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地区城乡职校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2019-11-29 01:21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调查结果素养信息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认为信息素养就是能利用大量信息工具以及主要信息来源来解答问题的能力。这一概念得到了持续而广泛的研究、实践。如今互联网时代,信息纷繁复杂,信息素养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技能,青少年信息素养更是关乎一国的未来与发展,意义重大。信息素养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一、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最早源于图书检索技能,当时信息素养被视为一种掌握信息、利用信息的技能。随着科技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研究日益深入,信息素养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认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技能,而且还包括个体对待信息的态度。

我国开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研究信息素养,学者、专家提出信息能力与信息品质、信息思维、信息伦理一样很重要。于是信息素养逐渐从“能力说”转为“要素说”。马海群(1997)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智慧(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这基本代表了我国对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

综上,信息素养涉及到技术要求,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应用;同时还与人文、经济、法律等紧密联系,这是综合素养要求。信息素养是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要素(韩静娴,2014)。

信息意识,即人对信息的感受、判断力和洞察力,简而言之就是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指和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比如信息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方法等。信息能力指理解、获取、利用、展示、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运用等基本操作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评价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将计算机、互联网等知识作为信息工具利用能力而单列出来,称为信息技术能力。信息道德是在信息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规范人们活动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总称。信息素养的四要素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不仅是个体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水平更与民族的未来与发展密切相关。欧美发达国家早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学校应该开始信息素养课程,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培养框架与培养内容。我国教育部在1984年要求各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但因缺少系统培养等,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了客观准确地调查无锡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探寻在经过了几年学校系统教育后城乡青少年之间的信息素养差距是缩小还是加剧,了解目前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哪些问题,课题组请专家指导问卷设计、试调研、重新修改问卷,并于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借助问卷星、采用网上调研,请不同院校同仁帮忙转发问卷,请学生配合调研。

问卷紧密围绕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方面展开调查,共有28个问题。目前共收回314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314份。调查对象来自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开放大学、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旅游商贸学校、无锡汽车工程学校等六所无锡地区职业院校,这六所院校包括有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生、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受访对象既有15岁至18岁中职学生(也称为预科段)(占45.17%),也有进入职校学习了一段时间18至20岁的高职学生(占54.83%);女生占56.05%、男生占43.95%;理科生55.1%、文科生44.9%。受访对象年龄、性别、专业等分布较均,问卷覆盖面较均匀,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可靠。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个体对信息有需求而形成信息动机,进而自觉寻求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时代处处蕴藏信息,能否利用现有信息资料为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是人们信息意识是否强烈的重要体现。

调查表示,当学生有了信息需求时,41.40%学生总是会主动查找,42.68%的学生多数时候能主动查找,13.06%学生有时会主动查找,2.87%的学生很少主动查找。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面对不懂的问题,能积极主动寻找信息。但2.87%的学生(即5人)很少主动查找信息,这凸显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存在一定差距。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储备。只有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信息。

本次问卷围绕学生基本信息知识以及图书馆电子资源、纸质资源的利用,这与其学习紧密相关。

1.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75.80%的学生选择了解一些;13.38%的选择非常了解,这些学生全部是大专段的理科生,其中农村生源学生占53.12%、城市生源占46.88%,城乡差异不大;10.83%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不了解,这些学生中93.32%为预科一年级的学生,其中农村生源的占78.23%,城乡差异显著。

调查表明经过了2到3年的学习,很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储备有了明显提高,且理科生对相关知识更充满自信。原来一入学时城乡学生计算机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经过在校二三年的学习,这种知识差距缩小甚至消除。

2.是否了解图书馆有免费的电子资源库可供使用调查结果:

(图一)

有了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能否合理利用有关资源,则是信息知识的具体运用。调查结果(图一)显示,34.71%知道但是很少使用,其中农村生源占69.12%,城市生源占30.88%,城乡差距比较大。25.48%学生知道但从未使用过,城乡差距不大。28.34%不知道,城乡差距不显著。仅有11.46%学生知道图书馆有免费电子资源库,且经常使用,他们全是大专段学生,其中理科生占40.21%,文科占59.79%,城乡差距也不大。

可以看出经过几年学习后,求知欲望比较高的学生(城乡差距已经不是很明显),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电子资源。34.71%知道但很少使用,这群学生中城乡差距比较大,可能是由于电脑的拥有有差距,理论与实际脱节。

3.对于本校图书馆网上的数据库检索的路径、方法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13.38%学生完全不知道本校图书馆网上数据库的检索路径、方法,72.61%学生不太清楚,仅14.01%的学生很清楚。这结果和图四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因为如果学生不清楚网上数据库检索路径和方法的话,那么他们是没有办法进行信息检索的。

4.您对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和资料分类调查结果:

从调查来看,仅8.6%的学生很熟悉学校图书馆藏书和资料分类,40.45%基本熟悉,50.96%不熟悉,且这50.96%不的学生中城乡生源各占一半,相差无几。如果说学生网络资源知识会受到城乡经济差异影响,那图书管纸质资源的使用差异应该主要受学生的求知欲及阅读量的影响,很多学生吸取知识仍然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小结:从信息知识调查结果看,虽然一入学生城乡学生的信息知识有所差异,但经过几年的学校学习,这种差异日益弥合。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学生对于图书馆的电子和纸质信息知识储备仍不足。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关键,即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索、获得、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没有较高的信息能力,那么就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真正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本次问卷围绕信息获取、信息保存、信息加工、信息运用、信息成果展示、信息评价等,上述能力层递进式上升。

1.信息获取途径调查结果:

(表一)

从调查结果(表一)来看,网络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首选(288人),百度更是首选的首先。在网络信息获取途径中,52.55%的学生选择了百度搜索,可以看出百度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方便、快捷。22.93%的学生选择了论坛、微博、微信,15.29%的学生选择了博客,0.96%的学生选择了文献数据库。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网络信息检索集中于百度,文献数据库的内容可能比较陌生,专业性较强,学生使用较少。

不过调查的另外一组数据显示娱乐是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其次是购物、查找资料。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受调查的在校高职学生人人都有智能机,遇到问题只要拿出手机,立刻上网寻找答案。仅有0.96%的学生选择文献数据库检索,这说明学生图书馆文献利用情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2.信息保存调查结果:

(图二)

调查显示对于有用的信息48.09%的学生会随时保存,46.5%的学生选择偶尔会记录保存,5.41%的学生基本不保存。调查显示大约一半的同学有保存信息的习惯,但仍有一半多的同学偶尔保存甚至基本不保存。

3.信息加工调查结果:

能否快速有效地运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对某个专题进行资料加工整理调查结果:

(表二)

从表二数据看,8.28%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很熟练地对某个专题进行资料加工处理,这些学生全是大专段学生,男生占89.12%、女生占10.88%,其中城市生源占74.12%,农村生源占25.88%,城乡差异显著。调查结果表明只有很少的学生对于自己整理加工资料能力有信心,这些有信心的学生都是大专的学生,表明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和实际运用,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其中来自城市的男性同学更具有优势。这也表明了学习阶段、性别、城乡等差异对于信息处理上有极大影响,数据显示大专段的、城市的、男性更具有优势。

4.信息运用调查结果:

(图三)

调查表明(图三)35.99%的学生选择了会了解后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32.17%选择直接复制黏贴,31.21%选择在原作基础上简单修改,0.64%选择了完全不用网上的信息。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都能意识到不能直接抄袭别人的内容,会稍作改动或者重新表达。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抄袭他人内容,似乎也没有觉得这种行为有何不妥。

5.信息成果展示手段:

(图四)

调查(表三)表明,ppt、word、wps、图片文件都是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优选手段,不过也有65位学生选择用Flash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些学生无一例外全都是理工科的男生,其中88.21%是来自城市。可以看出,专业、性别、城乡差异对于选择何种信息技术难易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6.信息评价调查结果:

(图五)

调查(表四)显示,209名同学通过询问老师和同学来进行信息评价(占66.56%),192人通过网站的机构是否权威来判断判断信息真伪(61.15%),144人通过刊物是否是正式出版物来判断评估信息,118名同学则是自己判断信息真伪。可以看出信息评价标准差异较大。

小结:信息能力是信息知识的具体运用,身处信息时代,如果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却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仍停留在理论认知上,不能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采集、传输、加工处理、运用、评价相关信息,那么也就无法真正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经过了几年的在校学习,学生的信息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信息能力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调查表明来自城市的、男性、理工科学生的信息能力有了更高的提升,这与其专业课程设计、计算机拥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规范个体活动的道德和伦理规范的总和。

调查结果显示66.88%学生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与他人共享,而且也正在这一样做;25.48%的学生愿意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共享信息,这受其信息能力直接影响;7.64%的学生则不愿意与他人共享信息,这些同学的理念仍需要进一步转变。

调查表明66.56%的学生从未在网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24.52%的学生很少对他人进行网上人身攻击,4.78%则有时会对他们进行网上人身攻击,4.14%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会在网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小结:信息道德借助社会道德、社会传统习俗等,以“善”为目标,自愿自觉地规范人们在信息活动各环节的行为。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信息道德意识还是比较健全的,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学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如何分享信息,仍有部分同学会在网络上发表不合适言论。我们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产品的生产者,我们一方面通过网络和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信息活动的权利和义务。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网络自由是有限度、有约束的,决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边界。

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策略与建议

信息素养是个人投身于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提升和优化公民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全球共识。面对更加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信息的载体、类型多元化,信息成倍爆炸,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更加凸显出来。调查显示目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受性别、专业、城乡生源等差异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出现一定分化,因此提高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一)明确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评价标准

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各院校可以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标准,比如2000年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该标准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决定所需信息的范围;有效地获取所需要信息;严格评价信息及其相关资源;把所选信息融合到个人的知识库中;有效运用信息达到特定目的;信息活动的同时了解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范畴,合法合理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同时也可借鉴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相关规定。北京2005年也发布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提出具备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做到以下七点: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的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作用;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正确评价信息以及信息源;并且把选择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和交流信息;能利用信息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能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各个院校学生生源、专业等各有不同,因此可以结合本校特色,指定适各学校的培养内容与评价标准(林豪慧,2017)。

(二)建立科学的信息素养培养体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渐进而系统的学习,应该融入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重视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各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校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比如第一阶段开设的基本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课程。第二阶段结合本专业的具体内容,将信息素养融合到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按照老师的作业要求,将作业与信息素养有机结合起来,这需要全体老师的通力合作。第三阶段为毕业论文或毕业项目设计与创作,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将信息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毕业论文或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

调查(该选项为多选)显示,有186人认为需要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178人认为需要提高网络信息搜索技巧,178人认为需要提高数据库利用能力,135人认为需要加强常用信息资源的了解,105人认为需要加强信息评价方法,仅有15人选择不需要。调查数据表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各方面知识都是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在信息时代,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信息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学习、工作的效力。

(三)充分利用图书馆

中国教育部2002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该规程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的能力”(刘跃军,2008)。图书馆在新生一入学时就需要开展图书馆藏书、检索等相关常识的普及。图书馆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提供丰富的书籍。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学校应该加强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网络信息资源,如网络课堂、电子书籍、训练题库等,以供学生学习使用。

调查表明73.2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硬件环境能够满足其学习需要,26.7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硬件环境能不能够满足其学习需要。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学校的硬件设施是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但是仍然一部分同学对硬件设施有着更高的需求。

64.01%学生认为他们没有参加或者阅读过文献检索有关的培训,仅有35.11%认为他们参加过相关培训。学校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明确信息需求,加大对学生信息检索的培训,这样学校的数字资源和图书资源才能得到高效利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意识知识才能同步发展。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更需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结合起来,强调自身作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发挥个人的能力,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与衍生性,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调查结果素养信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订阅信息
芷江西路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护理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最新中国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京发布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