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容量日趋增大,题材及类型均呈多样化发展态势,特别是一些优秀艺术片、纪实片的口碑发酵,推动市场正向分众、分层、分需细分,分众市场格局初现雏形,而影院产业亦随即步入深度调整期,单纯的银幕数量大规模增长所导致的边际效益递减,将影院建设推向差异化经营之路。紧系当前电影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从现代企业管理学视角观之,运用“观众价值、战略定位、成本规模、盈利渠道”四维模型系统思考,将观众价值观应贯穿产业经营全链条,转变认知观念,从战略层面上定位影院发展愿景,向内寻找差异化竞争力,向外寻求新的增值渠道,是当下影院寻求突破、产业转型可探索的几种路径。
【关键词】国产电影;分众市场;观众价值;影院建设;企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004-05
十八大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态势下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多样,特别是近几年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观众观影能力的成熟以及新媒体下圈层文化的浮现,我国电影分众市场格局初现雏形,“爆款”不再是商业片的专属头衔,艺术片、公路片、魔幻片、推理片、小妞电影、宠物电影、粉丝电影、综艺电影等细分类型不断涌出,如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现实题材片《我不是药神》、纪实片《喜马拉雅天梯》、艺术片《路边野餐》、动画片《大鱼海棠》、文艺片《七月与安生》以及中低成本的《无名之辈》等都成功找到了自己的观众群体。与此同时,影院产业发展也步入快车道,主要表现为市场战略逐年下沉,银幕数量大幅增长,院线加大整合并向规模化、集约化挺进。目前,城市商圈消费能力是影院投资的主要考量,然而大批量地涌入导致了影院同质化现象越來越严重、数量边际饱和、上座率日显乏力、商圈租金暴涨等一系列的问题,影院建设与发展正逐步从投建数量上向经营质量上转变。
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论坛上,行业专家围绕“中国电影业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主题,就影院行业发展政策、趋势、变革和热点进行了深入研讨,影院面临新的转型与变革已成为共识,尤其是北上广等人口密集、文化需求大、分众市场日渐成熟的主要城市和地区,首当其冲成为新转型的先锋代表,并将推动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纵深和广度。可以说,分众时代的到来为影院突破壁垒、发展转型创造了市场机遇,根据市场分众画像,探寻差异化、个性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将成为影院避免同质化、实现增量的总体趋势。现代企业管理学视角认为,只有找到经营的核心要素,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商业现象和市场脉络,比较顺利地超越困境。因此,本文将借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要素,用“观众价值、战略定位、成本规模、盈利渠道”四维模型思考,对分众市场语境下的“新影院”提出转型策略。
一、观众价值:以观众思维贯穿产业经营全链条,从传统价值链转向现代价值链
观众价值是影院实现观众认同和市场回馈的最核心要素,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提出“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①“真正影响企业持续成功的主要重心不是公司的策略目标,不是技术,不是资金,也不是发展策略的流程,而是专注、集中焦点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力量。”②所以,以观众为导向的需求分析、行为研究和消费心理研究应始终贯穿于整个电影产业链,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快速作出响应,特别是在电影前端策划时,就应切入这一观念,将营销前置,减少后端发行和影院上映时的盲目撒网,使电影产业价值链从观众需求开始、以观众“适配”结束,一切以观众为中心,这是现代价值链与传统价值链要观众被动接受的根本区别。
作者认为观众价值应由两个主体来共同实现。一是终端影院自身。实现方式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数据下的排片。分众市场逐步形成使来影院看电影的人带有不同的需求,按影片类型锁定目标观众,完成电影的“适配”更有利于获得票房市场与观众口碑的双赢,因此,应“以观众为主导”实时作好大数据分析及消费属性研究,制定对应的排期片目和场次,这部分较易理解。第二,创造最大附加价值。即根据观众群体需求,影院应提供哪些投入要素、自身又需要哪些关键资产与核心能力,这一部分常常被忽视。换言之,观众来电影院不止是看电影这个单一行为,从网络购票、进店,到等待休息、餐饮等,只要有利于实现观众价值的一系列行为阶段都应该被考虑进来。随着影院技术的普及,技术上的区分已很难成为长期吸引观众的亮点,而根据分众或观众特点提供有特色的、专业化的服务将成为除电影片目以外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这方面国外影院有很好的例子,全球艺术影院最多的法国,侧重物理空间开发与经营,进而提升影院附加值,如开普院线,通过调查发现“80%观众是出于社会性原因到影院去”,因此设有专业级餐厅并提出“影院音乐会”概念,旗下影院均有一间影厅可转换表演空间,经常举办爵士音乐会,为这一“社会性原因”提供空间;MK2艺术院线针对艺术观众这一群体“拥抱情怀、注重品位”特点,设有电影专业图书馆、咖啡馆、酒吧、音像店、展览空间等,并不时举办文化活动积聚人气;③还有美国德州奥斯汀的阿拉莫啤酒坊(Alamo Drafthouse),“该院线首创餐饮供应包括冰啤酒而得名,其成功之处在于以其优质而专业的服务锁定了该地区具有强烈社区意识的忠实影迷,他们将六七十年代艺术影院的许多特质进行固化和制定化,让观众有一种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甚至鹤立鸡群的另类归属感,也就是说,建立了专属于自己观影文化品牌。”④像由乐队伴奏的默片、美食主题影片配上与内容相应的餐饮服务、电影互动环节、禁止放映期间说话和使用手机的观影礼仪等独家特色,与社区观众建立了密切的共生关系。正如北京大学学者陈春花所强调的“经营就是创造价值,即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一个尽可能大的附加价值,再用附加价值来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
二是前端制片、宣发等其他价值链。影院经营不仅仅是影院自身的事,应从“全价值观”来看待。电影作为影院的主要服务产品,大多非影院自主生产,但产品质量紧系票房收益、走进影院的人数,乃至影院其他服务产品的收入份额,所以,在前端制片、宣发等环节也要找准市场定位,围绕观众价值提前谋划。这也是许多国产电影投放市场后排不上场次,甚至还没有进入发行阶段就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根源在于电影在开拍前并没有基于观众价值进行系统的、全链条的统筹策划,尤其一些独立电影、艺术片、小众影片,可能满足了导演的作者表达,却忽视了观众的需求而最终落得孤芳自赏。当然,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也是分众市场形成后带给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机遇与希望,比如,以艺术电影见长的导演贾樟柯,其电影《小武》《站台》找对了小镇青年的内心世界与生活境遇,在四五线城镇影院十分受欢迎,实现了个人艺术表达与观众需求的对接;《冈仁波齐》也有比较精准的圈层定位,它“创造了旅游观众对西藏的需要,创造了佛教徒对虔诚的需要,创造了企业家、创业者对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⑤吸引这一部分人成功地走进了电影院;“粉丝电影”的出现也使业内人员看到“与其在大众之间寻求妥协与平衡之道,不如画野分疆,极致取悦拥有某种需求共性的用户群体”,⑥虽然电影内容有待提升,但这种分众思维的方式是创作人员、营销人员应具备的。万达电影院线总裁曾茂军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分线发行的条件,分线发行的一个前提就是位于上游的内容商要打破‘定位成面向全国的电影的概念,并且精准定位电影的受众,继而挑出不同的影片来满足有不同需求的观众。”⑦对于电影这一艺术门类,当它进入影院投放市场的时候,首先定位“它是产品,产品必须专注于顾客价值”,这一点也是影院经营最根本的出发点。
二、战略定位:以分众思维制定影院经营战略,从管理式思考转向战略式思考
战略与管理的区别在于,战略层面是基于对变化和未来的判断,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远见、一种选择,即选择要做什么或者不要做什么,而如何做,则由管理层面再去分解,它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像如何提高观影人次、怎样提升服务质量等均属于管理范畴。战略管理学告诉我们,“战略定位意味着运营活动有别于竞争对手,或者虽然类似,但是其实施方式有别于竞争对手”⑧。2015年被CNN评为全球最酷书店的广州“1200bookshop24小时不打烊”,战略定位是“为一座城市点燃一盏深夜的灯”,主卖建筑、人文、旅行类书籍,坚持不售励志书、商业书,并围绕目标人群创建“人在书店”公众号和微博故事分享栏目,提供背包客民宿、“读书人吃的水饺”、深夜酒吧、livehouse等个性服务,使其乃至广州成为了不少文艺青年心中向往的城池,自2014年开业至今已有6家分店,所以,战略定位往往可使经营变得更加个性化,也增加了拓展传统概念边界和创新思维的可能性。
当下,影院经营难、禁不住外部的风吹草动,普遍问题就是缺乏战略,仍大多停留在管理层面,作为产业的下游被动接受并完成放映任务,而没有从战略方向上做好定位、选择和规划,或者说与上游电影公司、院线一同做好规划,构建合作共赢体系。分众市场下,影院经营面临基于不同观众内容、服务及方式等不同的选择,一锅端、同质化的放映服务肯定不再适合分众市场的生存法则,所以,分众市场形成后的“新影院”应有整体战略,从外部观影对象、消费方式、盈利渠道、品牌构建到内部人才组建、企业文化等都需要进行长远谋划与定位布局(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后才是管理层面的落实(该怎么做)。比如万达电影在外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仍保持较稳定的发展,就得益于其全产业链和轻资产的战略定位,实现了产业上下游互动与资产相结合,而这一发展轨迹是每一次、每一步战略选择的结果,对于许多影院或院线来说,虽不具备万达影院已有战略带来的资产实力和产业地位,但分众时代的到来是一次很好的机遇,特别是校园院线、艺术影院、私人影院和微影院,选准观众群体,分众、分层、分需地实现个性化和特色化经营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成本规模:平衡银幕数量与单银幕产出之间的关系,从刷规模的粗放式转向差异化的精细型
首先,对规模的正确认识。近几年,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银幕数量的急剧增长,各大院线争相抢占三四线城市市场先机,银幕数由2011年的9286个增至2018年的60079个,已稳居世界第一,但在争夺非成熟市场、扩大规模的同时,也使影院陷入了“天花板”困局,单银幕产出呈下降趋势,上座率较低,特别在淡季更是一种资源浪费,设备更新维保、场地空间租赁成本、收购成本等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其中,星美国际影院就是较典型的案例,“据星美控股发布公告,截止11月末,星美集团在国内经营约320家影院,其中约140家已短暂停业,而约11家有可能将于不久之后因集团不能支付租金而失去赎回权,而2017年之前,它一直在以新建或并购的方式跑马圈地,仅2017年一年就计划新增200家影院”⑨,被业内称“步子迈的太大了”,因此,对规模的理解应该是成本控制内的“有效规模”。
其次,单纯的规模增长极限必然走向差异化经营。在观众文化需求供不应求时,影院市场下沉刷规模的确能够带来短期利润增长,但市场细分以后,大规模“统一的产品”将不再满足观众需要,观众想要看到更贴近自己口味的电影,体验到不一样的服务模式。多厅的出现是观众分众的早期表现,而随着银幕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逐步细分,影院之间只有通过差异化之路、巩固主体地位并寻求多元发展才能适应外界变化新常态,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探寻。
一是观影体验的差异化。包括对电影新技术的应用、独特片源的引入、分账模式的探索和分线分众发行。第一,电影新技术应用。通常在前景可观的新技术未普及前,每一次的率先应用往往比电影内容更吸引观众,将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一股观影热潮,因此,应动态的关注电影科技前沿,升级先进的放映技术,抓住部分观众尝鲜心理。第二,稀缺片源、特色片源等独特片源引入。找准受众群体,也将带来大众或部分小众的观影动力。像中国电影博物馆每年会推出5至7个“国际电影周”展映,拿出一个影厅在商业票房淡季时作为市场补充,迄今已成功策划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伊朗等多个国家影展,三场连映场场爆满,受到众多电影达人与文艺青年的喜欢;中国电影资料馆利用馆藏优势搭建合作平台,并经常举办国内外经典电影放映,形成特有的品牌号召力,常常一票难求,培育了一批较为忠实的观众群体。诚然,与公立机构相比,许多院线影院和私人影院并不具备庞大的资源优势,且一些只是单一的影院經营商,尚不具备制片或电影投资能力,又受版权困扰,片商所供片目及各院线排片同质度很高,因此,影院未来建设应从“全价值”链出发,推进自身上下游联动机制的建立,并向上游产业延伸,由单一供片联结转向复合资产联结,形成策划制片与发行放映的一体化,使影院自身能够获得更多的独家电影权,也为下一步我国分院线发行、分众发行打好渠道和市场基础。第三,分账模式的探索。一直以来,片方与影院之间的利益角逐从未中断,探索新的分账模式,建立灵活、良性和诚信的分账体系将有利于提升影院自主权、能动性和排片的差异性。我国目前实行的电影分账比例大致为,制片方原则上不低于43%,影院不超过50%,院线大概为7%,对比好莱坞最常用的阶梯式分账比例(分账比例非一成不变,随上映情况随时调整,初始比例最常见为90%∶10%,上映越久,影院分的越多),我国分账模式不够灵活,有专家认为“定价标准一致,分账方式一致,片源来源一致,使影院差异化不能良好体现,呼吁探索出一种更加合理的分账模式。”⑩第四,分线分众发行。据统计,“2018年在国内制作完成并获得公映许可证的电影共有1082部,而有机会在院线上映的仅404部,有六成电影无缘院线,以荣获国际大奖的纳西族首部青少年励志电影《寻找雪山》为例,其2018上半年票房仅为10.9万,而更多的民族电影甚至连在线下影院放映的机会都没有。”?如若此类片源和渠道被激活,将有效解决影院排片千篇一律、已拍电影资源浪费、小众电影无法生存等问题。近年来,应运而生的“移动电影院”正是看到这一差异化供求模式,为更多公映期内的电影提供了一个平台,让电影找到观众,让观众能看到对口的影片。当下,院线正面临小院线向大规模院线的市场调整和资源整合,排名三十名之后的院线都有被淘汰的危机,深圳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张海燕认为“分线、分区发行将成为院线整合的必然结果,一定规模的院线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聚集效应,院线可根据这一区域分众对某类电影的喜好选片、排片,特色院线将形成差异化优势。”?当然,这需要上游更多、更好的内容以及中游发行渠道的建设得以支撑。
二是服务体验的差异化。服务是体验经济时代下重要的增值点,今天的“新影院”概念已不再是单一的观影场所,其大众社交功能被大大拓展,并成为多业态交织融合的平台,未来,产业融合及跨领域合作是影院控制成本、降低风险、寻求增量、互惠共赢的有效方法,也是探寻自身差异化服务模式的有效路径,影院作为复合经济体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价值将被挖掘,因此,服务的差异化可从纵向差异和横向差异两个维度实现。纵向差异指影院与其他多领域之间新合作模式的探索,以构建自身独特的服务体系,比如与地产联姻、嵌入购物中心、提供特色餐饮、搭建社交平台和电影后产品展销平台等,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像今年2月刚刚投入运营的北京苏宁影城,是北京首家提供餐影服务的影院,观众可享受座位点餐、送餐服务,同时,依托苏宁原有业态建设(苏鲜生、苏宁极物、苏宁电器、苏宁体育等),打造了“观影+零售”一体化、苏宁多业态联动一站式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形成自身特色并区别于其他影城。横向差异则指同一服务模式下的不同服务内容,例如当下食饮售卖几乎在所有影院都很普遍,但更专业、特色化的餐饮同样可以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服务体验,像美国的贝尔柯特艺术影院,它在分众市场的成功不仅仅得益于其攫取稀缺片源的能力,还取决于其横向差异的服务营销能力,“对葡萄酒的品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另类需求的满足等,它有一个全酒牌,其选片人托比·伦纳德表示,如果我们没有一个供应所有酒品的酒吧,我不认为我们的午夜场能够成功”。?
三是文化含量的差异化。文化增值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新奢侈主义群体?的出现而被利用和开发的一种营销策略,作为电影文化的传播场所,影院若能清晰的传递自己的价值主张,经营和培育自身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含量的差异性增值,便能够增加观众识别度,提升观影频次及配套文化消费水平。这方面欧美许多影院是值得借鉴的,如美国Alamo影院,通过配合影片内容提供独家的另类节目、制定严格的观影礼仪,建立起社区观众另类归属感,形成了特有的观影文化品牌,观众情愿为这里的消费买单;又如弗吉尼亚州纳若影院,因每周三的纪录片之夜专门放映关于社会环保问题的左翼电影而逐渐被观众认可,这里承载着一种精神,成为了当地保守社区一个固定的“自由旗杆”,甚至带动了周边商店与餐馆的客流量。
此处涉及对“品牌”这一概念的重新认知,对于影院经营不乏有行业人员提出构建品牌的论述,但“品牌不是企业的目標,只是一个结果,品牌应该是顾客体验的总和”?,也就是说,品牌是影院经营到一定程度观众对它的认可程度,观众能否被明确的细分并是否具有一定的忠诚度是衡量品牌的一个关键指标,因此,品牌所赋予的文化含量增值是对观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引导在一段时期后的体验回馈,它是一种“信任关系”的建立,而不是只用高频次的广告宣传、概念炒作或者短时期内就能打造的。圈层文化使其分众可能潜存着较高的忠诚度和较低的价格敏感度,所以,分众市场更有利于影院品牌的构建与文化增值,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如何深挖文化含量、赋予观众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想象,将是影院未来经营差异化、品牌化应重点思考的,以真正实现“附属品”到“必需品”、“奢侈品消费”到“精神消费”、“消费文化”到“文化消费”的升级。
四、盈利渠道:不断扩窗渠道价值,从单一渠道转向多元渠道
当前,我国电影发行大致可划分为市场运作为主和非市场投放两种渠道,市场运作主要指向城市院线和农村放映,非市场投放则是依赖政府行政指令等放映渠道以及电影频道、网络、音像制品等多元形式的利润回收渠道。随着互联网点播平台的发展,网络付费点播逐步走向市场化运营,但院线在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强势主导的地位,作为院线重要支撑的影院,其收益构成主要包括电影票房收入和广告、餐饮、衍生品等非票房收入,其中,“我国非票房收入在电影产业收入中占比不到20%”?,盈利渠道仍过分依赖单一票房收入,这与北美院线多元渠道盈利机制有较大的差距,例如国外知名院线公司Cinemark、Regal和AMC,其非票房收入占比均在30%以上,所以,我国影院在非票房业务的开发、激活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借鉴北美影院经验做法,应多重视活动经济的拉动效应,开拓食品、餐饮、广告、电影后产品、场地租赁等渠道价值,下面择其一二阐之。
其一活动经济。指“人为地创意、设计及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商业论坛、培训教育、展览、演出、体育、节庆、观光和娱乐体验等),以及通过上述活动所带来经济上的消费效益”?,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它已成为一种推广与营销模式,对整体服务业具有强有力的拉动效应,甚至由此而建立的品牌效应将带来更长远的利润回报。对于处在文创产业核心位置的电影、影院业,活动经济效应同样适用,尤其在档期淡季,可根据群体特点盘活圈层,以节日、社会事件、庆典等各种契机制造热点和主题,策划电影展映周、首映式、论坛、海选、会员互动、产品展销、观众点播、特色片放映、音乐演出等灵活多样、富有创意的活动。例如在北美,通过与第三方合作,致力于举办文化和商业营销活动来拉动效益,从而填补工作日及淡季上座率空白的做法就值得学习,像Tugg平台的在线众筹观影,是“互联网+”背景下新兴的一种活动方式,与全美影院开展合作,将观众、电影创作人、影院连为一体,实现三者需求共赢,既帮助影院找到观众、提高场地使用率,也为更多独立电影、艺术电影等提供了放映机会,如现代营销学大师科特勒所说“渠道合作产生的整体渠道利润将高于各自为政的各个渠道成员的利润”。类似平台还有美国Fathom公司,配合影院推出直播歌剧、体育赛事转播、电影重映、周年活动、明星见面会、产品发布会、映前宣传等各项活动,据统计,“2016年,Fathom在全国的影院推出了131场活动,收入从2015年的3640万美元增长到了5530万美元,参与观众人次从210万增长到了360万”?,前景可观。
其二餐饮及衍生品。除票房以外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在北美为食品和饮料,由于此部分收入不需要与发行商分割,且利润率可高达80%-85%而成为影院利润的最主要来源,所以,各影院在餐饮方面下足了功夫,力图打造更加人性化、专业化的餐饮体验,像AMC院线,观众可网上预约食品,由服务生在指定时间送到指定座位,Alamo院线会配合电影设计菜单,例如在《美女与野兽》上映期间,推出特色法式三明治。数据显示,餐饮升级使得AMC院线2015年食品饮料收入较2010年增长了41%,Regal院线较三年前上涨20%,成为近几年保持业绩稳定的定海神针。?对比国内影院餐饮,许多还停留在“小卖部”定位,在专业人才建设、观众个性化服务、创意度等软实力方面都有待挖掘、提升。另外,同样比较滞后的还有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收力,目前尚没有十分专业的公司专注此块,这与我国版权保护力度较弱、观众文化消费能力还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但随着经济文化发展,电影后产品也将是影院盈利的重要渠道,像国外比较成功的案例《哈利波特》,包括电影及图书、游戏等衍生品的总体收入已达百亿,因此,影院应充分了解圈层文化特征和分众市场特点,定位好产品类型,找准产品价值内核,同时,把控好产品生产销售与电影放映的同期性,注重产品陈列空间和售卖空间的设计,利用电影档期这段绝佳的销售时机,策划、开展主题电影相关系列营销活动。
五、结语
分众时代是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下市场结构性调整的结果,为我国影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机遇。“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影院找到“适配”的观众、观众找到心仪的电影是分众市场下影院经营的首要重心,同时,将观众价值观贯穿产业经营全链条,转变认知观念,从战略层面上定位影院发展愿景,通过电影技术升级、独特的电影片源引入、分账模式与分众发行的探索、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丰富的文化含量、灵活新颖的活动经济、非票房收入的提升等多种方式,向内寻找差异化竞争力,向外寻求新的增值渠道,制造让观众难忘的体验,并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共生关系,这是当下影院寻求突破、产业转型可探索的几种路径。
注释:
①齐若兰译.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珍藏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②⑧陈春花.经营的本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52.
③毕苏羽,袁小华.“文化例外”:述评法国艺术电影生存环境[A].探寻电影之美—2017学术成果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68-69.
④周铁东.艺术电影、艺术观众和艺术影院—从美国电影的产业格局管窥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A].探寻电影之美—2017学术成果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44+46.
⑤观众在哪里?---电影市场的分众、分层、分需[J].当代电影,2017(9).
⑥娱乐独角兽.电影分众时代来临,艺术电影也将有另一种可能?[EB/OL].搜狐网页,2017-4-19.
⑦李翠婷.电影院未来·未来电影院[J].影博·影响,2016(8).
⑨來源和讯网.星美影院闭店潮,欠薪过亿,“天上人间”的老板又要栽?[EB/OL].2018-12-14.
⑩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影报.前瞻电影产业变革,洞悉影院发展纵深,CinemaS2019主题论坛开幕[EB/OL].2019-6-18.
?影院经理人.超六成无缘院线2018年1082部拿到龙标的中国电影去哪儿了?[EB/OL].搜狐网页,2019-5-17.
?刘阳.影院更多样 观影更方便[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1-23.
?周铁东.艺术电影、艺术观众和艺术影院—从美国电影的产业格局管窥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A].探寻电影之美—2017学术成果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46.
?新奢侈主义群体:在陈春花《经营的本质》一书中曾解释“它与奢侈主义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为关心自己内心与品牌的共鸣,后者更关心品牌对于自己身份的显示”。
?陈春花.经营的本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29.
?张惠彬,沈浩蓝.私人影院的版权之困与纾解之道[J].中国电影市场,2018(11).
??陈旭光,肖怀德.文化创意产业与活动经济链条—关于影院产业经营策略的思考[J].当代电影,2009(2).
?彭侃.体验经济时代美国影院行业发展战略分析[J].当代电影,2017(9).
参考文献:
[1]陈沁.打破“错配”,管理口碑,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量在哪里?[EB/OL].凡影,201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