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这是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深切关怀,也是对重庆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指病症,开药方。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犹如保护自然生态,没有捷径可走。绵绵用力之、久久才为功。德法并举即法安天下又德润人心,从制度上筑起底线,从思想上树立政德,是为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绵绵之力”。
一、依法以德相辅相成
(一)历史渊源
德治与法治思想分别源自先秦时期儒家和法家,这两个出发点截然不同的治世之道在我国古代政治展现出了自身优势的一面。春秋时期,儒家重德明礼,与当时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有契合之处,在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国末期,战乱四起,秦国采用法家之言,在乱世之治中崭露头角,最终促成了国家大一统。但秦国统一之后仍旧严刑峻法,百姓被迫反之,结束了秦朝短暂的统治。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整个封建时期,儒家的德政在历史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法治在专制统治之下艰难前行。但法治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乱世之中特别凸显。德治与法治主辅有序,相互交织,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发展。
清末民初,西方民主思想传入我国,“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饱受质疑,以民主为基础的法治思想不断冲击着老旧的思想体系。经过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努力,直到新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德法并举现代治国理念最终得以建立。
(二)两者关系
德治与法治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他们达到目的的方式并不相同,法治重治标,而德治重治本。 在调节社会关系上,法治强调外在力量,即通过规定普遍适用的法律底线,强迫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同一法律规范,以达到限制社会行为的目的。法治的确立只能够以社会大众能够普遍容忍的最底线为依据,却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平稳发展。而德治则强调内在心理,即通过公众认同形成普遍的道德底线,通过个人内心的审视和大众舆论的监督来规范人或群体的个人行为。同理,德治能够建立起人们心中的道德之墙,却不能保证人人遵守,亦没有强力的手段来维持道普遍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见,强德治以促文明,强法治以守底线,法可守德,德亦宣法,虽侧重不同,确可互补不足之处,最终达到治理的目的。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道德和法律相依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道德是群众内心常情常理的体现,是形成法律的源头活水;法律给与道德力量,引领群众崇德向善。因此,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必须相辅相成,共而治之,缺一不可。
二、德法并举治国之道
古今中外,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国家治理过程之中,或“德主刑辅”、或重视法治,但只有德法并举、相辅相成才符合新时代治国规律。
(一)德法并举是治国理政的共同规律
中国古代,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思想源远流长,为我们今天建立德法并举的治国路径提供了历史借鉴。而在西方国家,德法并举的治理思维也同样长期存在。西方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与中国“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不同的是,由于民主政治的推行,西方侧重于法治,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法治理念更是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更是成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世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以德依法的治理思想都有相应的历史根基。德法并举的治国思想有着长久的实践基础,是各国治国理政的共同规律。
(二)新时代德法并举是“以民为本”的重要体现
相较于我国古代“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法并举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之上,与封建时期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出发点有本质区别。新时代中国的德治是一种给予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追求价值引领,“德”的内涵符合时代价值观,符合人民群众的道德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的总结即是对“德”的深刻诠释。于此对应,新时代法治思维建立在人民民主专政基础之上,法治框架的建设是为了体现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法律条文的实施是为了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都是以人民群众最广大的利益为体现,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法并举思想的核心所在。
(三)德法并举是深化依法治国的关键
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義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一方面,国家法制体系的建立是基于本国的政治体制以及最广大人民的道德期盼,是道德最底线的坚守,因此,要建立起当代法制体系,就必须基于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观念,以社会普遍的道德价值体系引导法律法规的建立。另一方面,法治牵涉到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其实施和遵守的成效受到每个个体道德素质的影响。因此,以法建引领道德,以道德推动法建,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三、德法并举共促政治生态建设
政治生态的概念价值就越发凸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也日益成为全面从严治党领域的关键之一。政治生态的好坏影射的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健康与否,是整个国家政治生态大气候的综合反映。政治生态良好,则政通人和、风清气正,行政效率高效务实;若政治生态不好,则人心涣散、风污气浊,严重者触及广大群众利益。
“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政治生态建设其本质在于党的建设,其核心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涉及到干部队伍建设和广大干部职工的从政风气,进而影响到党的形象、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好政治生态建设,必须抓好关键少数,从干部思想教育、法律法规健全上下功夫。而抓思想、建制度的建设路径这也正与德法并举的治理思想有共通之处。
(一)树政德,正风气
抓好“三德”建设,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就必须筑牢思想政治建设这一根基:一是学通理论。通过加强马列主义系列理论、重要论述的学习、特别是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学”到“懂”再到“信”最后到“用”,紧跟形式,理解其重要内涵,是举旗帜、明方向的基础环节。二是锤炼党性。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强化领导干部党性意识,牢记党员宗旨、责任,公私分明、端正品行,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从理论根基上领悟政德内涵,思想根源上做好政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歪风邪气,净化政治生态。
(二)讲法治,守底线
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只有扎好制度的笼子,才能保障权力公行;只有做好规则引导,才能发挥政德功效。
1.深入开展反腐倡廉
“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而腐败现象,是正是生态的最大污染源。深入开展反腐工作,需从一减一增上下功夫。首先,继续完善纪检监察制度,形成严密有效的监察体系,从制度上减少腐败“存量”。其次,持续形成反腐倡廉高压态势,既打“老虎”又打“苍蝇”,使其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增强守法意识,从思想上遏制腐败“增量”。最后,严格党员准入标准,完善人员流动机制,使干净的“清流”不断涌入,从而净化政治生态,保证从政环境清爽干净。
2.加强制度建设
党的建设是保持政治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核心,而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
第一,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廉政监察责任制、民主集中制,通过制度构建提高廉政效力。第二,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制度,通過制度规范用人标准,建立规范有序的上下流动机制,使有德有为的干部得到重用,保证干部队伍新陈代谢。第三,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树立政治纪律和规矩意识,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3.加强作风建设
加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而“解决作风问题关键在‘常、‘长二字,必须把功夫下在抓常、抓细、抓长上。”只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制度、规矩,才能做到作风建设长效常态。
综上所述,德法并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普适的利用价值,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抓好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找准方向、明确重点,一点一滴、锲而不舍。在政治生态建设中贯彻以德依法、德法并举的治理思想,既重视政德的树立,又建好制度的底线,是形成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可用之法。
作者简介:罗崇逵(1988—),男,汉族,籍贯:重庆永川,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共忠县县委党校,研究方向:基层社会治理。