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暗香,沁人心脾”

2019-11-29 07:19赵赟韵
北方音乐 2019年19期
关键词:织体曲式和声

【摘要】本文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渊源入手,引出了创作于不同作曲家的两版《茉莉花》钢琴改编曲。文章从曲式、调性调式和旋律运用等方面指出了其相似之处,发现了两者在对比节奏变化频率、织体运用、和声变化和音乐形象等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最后,文章还论述了演奏处理和教学实践中两首作品的相异特点。

【关键词】曲式;调式;节奏;织体;和声;音乐形象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5月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钢琴音乐经典百年回顾”活动中,以本文作为宣讲论文展示了经典作品的重生之路和各有特色的内涵研究。首先,这首原作《茉莉花》是家喻戶晓的作品,堪称经典;其次,两首钢琴改编曲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将经典的原作进行了成功的改编,各具特色。

《茉莉花》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民间歌曲,源头可以追溯到清代的《鲜花调》,这是一种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间小调。考证《鲜花调》的曲谱记录,最早的记录是“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12年)由贮香主人编辑的一本《小慧集》卷中箫清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①民歌《茉莉花》旋律悠扬,宛如一幅江南水乡的山水画。旋律为bB五声徵调式,共14小节,乐段结构。全文即以桑桐先生和储望华先生分别改编的以民歌《茉莉花》为题材的钢琴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将两部作品的异同进行理论、演奏以及文化内涵的对比,以此达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风格的目的。

桑桐教授写作了的《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中第五首就是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钢琴曲。桑桐教授在作品中将民族音调和西方近现代的双调性作曲技法巧妙的结合起来,较好的秉承了原作柔美婉转的风格特征。

另一首同题材的杰出作品是2003年储望华先生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茉莉花幻想曲》。在进行民歌改编时,作曲家充分考虑到民族风格的运用问题,就像他自己谈到的那样:“因为这首歌太好了,太知名了,所以我用它写成钢琴独奏曲时不敢掉以轻心,审慎为之。”②

这两部作品在创作背景方面都运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具有共同的相似的旋律风格,但在运用具体的旋律音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谱例1:

以上谱例1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原型旋律。然而,桑桐先生的《茉莉花》主要使用了这个版本的变体旋律。如下文谱例2:

因此,两首不同作曲家的钢琴曲和民歌《茉莉花》的深厚渊源使其对比与分析具有了显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两首作品结构对比

两首作品都是民歌《茉莉花》的钢琴改编曲,既有相似的内容,也体现了不同的风格内涵。除了相似的旋律来源以外,还表现在相似的曲式结构因素和调性调式上。

请见以下的两部作品曲式结构对比图:

从上图可见,两部作品曲式结构都包含了三部性和变奏性的两种因素,桑桐先生的《茉莉花》是三部曲式里包含着变奏性,以这首作品的中段为例,运用了模仿复调的手法发展了主题旋律,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变奏手法的运用。如谱例三:

储望华先生的《茉莉花狂想曲》则是由三个变奏段落连接而成,虽为变奏曲式却带有一定的三部性。

调性调式主要体现在都运用了徴调式,桑桐先生的《茉莉花》主要调性是C徴五声调式,调性布局是:C徵—G徵—C徵。储望华的《茉莉花幻想曲》是E徴五声调式,调性布局是:E徵—G徵—E徵。 共同的徴调式的运用表现了两位改编作曲家秉承了原作徴调式的传统,体现了他们忠于原作的创作理念。

二、两首作品音乐要素对比

两首作品除了在曲式、调式调性和旋律运用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以外,在对比节奏变化频率、织体运用、和声变化等方面具有了许多的不同特征。

从上图可见,桑桐先生的《茉莉花》在节奏上没有太多的变化,贴近原作中速的要求,继承了原作平稳的速度韵律。储望华先生的《茉莉花狂想曲》发展了原作的表现力,在速度的发展上也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散板的特质,其中从48小节开始是典型的散板结构,用快速的琶音式织体将乐曲带入到激情的气氛里。

民歌原作《茉莉花》是规整的节奏和结构,在变化上没有引入散板的特质。桑桐先生的《茉莉花》完全再现了原作的节奏特征,体现了朴素的创作特征。然而,储望华先生的《茉莉花狂想曲》则拓展了原作的表现力,凸显了传统音乐中散板的特性。

两首作品因为其规模和特征不同,运用的织体类型有很多不同,桑桐先生《茉莉花》主要由分解和半分解和弦、模仿复调织体和柱式和弦织体等构成。模仿复调织体是这首作品体现民族音调的部分内容,它的运用使民族性得到升华。(见谱例3)储望华先生的《茉莉花狂想曲》因为其以原作旋律为主题,以拓展其表现力为目标,将民歌和钢琴音乐的发展手法充分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表现力。

《茉莉花狂想曲》的钢琴织体由交叉节奏、分解或半分解和弦、八度旋律加分解和弦和琶音和弦等音型组成,其中交叉节奏的音型是具有特色的织体类型,在乐曲中主题段、华彩段、连接段等部分都多次运用了三对二、四对三等交叉节奏音型,这种织体的运用体现了形象特有的清新典雅,仿佛描写了茉莉花瓣稀稀落落下降的景象。例如引子部分的三对二节奏和A2部分的四对六节奏。如谱例4:

以上的交叉节奏的运用不仅有造型的作用,还给人以推进的感觉,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也表现了鲜明的特色。

因此,两首作品在其中都创新性的运用了特殊和弦等和声运用。桑桐先生在他改编的《茉莉花》中,作者运用了调性对置和附加二度和弦等手法,给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作品的第29小节运用了附加大二度和弦(见谱例5)。

储望华先生在他的作品中也运用了这种二度和弦,并在乐曲的引子、连接段、主题段等部分都存在。如谱例6:

两部作品都使用了附加二度和弦,是利用了二度音程之间显著的“碰撞性”音响。利用了这种音响的冲突性,增加了音乐的色彩性,增加了中国音乐风格的表现力。因此两位作曲家都选择了大二度附加和弦作为主要和声类型,使音响具有色彩性又不过于尖锐,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储望华先生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说:“和声语言是这首作品的核心和关键。”③除了二度和弦以外,作者还指出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四度、五度、三和弦加六音,增加了民族风格。然而,适当运用的半减七和弦、九和弦等又增加了伤感的情绪。

三、两首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演奏对比

两版钢琴曲《茉莉花》塑造的意境既保留了原作民歌的优美隽永,又挖掘了其与钢琴艺术结合的契合点。在音乐的形象表现方面,两版作品是有区别的。桑桐先生的《茉莉花》用淳朴的创作手法表现出江南民歌柔美婉转的风格特征。然而,储望华先生的《茉莉花狂想 曲》极大的挖掘了钢琴化的演奏技法,在表现民歌风格的基础上发展了音乐形象:从温婉优雅到优美大气。下文将着重从演奏以及相关教学层面对两部作品进行重点分析。

在演奏层面的分析,这两首作品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观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需求,桑桐先生的《茉莉花》基本和原作旋律相同,它追求返璞归真的创作理念,将原作的原汁原味展现的非常清晰。在演奏训练和教学中,这首作品属于小型的组曲型的中国作品,适合于初中级的教学需求。核心演奏要点是歌唱性触键和复调性演奏技法,如前文谱例3。在具有了基本的旋律感以后,建立歌唱性的重点就是触键的连贯性。在演奏中要注意触键的深度、速度和力度,通常旋律优美的歌唱性触键,深度较深淡化了钢琴声音的敲击感,颗粒性没有那么凸显。速度放缓,可以使音色更加柔和,力度不会过于突兀。音符之间的连贯性在起音音符的优秀触键下会变的比较容易,触键的放松带来延长和松弛的音色,随后的音符要用听觉想象连接好起音的音響,突出力度转移的感觉,使旋律具有连贯性和旋律感。

复调性演奏技法的培养也要起步于初级演奏的训练中。从教学的角度看,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可以运用相关复调教材训练的同时,加强复调视唱和单声部联系的联合训练,特别在视唱训练中可以采用弹一声部,唱另一声部的重点训练方式。

储望华先生的《茉莉花狂想曲》属于中国作品的中高级级别的曲目,涉及到演奏技巧类型更加丰富。要准确地抓住作品的核心韵味,以此来正确的安排音色、踏板、力度、速度和节奏等演奏要素。

对于采用什么样的音色进而配以怎样的下键,应该遵循民歌的风格特征。原作清丽淡雅,钢琴改编曲又基本忠于原作的主题性格。因此在A主题中,下键时需要突出音色通透松弛的特性,指尖部分尽量垂直下键,减少接触面,手腕彻底放松,使音色集中而明亮,柔和却具有穿透力。这种音色的想象和模拟可以说是以民歌《茉莉花》的唱腔为原型的,演奏改编这种体裁作品的同时,应该首先研究下原作的风格特征,这对于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力度的控制是作品层次表现的关键,改编曲较好的反应了原作的内涵,却又拓展了原作的音乐内容。全曲的主要段落力度较轻,如A段和A1段,与原作的音乐性格较为符合,但A2段发展了主题的性格,由mp发展到f,力度层次明显变强,主题性格相应发生了变化,由柔和婉约的小调发展成磅礴大气、跌宕起伏的旋律,音乐的对比得到了升华。接着,补充和尾声部分出现了短暂的f力度,最后又消逝在较弱的力度中去了。在演奏中要把握住力度的变化,力度较弱的部分尽量贴键弹奏,保持柔和的效果;力度强的部分要弹出明显的强弱差异,努力表现出乐曲的对比因素,使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从速度方面看,原作是中等速度的歌曲,钢琴改编曲采用较自由的散板,在速度安排上从广板、中板到快板都有,极大的丰富了主题的表现力,又显示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较自由的散板特征。在演奏中,要把握好速度的变化,做到速度的改变要自然和贴切,防止突然转变。在乐曲中,速度的变化通常反映出情绪的转变,必须从音乐出发,速度与音乐结合起来,以此达到过渡得浑然天成。

踏板的运用方面要结合作品的风格进行考虑,笔者认为乐曲的核心主题A段遵循清晰的伴奏织体和干净的音色,在演奏中应该突出旋律的清晰和音色的透亮,因此踏板不易太多,应该薄一些。在使用踏板的转换中要非常小心,要很干净的处理踏板。

从节奏难点的角度看乐曲,出现了许多双手不对称的节奏,使作品的演奏具备了一定的难度,但是适中的、准确得弹奏出这些节奏会让作品更具表现力。在练习中可以先计数拍子慢练,如二对三的音型二音的后一个音应该插在三连音的后两音中间弹奏,四对六的音型相当于两组二对三的演奏样式,再双手对准第一音后,自然均匀地弹奏出这些不对称音符。另外,大量运用的连音节奏在演奏中要自然而流畅,切忌生硬机械的照搬节奏模式进行演奏。在节奏练习中,最困难的是准确的节奏感和出色的音乐性如何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在音乐基础上的节奏会更加鲜活,有生命力。

这首优秀的作品在充分展现原作意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在创作中很好的利用钢琴乐器的性能,为表现音乐内容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演奏中抓住绚丽的色彩性和优美的歌唱性将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以上对两首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演奏技巧的分析,在教学实践中,两首作品的教学演奏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中国钢琴作品的演绎与传播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两首《茉莉花》作品为例,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教学中,其分别代替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需求。以下笔者以七首中国钢琴曲为例进行分级展示,仅供教学工作者们参考:

从上图可以看出,钢琴教学中引入文中对比的以民歌《茉莉花》为题材的两首钢琴改编曲,不仅满足了不同级别的学习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的需求,丰富了教学曲目的内容,还具有积极的分级教学意义。

本文在对比分析两首改编自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钢琴作品的同时,笔者发现这样的对比是具有大量的收获的,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两首作品相同之处。虽然桑先生的《茉莉花》是三部曲式、储先生的《茉莉花狂想曲》是变奏曲式。然而,如上文分析得出两部作品曲式结构都包含了三部性和变奏性的两种因素;调性都是徴调式;旋律都完整的运用了民歌《茉莉花》及其变体;演奏都有歌唱性触键的要求等。

两首作品不同之处。储先生的作品速度变化多样,有散板;桑先生的作品速度稳定,无散板。储先生的作品有交叉节奏,不对称节奏织体,桑先生的作品以复调织体为多。桑先生的作品用淳朴的创作手法表现出江南民歌柔美婉转的风格特征;储先生的作品极大的挖掘了钢琴化的演奏技法,在表现民歌风格的基础上发展了音乐形象:从温婉优雅到优美大气。

综上所述,两部作品都是成功的。在显著的曲式结构、调性和旋律要素上表现出共同的民族风格,但是的在节奏、和声、织体和音乐形象上又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正如中国山水画的浓淡相宜一样,在创作中国钢琴作品时如何表现好民族性和继承性同时又兼顾民族音乐和钢琴音乐融合的需求会成为人们一直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冯智全.《<茉莉花>曲调应用中的差异》,载《乐府新声》,2009年第2期,第75页。

②储望华.《谈钢琴独奏曲<茉莉花>的改编》,载《钢琴艺术》,2005年第10期,第36页。

③储望华.《谈钢琴独奏曲<茉莉花>的改编》,载《钢琴艺术》,2005年第10期,第37页。

参考文献

[1]梁茂春.百年琴韵——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一)[J].钢琴艺术,2015(9).

[2]向耀莉.浅论中国钢琴音乐之民族化元素[J].音乐创作,2013(6).

[3]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10(1).

[4]唐朴林.华乐魂——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要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6).

[5]杨锦.试谈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演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2).

[6]曹莉芳.论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J].中国音乐, 2009(3).

[7]王志毅.《茉莉花》的地理属性[J].黄钟,1999(4).

[8]冯智全.《茉莉花》曲调应用中的差异[J].乐府新声,2009(2).

[9]储望华.谈钢琴独奏曲《茉莉花》的改编[J].钢琴艺术,2005(10).

[10]陈云飞.浅谈钢琴独奏曲《茉莉花》的教学体会[J].钢琴艺术,2009(4).

[11]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赵赟韵(1978—),女,天津人,碩士,副教授,供职于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织体曲式和声
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