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路径研究

2019-11-29 11:24张兆翔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日常管理人际关系大学生

摘 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与大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大学生宿舍关系类型呈现多样化,建立和谐的宿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重要部分。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学宿舍和谐人际关系构建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宿舍和谐;日常管理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宿舍是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当前我国高校,“95后”、“00后”成为主体,他们求知欲强烈,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兴趣爱好广泛;他们敏感细腻,注重隐私,内心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他们注重自我,对集体主义缺乏正確认知;他们价值观务实,功利性倾向明显,理想化色彩比较严重……这些特性也在逐渐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关系的现状,不再执着于追求将舍友发展成为亲密无间的知心朋友。当然,当前大学生宿舍不和谐的情况依然存在。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35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0.5%的受访学生曾为宿舍矛盾而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宿舍。调换宿舍、回家居住、校外租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宿舍矛盾的恶化,但却不是解决学生宿舍紧张关系的关键所在。学会建立和谐的宿舍关系,是营造良好宿舍氛围、有序学习生活的有效保障,也是大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发展自我的现实要求。

一、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宿舍关系类型

(一)亲密积极型。宿舍所有成员之间生活中相互照顾体谅、学习上相互带动督促,形影不离,志趣相投,宿舍具有良好氛围与归属感。

(二) 团体区分型。宿舍成员根据性格、爱好和兴趣的不同,自动组成团体派别。小团体内部之间团结凝聚力较强,而小团体与小团体之间关系阴晴不定。

(三)相安无事型。宿舍划分为多个独立空间进行学习工作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各自安好,互不干扰,交流但不交心,亲切但不亲密,彼此尊重,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四)矛盾尖锐型。宿舍内部气氛十分紧张,彼此间不仅缺乏联系和沟通,基本上处于对立的状态,相互彼此间关系严峻紧张,随时可能导致发生严重冲突或者纠纷。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个体素养的根本差异

有学生喜欢早起早睡作息规律,有学生习惯熬夜睡懒觉,有些学生干净整洁,有些学生邋里邋遢,有些学生追求远大理想信念,有些学生注重眼前享受,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倾向在朝夕相处间的摩擦碰撞;人际关系敏感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心理:意识比较行为、恶性竞争行为和其他不良心理状态等;宿舍人际交往出现矛盾时想要解决却不能很好地理性应对,凭感觉、情绪来处理问题,缺乏人际沟通和交往技能,使得宿舍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

(二)家庭环境的潜在影响

大一新生军训尚未结束就提出换宿舍,理由是家庭经济情况较差难以负担宿舍经常性聚餐,久而久之难以融入宿舍氛围;学生在宿舍遭遇冷暴力,家长反馈由于家庭溺爱,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较差,缺少合作包容意识,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单亲家庭学生性格自卑敏感,自我封闭,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困难。家庭经济条件、教育方式、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

(三)教育管理的实效欠缺

高校对于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往往偏重于纪律约束和制度规范,思想教育未能及时跟进学生成长需求;宿舍文化活动单一,且多集中在低年级,未能引导学生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营造归属感。

三、大学宿舍和谐人际关系构建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宿舍管理制度体系

1.利用大数据,相似化匹配宿舍。面对正处于价值形成、择友交往、成长成年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良好的宿舍环境对其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在新生入学前分配宿舍时,可在迎新系统或预报到系统中设置有关生活作息、兴趣爱好、消费习惯、职业理想等个性化信息填报,形成大数据平台进行相似度匹配,再综合学生地域、民族、学习成绩、专业类别等基础信息,个性化、差异化分配宿舍,为以后宿舍形成良好氛围奠定基础。

2.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及评优机制。宿舍管理制度坚持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既要保障学生的安全稳定,又要为学生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所以高校宿舍管理规定不能单纯强调学生的住宿安全、卫生和纪律,也要将创造和维护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纳入其中。另外,完善宿舍评优机制。优秀宿舍评比的依据也要对宿舍人际关系、文化建设、学习氛围等方面有所体现。

3.引导学生自主订立并履行和谐宿舍公约。宿舍公约对于每一位宿舍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有利于营造和谐宿舍氛围,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订立宿舍公约,不能模板化定制内容统一推行,要引导学生结合本宿舍实际情况,作为宿舍主人共同协商制定,激发其自主意识和宿舍归属感,感受到宿舍是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港湾,以自觉履行公约,主动构建和谐文明宿舍。

(二)强化教育内涵,构建宿舍和谐人际关系

1.深化日常教育,服务成长需求。把脉不同年级学生在心理特点、发展需求的差异,将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融入日常教育。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明确宿舍文明安全重要性,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与大二专业教育相对接,营造宿舍良好学习氛围;针对宿舍文化活动逐渐淡化的高年级同学,与大三职业规划教育相契合,增强社会适应力;与大四毕业就业教育相呼应,爱校爱舍,珍惜韶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做好职前培养。将建立人际交往意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同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并不懈追求,避免将过多精力纠缠于宿舍生活琐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阳光心态,拥抱宿舍生活;开展人际交往专题培训,针对性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2.开展朋辈教育,发挥榜样示范。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高校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是最了解学生心声的群体,也是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宿舍导师”聘用制,选拔政治硬、素质高、责任强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担任低年级宿舍导师,发现问题、答疑释惑、疏导劝解。

3.实现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宿舍人际关系,需要家庭学校配合联动形成教育合力。一是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念。二是客观应对,传授技巧,针对人际交往困难,疏导缓解情绪,客观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4.丰富宿舍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宿舍文化活动,以宿舍为单位激发集体意识,以兴趣为导向提升活动参与度。将房间号与日期相对应,设立每间宿舍的集体生日与班级宿舍生日月,以生日的独特意义唤醒学生珍惜宿舍同学相遇缘分;开展舍名、舍徽、舍歌及舍名征集展示活动,增强宿舍成员凝聚力;“小收纳、大容量”收纳比赛、叠被子比赛、内务大PK等赛事,督促学生共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避免因此产生矛盾;宿舍安全文明建设以积分累计,学期末积分兑换奖品,樹立优秀典型,发挥示范作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各类宿舍文化活动……学生在组织、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课余生活而更加充实,一些不必要的生活琐事大大减少,宿舍内部摩擦减少,宿舍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良好。

(三)健全长效机制,保障宿舍问题处理规范

1.建立预警。学生宿舍发生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是不和谐因素萌芽时没有很好地疏导协调,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对宿舍成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要形成宿舍长—生活委员—辅导员三级网络预警机制,掌握宿舍人际关系状况。

2.重点关注。对于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要抓住四大关键时间节点,关注四类重点学生群体。关键时间节点集中在:一是新生入学,尚未适应大学新环境和宿舍集体生活,二是寒暑假刚刚结束返校,家庭环境的自在放松切换到学校宿舍生活模式的不适应,三是期末考试复习周,宿舍相处时间变长导致摩擦增多以及考试压力情绪导致的焦虑释放,四是奖助学金评审阶段,不良心理影响宿舍和谐关系。四类重点人群包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惑迷茫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单亲家庭学生。

3.正确处理。针对已经出现的宿舍矛盾冲突,要根据矛盾对象、矛盾原因、矛盾性质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干预处理:稳定冲突双方情绪,客观全面调查矛盾原因,明确矛盾性质与程度,寻求消除矛盾解决办法。针对矛盾可协调解决的宿舍,明确矛盾产生的责任与原因,了解矛盾双反诉求,引导学生互相尊重,相互宽容,就产生的矛盾问题协调解决。针对矛盾不可化解的宿舍采取调换宿舍的方法避免矛盾恶化,必要时需要家长、心理咨询师配合帮助。

4.追踪反馈。对于学生宿舍关系的发展变化,矛盾冲突的产生消除,要注意追踪反馈,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情绪心理行为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切实保证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芳.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浅议[J].青海社会科学,2006(5).

[2] 熊昌茂.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构建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9).

作者简介:张兆翔(1990.01- ),男,天津人,研究生,中国民航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日常管理人际关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