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林(聊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希望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要求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总书记的“四点希望”和“四点要求”为当大学生的成长指出了思想标准、政治标准、道德标准和素养标准,是每位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尺度。
大学生对自我角色和使命的清晰判断是大学生活的逻辑起点。要理解什么是大学生,首先要回到历史的视角,了解什么是现代大学。现代大学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我国的现代大学体制总体上是从西方学来的,同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政治元素。我国现代意义的大学始于1895年成立的私立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和1898年成立公立大学京师大学堂。最早将“大学”一词与英文university 一词对译的是明代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艾儒略(JuliusAleni)。艾儒略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在《职方外纪》和《西学凡》书中,首次将University 译为大学[2]。
University 这种社会组织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经过宗教改革,文化的复兴,促进了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律师、神职人员、医生需求相当旺盛,求学的人日盛,为大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中世纪诞生最早的几所大学,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萨莱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均起始于青年慕名师求学而聚。在博士洛尼亚,因有佩波内、依内里奥和格雷茨亚诺三位对罗马法很有研究的学者,在萨莱诺,因有阿非利加诺对医学理论和医术造诣的学者,在巴黎,因有著名的神学家阿贝拉尔等。
大学university 一词本意只是行会的意思,行会的成立主要是因学生组团要与市民提高房租、生活用品价格进行斗争的需要。学生行会(university)后来又演变成管理教师的组织,比如博洛尼亚大学很长时期的校长是由学生通过选举的担任的,学生行会对教师的管理非常严格,听课学生人数少要扣教师工资,教师出差要给学生请假并交纳押金。教师为了提升在大学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又组成了教师行会,发挥考试的权力,向考试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就有了现在的硕士、博士学位证书。在中世纪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证书,本质上是担任教职的职业许可证。中国最早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是东吴大学,其在1907年首次授予学生学士学位[3],震旦大学则于1914年首先开展研究生教育。
因此,从本源上看,大学因名师而发展,学生是大学存在的理由,求知是大学生存在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所指。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4]。
大学生要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学是学习,生是生长,是通过学习发展自己的人。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理清学什么?为什么学?跟谁学?怎么学?有的学生对想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很清楚,对怎样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比较模糊;有的学生认为与教师、领导搞好人际关系就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有的学生认为考试前突击一下,及格万岁,毕业即可;有的学生认为获得文凭,寻找到一份待遇好一点的工作,就是大学学习意义所在等等,这都是对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的误读。大学生活的意义具有个体性,但是本质上具有公共性,只有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学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蔡元培曾讲“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生要心系祖国,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大学生度过有意义的生活,就要志存高远,为祖国强盛、民族复兴,倾心过一种修养品格、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学术性生活。
时间规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时间自我管理能力普遍不高,“能够合理计划时间的学生比例不高,只有34%的学生有自己的时间计划,超过60%的学生只是偶尔会进行时间规划……。只有10%的学生从不拖延任务,在高比例的偶尔或习惯性迟滞任务完成者中,53%的学生表示自己存在拖延症表现”[6]。时间管理学提出了三个比较有影响的指导原则,一是DavidAllen 提出的GTD 法,分收集、整理、组织、回顾与行动五个步骤。二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20-80法则,帕累托说我们百分之八十的学习成果,可由百分之二十的时间来达成,关键是抓住重点。三是帕金森法则,提出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你需要的那么多时间,指出拖延的弊病。
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如物理学研究自然界运行规律,化学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物理学研究H 原子的运动规律,如能级的跃迁,但不研究H 原子和O 原子结合后变成水,这是化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掌握本学科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方法体系和研究对象,要有学科意识。同时,要注意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我们存在一个不好的价值导向,认为大学专深的知识是高度抽象的,科学家应是超凡脱俗的,但真正的科学家都具有常人的本质。如牛顿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宇宙问题的科学家,他热衷炼金术,运用专业知识在剑桥大学搭建了牛顿桥,爱因斯坦不仅倾心物理学研究,还关注世界政治格局和社会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无论从事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专业学习,都要关注本研究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兴趣来自好奇心,与生俱来的学术兴趣当然是最基础的,但是持久的学术兴趣是和国家、民族未来和大学生个体的人生志向密切相连的。钱伟长1931年考清华大学,物理考了5分,中文和历史考了两个100分,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转学物理系,后来成为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为我国导弹和航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说明学术兴趣的本质是志趣,是可以立于志向加以培养的。
大学的学习和中学学习的区别在于大学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内容的专深性、学习内容的多学科交融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方式交互性。很多大学生把学习资源仅仅限定于自己的任课教师和“一本教材”,但现在的Mooc 资源已经把世界著名大学的课程资源放在了互联网上,而且国内外名校的暑期学校、选修课程、互认学分等途径也是获得学习的机会。大学里的教材也仅仅是一本学习材料,围绕课程学习,除了参考教材内容之外,更需要大量查阅图书馆相关的专业纸质图书、期刊以及电子资源库中的专业电子图书和期刊等。在信息化时代,只有拓展了教育资源,才可能实现有深度的学习。
在新的时代,无论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具体的工作,完全靠个人难以完成任何一项实际性工作,团队合作精神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同时也是我们目前大学教育比较缺失的内容。钱理群教授称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虽然有些偏颇,但是需要新时代大学生有意识去克服、规避。要注重从五个方面养成团队精神:第一要以诚待人、推己及人,遇到署名、奖励等利益问题要换位思考、相互谦让,第二要培养真正的友情,第三要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第四要多看合作者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第五要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