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戏剧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2019-11-28 01:59李小敏宋珊
戏剧之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影响

李小敏 宋珊

【摘 要】在20世纪延安时期的文学研究中,戏剧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梳理延安时期戏剧理论形成的同时,也对延安时期戏剧理论在接受传统戏剧理论和西方戏剧理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说明。浅析延安时期戏剧理论的创新色彩,明确其对当代文艺的影响。

【关键词】延安时期戏剧理论;创新性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022-02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延安时期的戏剧理论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下要将延安时期戏剧理论与当代文艺相结合,走出更适合中国特色的戏剧发展之路。

一、延安时期戏剧理论的产生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便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延安时期。在延安时期的初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以及交通不便致使革命根据地物资匮乏,为了鼓舞革命根据地人们的革命热情,党中央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戏剧因其通俗易懂、感召力强、受众广泛等特点,成为延安时期文艺阵线上的重中之重。由此,延安时期戏剧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加强劲的姿态指导着延安时期的戏剧表演和创作。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戏剧作品,为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我党大后方的稳定和繁荣贡献了巨大精神力量。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夕,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戏剧理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戏剧创作中,戏剧理论家们都有着各自的思想和实践,但因不熟悉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戏剧创作和人民群众在艺术见解上存在许多差异,因而创造出了一些不被群众认同的作品。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基于这一文艺现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提倡文艺作家要深入群众生活创作出贴合群众生活的文艺作品。延安时期戏剧工作者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着力于靠近、理解群众,将许多传统剧目加工、改良,赋予其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使解放区人民感受到其所散发的精神力量。在这一背景之下,延安时期的戏剧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

总之,延安时期戏剧理论的产生,既源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实际状况,也得益于党中央对文艺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同样也离不开众多戏曲艺术创作者和戏曲理论家的辛勤耕耘。延安时期戏剧理论的形成,指导着延安时期的戏剧艺术实践,为延安时期戏剧艺术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延安时期戏剧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延安时期戏剧理论在继承我国传统戏剧理论的基础上,又包容并蓄地接收了西方戏剧理论,结合延安时期特殊的文艺环境,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改良、创新性特点。

传统戏剧对延安时期戏剧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时代内容来看,“以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为界,文艺座谈会前,延安时期的戏剧表演以演出名戏大戏为主,戏剧作品的自主创作较少。”[1]文艺座谈会后,延安时期戏剧与抗战救国的时代主题相结合,艺术开始走向农村,注重基层百姓的力量,呼唤百姓的支持,以艺术大众化的角度来唤醒民众。秉持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旗号,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工农兵,服务于战争。文艺整风运动之后,戏剧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工农兵的生活,自觉地把表现新人物、新主题放到创作的首位,蓬勃地开展秧歌剧和戏剧改革浪潮,努力创作符合工农兵群众欣赏习惯和心理的戏剧。总的来说,延安时期戏剧内容的变革,都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都是在原有戏剧的基础上进行的“推陈出新”,有利于新的、符合时代内容的戏剧产生。

从表现形式来看,延安时期的戏剧与传统戏剧不同,它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形式更加广泛,包括戏曲、歌舞剧、话剧、秧歌剧等。延安时期戏剧中融入了中国戏曲意象,使戏剧更加引人注意,栩栩如生。“例如成为延安时期原创戏剧的高峰,与同时期其他全国戏剧中心的剧目创作相比较具有引领潮流的《白毛女》,”[2]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塑造了《白毛女》这一解放区的标志性产物。与此同时,戏剧表现形式方面还将抽象化的中共方针、政策衍化成浅显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表现形式,能够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大众。

同时,延安时期戏剧理论受西方戏剧的影响也很大。西方戏剧理论中,戏剧与表演更加注重与真实人生相对应,舞台上的空间布置与道具更符合戏剧所提供的历史与现实背景的原生状态的要求。另外,西方戏剧中的浪漫主义情怀促使他们借助舞台布置来烘托人的情感,感染群众的情绪。延安时期戏剧理论基于西方戏剧理论这一观点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现状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再者,延安时期戏剧和西方戏剧的审美角度是不同的,延安时期戏剧侧重“写意”,而西方戏剧侧重“写实”。西方戏剧不仅强调情节上的整一性还确定舞台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延安时期戏剧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也是戏曲的绝妙之处,也是中国戏剧的独特之处。延安时期的戏剧正是这样革新,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结合西方戏剧的优点用故事让群众体会感情,表现意境,探寻出一条属于自身发展的道路。

延安时期戏剧文艺工作者兼收并蓄,用西方戏剧的美学来改造传统戏剧,使中国戏剧文化与西方戏剧文化有机结合,让中国戏剧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多元化。“可谓,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外国,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与外国优秀文艺的精华,丰富与繁荣延安与中国文艺”。[3]

三、延安时期戏剧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救亡图存,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期间,党领导延安人民创造了不朽的“延安文艺”。延安文艺在革命斗争的激流中生存、发展,其中蕴积着不囿于时代的品质内涵,对时代精神的凝聚、人民斗志的激发有着巨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与人民保持一致,文艺与时代同步,这是当今文艺发展的本质内核。

延安时期的戏剧创作与理论一直遵循“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这对新时期“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指导作用。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有义务为人民群众负责。什么是好的文艺?什么是好的剧作?只有一个答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文艺的享受者,也是文艺的创造者。文艺的唯一源泉便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現代戏剧理论应始终围绕“为人民”这一基本原则。文艺的发展,新时期戏剧的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文艺的“大众化”。既要不乏“阳春白雪”般的高雅之作,又要有“下里巴人”式的通俗之作,结合老百姓的生活,创造出多样的戏剧形式来丰富老百姓的生活,使戏剧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4]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时期戏剧艺术的发展须以“传统戏剧为基础,创新性发展为内核。”对待传统戏剧,要取其精华,吸取各种优美、独特的唱腔和经典性的母题与现代的音乐剧、舞蹈,同时结合当下时代发展进行戏剧的创新实践,同时,还要展现中国戏剧之美,讲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劳丽华,郑娟.延安时期的戏剧传播与文化构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2]曾云霞.延安戏剧运动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8年.

[3]黎辛.在毛泽东“古今中外法”思想照耀下的延安外国文艺活动[J].中国艺术研究院.

[4]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新华社,2015年.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传承·扬弃·创新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