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表现,认为社会环境复杂化是外在诱因,学校德育片面化是直接因素,家庭教育放任化是间接推手,思想认识失位化是内在根源,提出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策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成长目标;以公德教育为核心,培育当代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师风建设为保障,夯实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师资力量;以优秀文化为动力,强化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使命。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滑坡 表现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12-03
进入“十三五”规划以后,国家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与灵魂。从狭义上讲,思想道德素质就是做人的准则和标准;具体上看,是指人们从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人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人生价值积极向上。他们衷心拥护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要求,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农村深入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努力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的不良趋势。本文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滑坡”的主要现象及根本原因,探寻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以期能够为高校人才培育提供参考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表现
(一)个人本位突出,过度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从小生活在较优裕的社会家庭环境下,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迫切希望能够早日摆脱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受到西方“普世价值”观和极端自由、享乐主义思想的腐蚀与熏陶,一些大学生吹嘘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甚至通过标榜“另类、个性、新潮”的方式,做出一些出位的行为。
在处理集体和个体、个人与他人关系問题上,有的大学生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为了满足所谓“自我实现”的虚荣心理,部分大学生在处理索取与奉献关系问题上,一味地强调索取,过于急功近利,理想信念缺失,敬业意识薄弱,唯利是图,把个人工作上的付出和贡献当作向集体与社会索取的筹码;在处理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上,讲实用、重实惠,缺少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物质生活目标的实现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甚至不惜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为代价,达成“一己之私”的目的。
(二)诚信意识弱化,缺乏主动关爱意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一些大学生由于在学习上缺乏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错误对待学习,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平时逃课厌学,考试传抄答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4%的受访者确认自己或周围同学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66.6%的受访者感觉当前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关于大学生考试弄虚作假、论文抄袭剽窃、伪造简历和证书,以及逃避返还国家助学贷款义务等不良行为的报道时有发生。
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犯罪典型案例(如“北大学生弑母案”)警示我们,当代部分大学生正日渐丧失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 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互助关爱。虽然多数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表示较为强烈的不满,但在道德选择与评价上却存在着矛盾和困惑。少数大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荣誉与耻辱、善良与丑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之间的界限,人际交往过程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在别人对自己偶有冒犯时恶言相向甚至蓄意打击报复。
(三)心理脆弱敏感,难以承受困难挫折。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来看,现代经济社会多变快速的生活节奏、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氛围,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的心理变得更加脆弱敏感。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严重滞后,与生理和智力的发展情况不成比例,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由于从小缺少艰苦环境的锻炼和磨砺,不少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困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造成人格扭曲。稍微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没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没有正确对待和解决困难的方法,承受困难挫折的心理能力相当脆弱。不能正确分析对待周围良莠不齐的人和事物,不能有效抵御外界各种不良诱惑的刺激和引诱,逐渐形成不正常的心理结构,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分析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比例日趋增多,因为失恋、求职失败导致大学生轻生或报复他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贪图物质享受,过分追求金钱财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成员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高档化。在高消费思潮的影响左右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少人加入到追求前卫时尚、贪图玩乐享受的“拜金”大军之中,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超前化。在生活方面,爱慕虚荣、相互攀比、借支消费,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花样。生日聚会及节假日宴请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把金钱看作人生首要目的所占比例逐年攀升。不少大学生直言不讳地认为金钱的地位十分重要,而上大学、找工作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人私欲。如此一来,他们在思想行动上很容易偏听偏信、草率行事、误入歧途,容易掉进传销泥潭,陷入“裸贷”漩涡,甚至走上实施犯罪、绝望自杀的不归路,等等。
以上种种,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和阻力,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当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滋生泛滥。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的成因分析
上述种种不良现象的存在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一定的“滑坡”趋势,迫切需要引起有关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重视和深思。宏观来看,造成这种不利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复杂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的外在诱因。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说明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全面开放进程的快速推进,大学生与外界接触的途径机会日趋增加,在中西方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及思维方式的激烈交互碰撞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意识及言谈举止都受到了深刻的熏陶和洗礼,促使他们的道德观念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
在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并行共存、交汇碰撞的历史背景下,还无法确定一个统一标准来判定孰是孰非。在西方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毒害渗透下,在网络暴力垃圾信息和社会腐败奢靡风气的污染侵蚀下,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逐渐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诱使着少数大学生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来满足其对金钱的扭曲欲望。
(二)高校德育片面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的直接因素。比较而言,社会是培养大学生的大环境,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小环境。高校环境既受社会环境制约又相对独立自由,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产生最直接的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存在“重智轻德”的认识误区,既缺乏可操作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高校德育工作脱离社会实际,脱离思想实际,无法发挥德育工作应有的育人功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预期实效。高校育人方法过于简单片面:重知识传授,轻情操渗透;重教材学习,轻行为引导;重管束说教,轻启发自觉。一味地推行导师制、选课制和学分制等理论传授教育模式,只教书不育人,很多事情难以实实在在地落到实际中。
(三)家庭教育放任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的间接推手。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具有易接受、易感染和长久记忆等特点。大学生要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首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和监督。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他们一生最大的期盼。很多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他们缺少锻炼机会,依赖性较强。而当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家长往往就会给什么,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一部分孩子自私、心胸狭隘、唯我独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舒服体面地度过大学生活,他们宁愿自己节衣缩食、吃苦受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很少过问他们在学校读书学习、生活消费的实际情况。有了父母的变相鼓励和放任,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犹如脱缰野马,高校相对自由开放的管理体制正好给了他们自主行为的广阔空间,在得不到有效监督管理,又缺少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开始变得松散、堕落,等到家长发现问题匆匆过问时,往往为时已晚。
(四)思想认识失位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的内在根源。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精力旺盛、争强好胜的心理“断乳”时期,主体的需要、动机、自我意识、个体认识、交往意向、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因素方面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从众性。对待问题喜欢发表独特见解,但由于自身理论水平欠缺和社会经验不足,难以真正把握问题的根本,思想认识上往往会主观化、随意化,容易对身边的人和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容易被事物光鲜亮丽的外表所迷惑,容易进入道德认知误区。在不能正确地对待诱惑,特别是不能抵御不良现象的刺激和引诱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养成健全完善的心理结构,不能正确认识对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别和差距,导致心理失衡。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在道德文明方面造成知行脱节。少数大学生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会铤而走险去实施一些不当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
三、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策略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人才储备,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高校和社会各界人士迫切需要从大学生的特点入手,加大教育培养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成长目标。首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为国建功立业,成为德才兼备国家栋梁之材。其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区分辨别多元化文化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再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座谈会、联谊会、参观锻炼、演讲辩论等活动形式,适时宣扬党和国家的科学理论、先进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等。最后,齐抓共管,着力构建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四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这就要求各方主体协调配合,注重对大学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全面监督规范,防患与疏导相结合,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
(二)以公德教育为核心,培育当代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公德教育是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内心世界,完善其人格和个性的有效途徑。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不仅是为了唤醒他们的公德意识,还要对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管理,包括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鉴于此,高校必须切实转变过去的单一课堂教育方式,面向社会、家庭及网络,由按课堂理论灌输转变为通过图书、影视、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潜移默化教育,保证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多渠道、多层次和多效应,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约束力。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道德践行活动,通过开展成人宣誓、主题班会等活动,树立他们为国成才意识;通过重走长征路、参观烈士陵园、看望慰问老红军等活动,培育当代大学生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敬业奉献的革命精神。
(三)以师风建设为保障,夯实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师资力量。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渗透力量,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思想认识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要培育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是关键。高校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思维方法、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为人处世、治学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传授给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应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教师培训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教师进行各级各类培训锻炼。引导激励高校教师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头脑,不断增强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育人信心,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修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四)以优秀文化为动力,强化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使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没有文化,人就没有精神追求。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类社会的思想启迪、精神引导与道德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高校亟须通过各种方式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大学生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积极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等等。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精神,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加深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热爱,做品德高尚的人。
总之,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调查:54.3%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不诚信[EB/OL].(2015-06-18)[2019-05-02].http://edu.people.com.cn/n/2015/0618/c1053-27173350.html
[2]亓凤香.论思想品德的三重结构[J].中国德育,2014(6)
[3]赵晓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19-05-02].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5]方龄萱.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学理论,2015(4)
【作者简介】李海凤(1976— ),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