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临床最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本病属于慢性疾病,主要是颈椎间盘软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造成椎动脉交感神经压迫产生以头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较多,西医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是效果较差,中医学作为临床重要的补充替代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起到缓解头晕、减轻疼痛的作用[2]。本研究观察了口服中药联合针灸推拿应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开展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50例,按照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75例。其中A组男43例,女32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5.43±2.13)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5.19±1.21)年;B组男47例,女28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5.13±2.11)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5.21±1.18)年。纳入标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头部沉重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患者经CT、MRI检查确诊;患者均获取知情同意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脊柱结核、肿瘤;伴有严重的颈动脉、椎动脉硬化;既往具有脑血管病史;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低蛋白血症、严重贫血及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评审通过。
1.2 干预方法 A组:采取口服中药治疗,用方如下:熟地黄15 g,山茱萸12 g,山药12 g,茯苓9 g,丹皮9 g,泽泻9 g,葛根30 g,炙甘草6 g,气血亏虚加黄芪、党参;痰湿困阻加半夏、陈皮;气滞血瘀加全蝎;风寒湿盛加羌活、白芷。上述药物1剂/d,煎煮药液400 mL,分两次早晚温服,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
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推拿进行治疗,针灸取穴:颈夹脊穴、百会、大椎、后溪、三阴交、太溪穴位,采取平补平泻方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治疗2次/d,连续5 d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观察疗效。推拿采用松解手法包括拇指按压、揉法刺激颈部穴位,放松颈部肌肉;采用颈椎调整手法在颈椎处于拔伸状态旋摇颈椎;采用整理手法对两侧风池、颈椎夹脊穴和肩井穴从肩井朝向两侧进行分推。推拿方法隔日治疗1次,推拿治疗3次/周,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强度、个人护理、提起重物、阅读、头痛、集中注意力、工作、睡眠、驾驶、娱乐,评分越高患者的症状越严重)以及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分离血清,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浓度变化,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试剂均为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收集的研究数据经SPSS 21.0软件分析比较,数据的描述和统计分别采用(±s)表示、t检验、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颈椎ODI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变化比较(表1) 两组治疗后颈椎ODI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均降低,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上述指标同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体内PGE2和β-EP浓度变化比较(表2) 两组治疗后PGE2浓度降低,β-EP浓度升高,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上述指标同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颈椎ODI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变化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颈椎ODI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变化比较(±s) 单位: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
例数 颈椎ODI评分 VAS疼痛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75 35.54±4.06 21.31±3.13★ 6.21±2.65 3.61±1.82★75 35.31±4.01 12.12±2.01★◆ 6.19±2.61 1.31±0.71★◆组别A组B组
表2 两组患者体内PGE2和β-EP浓度变化比较(±s) 单位:pg/mL
表2 两组患者体内PGE2和β-EP浓度变化比较(±s) 单位:pg/m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
β-EP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26.65±3.09★ 13.32±1.13 16.21±1.61★13.54±1.65★◆ 13.21±1.21 24.33±2.32★◆PGE2治疗前48.31±5.12 49.08±5.18组别A组B组例数75 75
颈椎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现代人群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而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3]。生理学研究颈部肌肉属于高度复杂、灵活的肌肉群,具备灵敏肌力小、灵活耐力差和协同容易失去平衡的特征,因此颈椎病发作后会导致神经和血管被压迫,疼痛严重。生物力学研究证实颈椎生物力学平衡被打破会造成病变发生,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各种机械或者动力性因素导致椎动脉受到刺激或者压迫形成血管狭窄、折曲导致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病发。颈椎病发生后会造成颈椎缓慢变化,失去了动力平衡,颈椎无法维持正常的受力状态,造成椎间盘内压力持续增加,严重的导致骨质增生病变,最终导致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加速了椎间盘退变过程[4]。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痹症”“颈肩痛”范畴,主要是经络运行受阻,营卫不通,日久气滞血瘀导致血脉不通,筋脉不荣,因此整体的病机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等造成颈部肌肉痉挛水肿,脉道瘀阻,颈椎平衡被打破[5]。
本研究采用了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补充替代治疗作用,中药方剂选择六味地黄丸为主,方中熟地黄可以滋补肾阴,填精益髓,山茱萸能够固涩肾精,补养肝气,山药可以补脾固肾,泽泻可以利湿固肾,避免熟地黄滋腻碍胃,牡丹皮可以清肝泻火,茯苓可以淡渗利湿,葛根能够解肌退热,生津止痉,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药性温和补中有泻,滋补肾阴,现代医学证实该方能够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局部微循环,尤其是葛根中的黄酮可以舒张平滑肌,扩张血管,调节神经根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缓解痉挛[6]。推拿则通过手法等既可以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确保人体机能正常,调节情志;同时推拿治疗能够疏通人体经络,发挥行气活血作用,而且对人体骨骼肌肉和关节起到了营养和润滑作用,通调人体的表里上下,体现了中医学人体为有机整体的理念[7]。针灸治疗则选择穴位为颈夹脊穴、百会、大椎、后溪、三阴交、太溪等穴位,百会和大椎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太溪为肾经的输穴、原穴,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8];三阴交属于足太阴、厥阴、少阴交会穴,上述穴位可以调节肝肾经气,统领全身阳气,颈夹脊穴既与督脉相通,又和膀胱经关联,针灸上述穴位可以缓解局部的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的血流速度,同时提升了脑血流量,因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更为适合,显著的改善了患者临床体征,调节椎体力学平衡[9-10]。
综上所述,口服中药联合针灸推拿应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可以减轻疼痛,缓解头晕,改善颈椎功能障碍,调节患者体内致痛物质释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