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扬(沈阳大学文法学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普及化大众化,普通高等院校既要面对学生数量的增加,同时又要向教育教学要质量。日前教育部提出振兴本科教育,这是高校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高等院校应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许多高校开始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教育教学方式,选派专任教师兼任班导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实施是新时期高校建设的新举措,它解决了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教学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本科生班导师制从开始的初步实践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健全、完善,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在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担任班导师角色,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他们将面对职业职能方向的转型发展,这是对高校教师更好地担负起育人职责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由专任教师担任本科生班导师这一举措的实施,使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负责课堂专业知识的讲授转向到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关注,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更需要进行重点培养与提高。做学生政治思想培养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作为班导师首先自身应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师德表现。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决定着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班导师通过表率的作用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人格品质的感染,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学生思想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同时,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高校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以道德修养为中心,将是中国高校未来的首要任务,将教育目标、教学目的贯穿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实现教育全过程和全面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1]本科生班导师工作的核心任务即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班导师应多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大学期间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人才的关键环节。班导师在做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中应多积累经验,传统的教育方法固然可以继承,但面对新时期更富有现代意识的大学生,教育方法必须不断创新,跟上时代步伐,工作才能够行之有效。班导师的工作职责应既教书又育人,在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基础上,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课内讲授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担任班导师后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增加,将随时面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班导师有责任将学生领入专业学习的门槛,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情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专业教学辅导。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主体任务,它决定了学生未来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建设。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是决定学生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动力与决定因素。”[2]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更要教好学生,把学生领入专业知识的大门。除课堂教学外,班导师应抓住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求知乐趣,帮助学生解决专业问题,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笔者所教授的中文专业来看,学生学习基础不同,专业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学生爱好写作,有的学生爱好学术研究,情况复杂多样,学生在和导师接触的过程中也比较喜欢问专业方面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同的情况,班导师应做不同的指导,并落实到每一位同学,这种个性化辅导使学生们在自己不同专业水平基础上,成绩都能够有所提高,教学效果远远优于课堂教学。
班导师制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更加频繁,更加自由,传统高校“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从而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3]班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每一所高校都集聚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离开自己的父母、熟悉的家乡出门求学,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变化会使他们产生心理波动。笔者所在的北方高校每年都有来自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学生,其中也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家境贫困的学生,据笔者作为班导师和学生的接触发现,每年大一新生都需要有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和大学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在高三阶段已经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大学学习情况又与从前不同,这就使他们产生困惑,这段困惑时间最短的要用半年,最长的一年左右。在学生的这段适应期里,有的学生表现为情绪低落默不作声,有的学生流泪倾诉,情绪变化比较大的学生甚至会产生退学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班导师要积极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心理动向,找恰当的机会和学生谈心,让他们发泄出内心的不良情绪,以使他们顺利度过这段心里不稳定阶段。“导师制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没有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导师制也就没有了存在价值”[4]导师和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新时期的班导师工作责任重大,目前大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一代,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会接触到大量信息,他们思想丰富,却又不愿意和父母、老师交流,面对这样比较复杂的情况,就需要班导师积极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把导师当作知心朋友,这样就能够更好带给学生以正向引导,帮助他们对世界对人生有正确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情绪,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班导师要从只关注教学内容,转向到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关注,做好学生心理调节工作,对学生进行情感关照,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项工作是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转型发展“即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型或二元的教学研究型向多元的教学型、学术型和应用服务型转型”[5],教师为学生做服务性工作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教师育人水平。
本科生班导师制是目前高校摆脱教育教学困境的有效手段,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辅导员岗位明显出现力量薄弱状况,班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完成管理学生的任务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学生的学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校推动本科生班导师制的背景下,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高校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基础之上要积极应对新形势发展,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做本科生班导师工作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和完善,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学生培养向应用型服务型转变,高校教师职能的转型发展是高校发展建设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