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琦
为了适应社会对国际经贸类人才的需求,也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教师自身的素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非常适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高校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看,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专业教学,都应当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既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求与实践结合,坚持按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的目标来培养人才。案例教学法是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有利于学生获得国际经贸方面的业务知识,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效果。我们过去倡导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注重学生理论和知识的讲授与学习,倡导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考前突击记,期末划重点,考后都忘记。而案例教学法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事前精心准备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大量生动具体的实践案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融入学习的整个过程,激发他们带着问题参与讨论的热情。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养成注重现实、面向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二,案例教学法是国际经贸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最适宜的教学方法。通常国际经贸专业的专业课程由主干课、方向课和任选课三大块构成,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管哪类课程均需要有相关的案例来支撑教学过程。所以,毋庸置疑,案例教学在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和特别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经贸实践在质量、规模上的飞速发展,必然对经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体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量上。实际的业务部门要求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泛的知识面外,还要熟悉国际经贸的规则、惯例和法律,了解当地文化。要掌握国际经贸活动的专业技能,就必须具备多元文化的思维和全球化的视野,能真正根据中国经济现实充分发挥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分为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与措施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国际贸易的理论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丰富。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中出现的新现象。一些新的名词、现象不断涌现,随着经济政治局势的变化,还会出现更多的新名词和经济现象,固有的教材无法实时更新。如果教师在授课中不改变教学方法,一味地固守教材内容,其结果就是机械地讲授传统的理论学说、内容,无法很好地与现实结合,最终学生也不可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去合理地分析现实中的经济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必要的实践操作技能。所以整个课程的安排是按照从贸易理论入手、逐渐过渡到实务部分的学习顺序。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实务部分更感兴趣,对理论部分的学习热情不高,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一知半解。课前不预习,课堂不认真听讲,课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最终的结果导致考试时,理论基础薄弱,实务部分又缺乏课下复习和训练,分析不到位,学习效果差。
目前高校招聘教师时,注重学历和职称,教师们大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没有从事过进出口企业的实际工作。多数教师的教学知识来自于书本学习。即便有些教师做过与企业有关的课题,但课题的最终运用也很少再回到企业去验证。因此在课堂授课时,只能通过教材或相关参考资料中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而很多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过时,与实际的进出口情况差别很大。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的不断变化,对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的一些操作细节变动了解得不够准确、及时,难免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能会滞后于现实。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核主要以传统的闭卷、开卷等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依然是重知识、轻能力。笔试的题型也多以传统的选题择、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即便有一些案例和计算,也要考虑学生的考试通过率的实际情况降低难度,一般会比较简单,学生仅通过知识点的背诵、记忆就会很容易地通过考试。而对于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操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相对较少,考核方式简单、单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深入踏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将所学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中。只有深入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有效地指导实践操作。
随着国际经贸形势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不能固守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密切关注国际经贸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随时关注各国政府颁布的最新贸易政策、措施和法令。将这些新的内容第一时间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与时代同步,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对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内容,一般比较枯燥,教师在授课时可采取多样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同章节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当学习到对外贸易、进出口地理分布等概念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分组,调查某一省市近两年的进出口情况,要求学生课后去查阅某一省市的统计年鉴,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展示、汇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锻炼了演讲演示、查阅资料、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更好地契合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在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教学中,越发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很好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机房、软件等设备,合理有效地安排实验学时,使学生通过上机模拟软件熟悉和了解进出口一般流程。二是鼓励邀请外贸公司从业人员通过讲座、企业家进课堂等多种方式跟学生交流,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际外贸业务的操作情况,提高专业感知能力。同时,可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定期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或实习基地去考察、实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进出口业务。在一个动态环境中了解真正的交易,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对于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一般理论知识扎实,但跟企业接触的机会较少,导致教师对于进出口贸易实际的操作过程和细节把握不够。高校应多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教师不定期带着学生去参观、学习;高校间可以通过建立交流机制,使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接触企业;教师还可以利用假期到外贸公司学习,争取能够挂职锻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丰富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打破过去仅用笔试的单一考核模式,丰富考核形式。从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出发,注重过程考核。在日常教学中,应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坚决杜绝以往的“一张试卷定考分”的模式。可以按照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形式的过程考核,每个阶段的考核分数将构成该课程的最终成绩。通过上机操作、撰写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英语口试等方式,分别考查学生的外贸业务流程操作技能、社会调研及写作能力、英语水平和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