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文化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应用

2019-11-29 11:24杨冬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校

摘 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重视地方民族文化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从地方民族文化素材视角分析高校加强民族团结的路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规划了新方向,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指导思想。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为云南发展确立了“三个定位”,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围绕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必须先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这个关键。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云南西北部,是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之地。滇西北有12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56.79%,相邻的迪庆是藏区,丽江是涉藏区,学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31.73%,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和谐相处。学校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深化学习民族理论,以学习增强民族团结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内涵指出“在多民族国家里,要求各民族团结、联合起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国家社会的稳定,关乎国家的繁荣发展。我们党民族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不断拓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实现各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作为一所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加强民族理论学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地方民族文化视角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途径

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学生心中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是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精彩一笔。在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载体,地方民族文化为魂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凝聚力。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以课程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打造实体化的载体,在国民教育中嵌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使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开辟更多学生交流、活动的渠道。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这是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大主要途径。

注重顶层设计,增强师资力量。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需要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增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学校各部门齐心配合,形成了一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辅导员及各专业教师结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对加强各民族师生间的交流交往,营造师生间团结友爱的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推动民族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次,这支队伍通过加强马克思主要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的科研研究,通过调查研究、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等形式,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才智。目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校级重点课程建设的体系。

注重量身定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无缝对接。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开展地方民族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相结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充分运用地方民族文化素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注重立体推进,让民族文化多维浸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结合我国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介绍,融入“一条道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护”“六观”的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尊重、了解、包容和帮助,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以地方民族文化为魂,激发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凝聚力

1.取地方民族文化素材加强团结教育,打牢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多元统一体,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丰富的多元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地方文化素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是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来,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民族团结教育与地方文化素材在学校教育中更好实现整合的有效方法。

加强对地方民族及文化的整体认知,以理性的认知构建民族关系,消除歧视。丽江地处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主要少数民族有纳西、藏、白、彝等民族。纳西族是丽江的主体少数民族,它与其他民族交错聚居、友好相处的现象源远流长且十分普遍,在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利益冲突时并不盲目为大,以促成各民族群体间和谐统一、团结友好。在丽江,各民族友好共处的案例比比皆是,如金沙江畔有纳西族、藏族、傈僳族共同居住的村寨,丽江金山乡有纳西族和白族杂居的村寨,納西族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鲜少有排斥异族的行为发生,不同民族组成一个家庭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纳西族人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家稳定了,民族团结了,自身的民族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今天的丽江古城也成为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为一体的古城。所有这些都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案例和地方民族素材。通过这些案例和素材的介绍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了不同宗教、文明、民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过程,领悟“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2.引多元地方民族文化载体入校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加大载体宣传教育,引用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载体提高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如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民族绘画、民族打跳、歌曲等。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如丽江传统节日“三多节”,这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纳西先民把对自然、祖先和英雄的崇拜集中在祭祀“三朵”神上,通过这一节日,不断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了解纳西文化“人与自然是兄弟”与今天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致性,再次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除此之外,学校还将课间操与民族打跳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课间打跳,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扩大参与的范围。学校艺术设计及美术教育专业的同学还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民族文创作品。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也提高了团结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3.主动融入地方文化,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拓宽发展路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需要利用地方资源主动融入、主动出击。近几年来,丽江在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木府博物院”等也通过重点建设成为丽江文化产业市场的排头兵。把地方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带入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逐步建成了以“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开南研习所”“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木府博物院”等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实践活动为源,带学生走出校园感受地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内容,从而形成各民族的团结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知识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与民族团结教育息息相关。从地方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地方高校要突出教育特色和优势发展,将地方民族文化与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行为,这将成为高校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2017,10.

[2] 杨福泉.当代云南纳西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7.

[3]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2017,10.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廳基金项目《滇西北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J0382。

作者简介:杨冬梅,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高校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