图书馆均已不同程度地开启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省级自治区图书馆、某些重点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寒地黑土地域各类少数民族文献专题数据库等,但因受技术、人才、资金等不利因素影响,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总体上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寒地黑土地域基层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大多刚刚起步,存在问题较多。

1 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与问题成因

1.1 现状

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世居民族就达11个,如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回族、达斡尔、赫哲、柯尔克孜等。这些民族在寒地黑土长达300年的开发建设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俗,而且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文献资源,如地方节庆习俗、贤达著作、特有建筑、景点、生态环境等,成为今天寒地黑土地域经济文化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依据。尽管目前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十分丰富,且对这些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前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现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全面高水平的数字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表1是笔者以寒地黑土地域省级图书馆自治区图书馆以及部分高校图书馆为对象进行的局部调查。表2是以黑龙江绥化市及下辖区县市和当地大学图书馆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绥化市位于寒地黑土核心区,下辖1区9县市,共有31个少数民族,民族文献资源十分丰富。)

表1 省、自治区及部分高校图书馆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资源部分统计

表2 绥化市辖区及大学图书馆寒地黑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情况一览

由表1可见,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已经成为该地域省、自治区图书馆及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常态化工作,其中有关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或网站资源建设内容较为丰富,如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网站(http://www.surag.net/),设有蒙古历史、人物、文学、宗教、政治、经济、自然、风俗、艺术、蒙医等多个栏目,且部分图书馆可实现网络共享,特色也较为突出。笔者以黑龙江省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和大连民族大学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特色数据库为例进行说明。因黑龙江省图书馆是寒地黑土主要分布地域,且域内少数民族众多,包括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等46个。因此该馆积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特色数据库,包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黑土文化、金源文化4个主要子数据库,其中的金源文化子库以电子书和图片的形式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古代女真人及其后继者满族等共同创造的一脉相传的民族地域文化—金源文化,成为今天国内金源文化研究十分重要的资料来源[1]。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在文献数字化建设方面不仅具有公共图书馆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更兼具民族和地方特色。该馆民族特色资源库建设包括了蒙古族文化艺术、内蒙古文物博览、文化名人作品集、内蒙古草原风情、内蒙古历史文化、内蒙古红色革命、蒙古族传统医药及特色馆藏数据库等子数据库,并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多种方式,全面系统介绍了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民族医药学和文博资源等,展现了蒙古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革命精神。尤其是特色馆藏子库收录了大量的蒙文文献资源,如《玛拉沁夫研究论文集》《论巴·布林贝赫》等,成为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十分重要的资料来源[2]。而大连民族大学图书馆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文献为重点,充分利用数字前沿技术,与超星数图公司等合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东北少数民族研究多媒体数据库”。该库主要包括了东北少数民族研究专家文库、满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库、民族地区环境与文化变迁研究文库、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库、北方民族生态文化研究文库、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文库等子数据库。其中的北方民族生态文化研究文库主要收录了对北方各民族起源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文化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文献,为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3]。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寒地黑土地域省、自治区、大学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该地域省、自治区和大学图书馆均已购置了扫描仪、相机、拍摄架等数字化设备,基本可以满足馆藏及向有关单位和民间搜集整理的寒地黑土文献数字化日常工作的需要。但目前这些图书馆的一些文献数字化工作,如寒地黑土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因这些古籍尺寸比较长)仅凭一般的扫描仪和摄像设备仍旧难以达到技术要求,还需使用更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智能化文献数字扫描机器人”,来实现对这类文献的保存利用。“智能化文献数字扫描机器人”技术速度快、图像“全真”,目前全世界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图书馆文献数字化都已使用此技术[4],而寒地黑土地域的各大图书馆还未利用该技术。

由表2可见,类似绥化市无网站、无资源、无平台的基层图书馆在寒地黑土地域还比较常见。笔者经过调研发现绥化市下辖1区9县,只有肇东市图书馆(www.libichang7.com.cn)、安达市图书馆(http://andashi.superlib.libsou.com/)和明水县图书馆(http://mstsg.org.cn/default.aspx)设立网站,其他六区县市尚未开通网站,而这三家已开通的网站,即使设置了网站栏目或数据库,但页面设计简单,栏目少缺乏科学性且并未上传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如肇东市图书馆网站主页栏目包括网站首页、师资力量、科学研究、图书资料、教学管理、学科导航、局史馆和48小时滚动等8个栏目,其中的师资力量栏目设置明显与其公共图书馆的属性不相符;明水县图书馆对当地历史文献与县志文献虽然进行了整理入库,但其中有关当地少数民族文献可查阅的数量很少且长期未更新,目前仅见简要的元代宗王乃颜故城遗址记载文献及白家店辽金遗址记载文献。这种情况不仅使得绥化市下辖区县市读者很难在当地图书馆获得有关寒地黑土少数民族文献的信息服务,而且由于馆际间未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还使得异地读者通过互联网跨界获取资源同样困难。而对绥化市唯一一所省属高校绥化学院来说,尽管绥化学院图书馆(http://lib.shxy.edu.cn/)近年来为适应当地经济文化建设需要,收集、整理了较多的包括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在内的寒地黑土文献资源,建立了寒地黑土资源数据库,其中除了数量较多的一般性的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图片文字文献资源外,还包括绥化市本地满、鲜、蒙、俄罗斯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附文字图片50多幅以及蒙古族摔跤、射箭,朝鲜族打棍、打陀螺,鄂温克族抢“枢”,满族欻嘎拉哈,回族打篮子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图片20余幅和相关电子文献记载10 余篇,但这些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目前由于某些原因(如未加入高校CALIS 馆际互借系统等)仍达不到对外共享,仅能内部利用。

最后,通过表1和表2比较可以看出,寒地黑土地域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省、自治区和大学图书馆与地方基层图书馆在资源贮备、网站建设、数字技术运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类似绥化市的广大基层图书馆今后仍然任重道远;同时还要看到除寒地黑土地域省、自治区和大学少数图书馆外,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地方基层图书馆有关该地域的少数民族文献目前大多不能实现网络共享,仅能内部使用,造成了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共享困难,从而不利于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总之,笔者认为目前寒地黑土地域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整体水平不高,读者对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的需求与图书馆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矛盾。

1.2 问题成因

1.2.1 数字化建设投资力度不够

开发利用数字产品、提供数字服务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寒地黑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对图书馆而言无论是采购数字硬件设备,还是直接购买数字软件或聘请专家开发专门化数字软件,以及对数据库的后期维护均需大量的经费投入。目前寒地黑土地域图书馆使用经费都很有限,一般情况下投入的经费往往先用来满足本单位的“生存需要”,从而导致很多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迟迟不能上马。如绥化市及其下辖区县市图书馆,对政府投入的资金往往先用来修缮馆舍、购置办公设备及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很少再有富余经费从事数字化建设工作。

1.2.2 数字化建设管理不统一

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众多,分布广泛,使该地域各省、自治区及地方图书馆少数民文献数字化建设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问题。如表1中省、自治区及部分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中存在同一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交叉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寒地黑土地域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各自为政、独自建库,缺乏统一领导与协作,导致技术标准不统一和该地域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1.2.3 数字化建设缺乏馆员

馆员是进行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保障。目前寒地黑土地域各图书馆负责数字化建设的馆员都十分紧缺。如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具有少数民族古籍、外文古籍文献鉴定、修复能力的人员已十分缺乏,而既懂文献鉴定、修复又懂文献数字开发利用的复合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这已成为内蒙古图书馆甚至内蒙全区少数民族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最大的阻力[5]。基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馆员缺乏的情况更为严重。如表2中绥化市下辖安达市图书馆现有22名馆员中没有1人是数字化专业人才,其他区县市图书馆情况基本相同。而绥化学院图书馆作为绥化市唯一一所地方大学图书馆,虽然数字化建设走在全市最前列,但现今40多名馆员中,也仅有1人是图书馆数字化专业方面的人才。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开发利用内生动力的生成,从而贻误今天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对寒地黑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开发利用的有利时机。

2 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借鉴与对策

2.1 国内外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借鉴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地方文献数字化、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文献数字化技术、文献数字化权益保护与文献数字化共享5 个方面。(1)国外理论与实践。国外发达国家图书馆因数字化建设起步早,有关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已较为成熟。较有代表性的,一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实施全美虚拟图书馆“美国记忆”工程而向公众提出的通过互联网免费、公开获取记载“美国印象”(American Experience)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各种文献资源,并通过数字化政策和方法保藏和利用这些文献资源的理论构想,影响了许多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规划[6];二是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图书馆与文化馆、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协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文献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理论[6]。三是按需数字化理论(Digitization on Demand)。该理论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数字化项目的大规模实施而出现的,由于资金、人力、版权等问题导致的图书馆永远实现不了全部馆藏文献数字化的情况下,欧美国家部分图书馆提出并开展的文献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包括图书馆按需扫描、按需打印、按需提供网络传递服务等内容,以替代大规模的馆藏数字化项目[7]。较有代表性的实践经验,如中心联盟按需数字化服务模式——欧洲电子书按需项目(eBooks on Demand,EOD)。该项目旨在使全球读者可按需订购欧洲(1500—1900年间出版)公共领域内的文献数字化副本,读者只需通过EOD 系统或项目成员图书馆网上查询系统查找到所需图书后,提交线上订单,经系统确认有效后,数字化的图书会被传递给读者,而该数字化文献可永久储存在图书馆为其他读者使用[8];俄罗斯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资金和出台法规保障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统一标准。如制定《俄罗斯文化纲要》,在2001—2010年间共拨款2.36 亿卢布支持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主要目标、任务、具体项目规划的实施与推广;制定《古籍文献国家标准:统一要求》《文化历史遗产的文献数字化备份价格规程》等,使俄罗斯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有了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工作保障[9]。(2)国内理论与实践。目前尽管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困难不少,但地方文献数据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有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如卓么措提出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的宗旨在于是否保持了文献的本真性[10];陈诚提出数字人文时代各类先进技术的应用,图书馆必须引入新理念与新技术,将数字人文思想融入文献数字化建设中,从先进的数字化实践项目中吸取经验,与信息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实现文献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1]。如朱男等以山东文史资料专题数据库为例,提出以保留文史资料的原版原貌为建设原则,以保护山东地方文献为中心,借助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来实现图书馆特色文献数字化价值[12];蔡迎春以“民国时期文献目录数据平台”为例,认为依据馆藏文献条件,采取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合作众筹、推进营销工作和规范标准等数字人文措施,可有效提高图书馆特藏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水平[13]。

国内外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已成为当今数字时代的必然趋势,文献数字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对文献资源的升级保护和开发利用。而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则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是集资金、技术、科研和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事业。当前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主要措施包括建设数据库、搭建文献共享平台、争取政府等部门资金支持以及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等,这些措施可以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较好地推动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事业发展。

2.2 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基本对策

2.2.1 按技术等级建设文献数据库

文献数据库是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应用形式,而寒地黑土地域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图书馆数字化技术水平差距很大。目前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建设按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划分,可分为以数字网络为代表的3.0时代技术和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4.0 时代技术两个等级,而寒地黑土地域省、自治区图书馆及部分重点高校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建设基本运用3.0 时代技术。笔者认为这些图书馆可在现有规模、技术的基础上,向4.0 时代技术发展,建设以智能机器人加工和利用为主体的文献数据库,充分发挥智能机器人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快速扫描、“全真”成像等技术功能,提高文献数字化加工效率和质量,同时使智能机器人成为重要的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载体,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智能机器人人脸识别问候、迎宾接待、智能导航、语音交互以及文献咨询、讲解、播放等人性化的数据库文献服务功能,全面高效服务读者。针对基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起步晚起点低的特点,应当尽量克服困难,充分利用3.0 时代数字技术条件,从数字技术利用、资源采集、资源加工、数据库系统功能、数据库管理5个方面采取建库措施。其中数字技术利用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录音录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Web3D技术等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和利用;资源采集途径要广泛、资料要可靠;资源加工形式要多样化,建立包括文字、图像、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的各类专题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功能设计要选择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建库软件,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建库系统,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加工和开发利用;数据库管理主要是数据库初步建成后,管理人员要根据读者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改数据库系统配置,不断增强和完善数据库系统功能,如推送更多针对读者需求的人性化服务等,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将数据库使用方法和内容主动推送给读者。此外,还应尽快组建寒地黑土地域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数字技术联盟。由一家或几家省、自治区、重点高校图书馆牵头,重点针对该域内广大基层图书馆,在少数民族文献数字技术应用、开发、培训和辅导等方面进行合作和帮扶,共同克服经费投入紧张、数字技术发展差距大等困难,力争使寒地黑土地域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快速达到图书馆4.0或3.0时代技术标准,实现数字技术提升带来的“数字化效益”,从而更好地开发利用本地少数民族文献资源。

2.2.2 协同搭建文献共享平台

文献共享是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而实现文献共享的重要前提是搭建文献网络共享平台。基于寒地黑土地域文献网络共享平台搭建现状,笔者认为应搭建两类共享平台。一类是馆际共享平台。该平台首先由寒地黑土地域省、自治区和重点高校图书馆牵头制定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相关标准,如数据格式标准、描述语言标准、文献分类标准、安全保障技术标准等,并使这些标准与国内其他图书馆乃至国外图书馆文献数字化标准对接,而后通过馆际协作,与寒地黑土地域内其他图书馆共同开发建设少数民族文献专题数据库、特色网站,并共同完成文献数字化建设和维护工作,使域内每家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最终使寒地黑土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不仅在域内实现共享甚至在国内乃至世界图书馆范围内共享;另一类是馆外共享平台。该平台由图书馆与政府文化部门、科研单位、文化企业、新闻媒体、社会文化团体、民间文化组织以及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等共同建立,目的是充分发挥这些馆外文化单位、企业、团体组织和个人在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积累的丰富技术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为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服务。因此,协同建设馆外共享平台,笔者认为一是要保证图书馆与馆外众多单位组织和个人的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和信任,且树立共同的目标,即加快和提高寒地黑土地域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进程和质量,这是图书馆与馆外单位组织和个人协同搭建文献共享平台的前提;二是要明确责任,以图书馆为主体,其他单位组织和个人为辅,图书馆负责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主要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其他单位组织和个人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幕后服务。

2.2.3 培养专业化文献数字馆员

当前数字人才日益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备数字技术与行业经验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已经供不应求[14]。从事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馆员正是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紧缺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馆员,不仅要熟悉和掌握本地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具体情况,还要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对文献进行数字加工、数据分析以及数字产品开发和营销。因此,必须专门培养这类馆员。笔者认为一是要对本馆文献业务熟练的馆员加强数字化技术培训力度,如选送部分馆员外出进修,一方面学习数据库建设的一般技术,另一方面要瞄准数字技术前沿,选择本馆未来文献建设需要的数字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模式培养数字化馆员。将寒地黑土地域内外的文献专家、学者和数字技术专家等聘请到图书馆,培养文化技术兼备的复合型馆员。三是在对数字化建设馆员培养的同时加强考核,量化工作,加大奖罚力度,激发文献工作馆员的积极性。

2.2.4 多渠道增加文献建设投资

目前经费匮乏成为制约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最大障碍[15]。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发达国家图书馆文献建设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个人等多方供给。而我国文献建设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直接投资,其他渠道经费来源十分有限。当前寒地黑土地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政府文化建设投资有限。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寒地黑土地域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经费除积极争取政府资助外,首先应坚持权责统一原则,争取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后能获益直接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资金支持;其次积极利用国家文化发展政策中有关地方文献建设的帮扶机遇,争取资金支持;最后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寒地黑土地域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其他文化事业单位等公益职能,通过主动沟通和协调这些公益单位,争取由这些单位免费提供或“无偿服务”,从而节省建设资金。

3 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展望与建议

数字技术引发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尽管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正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但数字技术对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开发利用的作用会日益明显。笔者认为未来开发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数字文化产业将会成为利用该地域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趋势与目标。今后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数字文化产业开发可以包括发展少数民族数字旅游业、少数民族数字广告业、少数民族数字传媒业、少数民族数字动漫业等。

此外,为保障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目标顺利实现与各项对策的有效落实,笔者提出如下3点建议:一是开发与市场结合。文献数字化活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数字化后的文献能否体现出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16]。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图书馆首先把握好文献选题关,重点选择特色突出、利用价值高、用户需求多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开发建设。同时为避免市场竞争的负面效应,在文献数字化开发前馆际间应当相互协调,防止重复开发建设。二是技术与文化结合。数字化实质是一种技术手段,利用数字技术首先需尊重文化资源的原貌与基本特征[17]。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中要注重文献利用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要体现其内在的文化内容。为此,图书馆要尽量创造条件,保障寒地黑土少数民族文献记载的艺术形式的表演者及某些传统工艺的传承者充分参与到文献数字化建设中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话语权。三是利用与保护结合。文献数字化保护的目标之一就是最大限度体现文献资源的真实性。图书馆首先要对利用前景广、保护力度差的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文献,运用数字技术进行重点保护。如寒地黑土地域少数民族流传的口碑文献是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资源之一,但近年来因口碑文献传承人逐渐减少,口碑文献利用前景暗淡,为此要通过数字技术尽量保存这些口碑文献原有的音质、音效。其次,图书馆要依据《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在不侵犯作者著作权或第三方利益的情况下对文献进行数字化编排、重组与更改,在尽量保证文献原貌与精神的情况下生成数字化馆藏文献。

猜你喜欢
寒地黑土少数民族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少数民族的服装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